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课前五分钟



湖北省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李萍



这学期共计四个月,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进度是很紧张的,得分秒必争,否则完成不了这学期的教学任务,但三年级处于作文的关键时期──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这些目标呢?我决定利用好上新课前的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请一名学生诵读自己的得意之作,这样给孩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感受写作的快乐,也让其他的孩子从中得到积累。



第一个上台展示的是赵逸牛,平时因上课听讲爱走神,老是被老师提醒,在同学们的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这次可不一样哦,只见他昂首挺胸地走上台,琅琅地读他的得意之作──《小区美景》,读完后,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夸奖他,我还把对这篇习作的评语念给孩子们听了:你把小区描写得非常美,老师也非常想到你家的小区去看看呢!下午正巧遇见了他爸爸,他爸爸说赵逸牛今天高兴得不得了呢!



第二个上台的是李预,这是个腼腆的小女孩,平时说话总是细声细气,今天上台朗诵自己的习作,可大方啦,脸上有几分喜悦,还有几分得意,她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马上鼓励道:你简直就是个诗人,希望你把它变成铅字文,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你的得意之作!一星期后她的这篇《美丽的东湖》发表在《三峡晚报》上。



三个……四个……五个……展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的孩子越来越多,还有更多的孩子跃跃欲试,纷纷向大家推荐自己,这正是我想要的!让孩子们都喜欢习作,在习作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丰富积累!



给孩子们更多的鼓励,你将得到更多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李萍



常言道: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 也许这句话讲的就是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真谛吧。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升入中年级,很多学习方法应该推广给孩子们,如怎样收集资料,怎样理解课文……什么才是适合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呢?其实答案从学生中来。

在上《奇怪的石头》一课前,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了解“李四光”,但并没有告诉孩子们应如何去收集资料。第二天,交流的时候我有意识地问孩子们,你们的资料从何而来?李晓茜拿出打印好的资料告诉我是上网收集的,我马上赞扬她的方法好;宋若愚口若悬河地讲着李四光的故事,我问他怎么知道的呢?他告诉我是爸爸妈妈告诉他的,我说能通过访问、咨询别人也是很好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宋秋石还补充了宋若愚的发言,他说他看过《李四光》的电影,我笑着说从电影中收集,生动又有趣;李罗熠更聪明了,拿起课本就读起来,他的资料来自于课文中的档案袋……孩子们收集资料的方法五花八门,这些都是他们自己选择、采用的方法,是适合他们的方法。于是我把孩子们收集的方法归纳了一下: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思路一经打开,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更广,收集资料的内容更全,学习的收获也更多了。



理解课文的时候,总看见王雨琪在书上写写画画的,走上前一看,书上不仅把一些句子勾画出来了,还在句子旁边写上了自己的感受,我不禁感慨,真是一种好方法!我表扬了她并让他和大家介绍一下方法,其他的孩子听后也纷纷交流自己理解课文的方法。有的采用的是对重点段落、句子多读,边读边想象,边读边品味的方法;有的采用的是找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在交流中,孩子们学会了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使理解课文落到实处。



识字活动经常被形容成枯燥,可我们班的识字活动却非常地活跃,原来他们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罗文超在记“燕”这个较复杂的字时打了一个谜语:二十个解放军一起上北京,班长喊口令,一、二、三、四,多形象!一下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记住了这个字;我班的“小舞蹈家”简游翰林记“舞”这个字更是妙,她展开双臂,一个腿抬起,让“舞”字活灵活现了,赢得了孩子们一阵掌声;在记“向”这个字的时候更是热闹了。罗颂章说:“‘回’字与‘向’很像,去掉下面的横再加一撇就是‘向’。”;王嘉祺发言:“老师,‘问’字把点变成撇,再把横折钩的横和竖连起来也是‘向’!”;李锐博补充:“我们同学的‘同’把里面的横去掉在外面加撇也是‘向’”,孩子们灵活运用着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等识字方法。讲故事、组词等方法他们也非常喜欢,并且得心应手。渐渐地,学生们在快乐中轻松地记住了生字,并且记得深,记得牢。



学生的学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始终贯彻“学生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观、教师教学的服务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长足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写,让你的生命更加鲜活



黑龙江大庆东风小学 李洪梅



  
如果努力还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放弃就等于失败。                          



从事了十二年的教学工作,这句话一直作为我自勉的格言,伴随着我送走了无数的毕业生。而如今面对自己的过去感慨万千,高兴之余则又会用“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今天,看到前些日子在人教网上投的稿件在审核一栏已有四篇正处于“三审”状态,一种难以言状的喜悦却上心头,虽然目前还没有“中”。但是看到后,不知为什么却加剧了我前进的步伐。于是,再一次鼓足勇气继续往人教网投稿。



记得很小的时候,身为教师的母亲就曾经对我说过:“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信心,学习也是这样,庄稼不收年年种吗?”正因为母亲说过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养成了每天写一些教学随笔。前两天我在2007年第六期的《人民教育》上看到了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发表的一篇文章──《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这篇文章写得真是恰到好处,百看不厌,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好象平生以来第一次这么用心地读文章,字斟句酌,反反复复,几乎把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要铭刻心中。窦老师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来阐述的:首先,是为什么要“写”;其次,是“写”些什么;最后,是“写”改变了什么。写,首先丰富了教师的灵魂。因写,教师从“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叹息中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挑战心智,不断进步,对自我有了一种静静地梳理与关照。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写出来的文字,会成为我们的另一张面孔。况且语文教师是教儿童写作的,“以写促写”不亦快哉。



的确是这样,教书育人,如果老师不“以写促写”,又怎么来教学生呢?教师,无需豪言壮语,无需轰轰烈烈,我们需要的是甘守清贫的辛勤耕耘,需要的是孤灯伴影下的思索探求,需要的是像挑山工那样踩实每一步,通往直前的执著和韧劲。



最后,窦老师在文章的尾声还写到了自己刚刚开始写作的感受。最初,她也是文字笨拙,尽管想“言为心声”,甚至“日吐千言”,怎奈笔力不够。有时心里感受强烈,倾吐出来却很“蹩脚”。怎么办?只有一个字──练。



我们在写,所以就在成长。“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砺,把它撕开又拼拢,折来叠去,为了实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要努力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这样,旁人读你的文章,才会听得见你的声音,看得见你的容貌。



我把公开课的足迹详细记录下来,反复练笔。这种写作最后成为了习惯,像吃饭一样,一顿都不可少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这几年自己真有了不小的长进。



“写”,不仅会让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更重要的是“写”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加快自己前进的步伐,也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鲜活。哪怕每天只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也会写出一本属于自己的“集子”。



于是我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写”下去,不停地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谱写无限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株洲市石峰区响石岭学校 周宇娟



 内容提要: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思维活动。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首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思维松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广阔性、创见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注意摸清学情,有的放矢;引导时要抓住时机,适时点拨;评价时要鼓励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学中注意课内外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阅读 创造性 思维 问题



阅读,一般指看或读别人的文章。一个人的学习活动、认知活动、交际活动、思维训练,都离不开阅读。而小学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而思维又以创造性思维最为重要。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它是指个体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方式,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它要求重新组织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创造宽松气氛,给学生思维松绑。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课堂气氛呆板、严肃、紧张,学生就会感到疲劳、烦躁,如坐针毡,嫌四十分钟难熬,思维就会处于呆滞的状态。



如何才能营造有利于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探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展开争辩。



(3)尽量取消点名、要求学生立正发言等形式。         



(4)尽量表演和鼓励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



(5)对学生的作品及意见,不要立即下判断,留到最后让全体学生共同评估。



(6)形成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养成能容忍不同看法的态度,不讥笑他人的意见。



除此之外,创造气氛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往往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因此,最重要的也是老师的态度。那么,老师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无非两句话,那就是:“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



“微笑”是代表一种亲密关系,是一种“我不讨厌你”或“喜欢你”的具体表现,微笑能解决人际关系固着的现象,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营养剂,也是教师态度改变的第一个步骤。“点头”表示你接纳或同意对方,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增强,让对方能继续他的想法,学生看得老师对自己点头,常常会受宠若惊,对老师倍感亲切。



“专心”是一种专注行为的表现,老师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专注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也就是说老师尊重学生,是一种强有力的增强作用。“听他说”是一种倾听,除了包含以耳朵听学生的话外,更要以眼神注视学生的身体语言,而且也包含了整个知觉体系。“听”也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人与人的相处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听,可以减轻情势的紧张与压力,因为不管是一个多么狂躁、愤怒或冲动的场面,当一方在专心倾听的时候整个气氛便已被缓和了。



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相处时,就可以用“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的方式,增进师生良好的关系。但我们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时候都一味地如此做。比如在课堂上,有时会碰到很严肃,气氛很紧张的场面,这时候老师可以用非正式的谈话,也就是说谈些轻松的话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活动来缓和紧张的气氛。



二、运用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的教学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就指出:“老师讲的课,最主要的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只有通过思考,而不是接受现存的结论,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并且发展思维能力。”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地加紧活动,甚至可能产生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和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料想相反的答案),灵活运用发问技巧,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意义。



“问”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发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可分为“软性问题”和“硬性问题”,也有人将它分为“开发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软性问题如:哪些颜色可以使人有温暖的感觉?电脑当管家可以干些什么事呢? 硬性问题如:这是什么颜色?这个字读什么音?软性问题与硬性问题的区别就在于答案是否固定、唯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非全部都要用软性的问题,而是“软硬兼施”。在教学中硬性的问题,认知性的问题的目的在于奠定学生的基础,儿软性的问题,则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发散思维。我们在教学中,就可用“假、列、比、替、除”等方法来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1.假,就是假如,老师提出假设的情境或条件,让学生对这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等组合发问。由于情境是假设的,并不是现实,因此,产生的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这就给学生以充分的遐想空间。



例如:教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提问:假如当时那个农夫没有傻坐在那儿等着捡第二只撞死的兔子,他可能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中的条件跟课文中的恰好相反,是假设的要学生依此合情合理地想象新的结果。有的学生就答:“他的庄稼就不会荒废。”“他就不会被别人耻笑”“他可能从已死的那只兔子中悟出一个道路:做人不能太鲁莽、盲目。因而树立以远大志向,发愤图强,最终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富翁。”……



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了那个农夫的错误与愚蠢,明白了寓言的寓意。



2.列,即列举。让学生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如:我们学过哪些描写人物的课文?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些写送别的古诗?



3. 比,指比较。让学生就两项或多项资料性或关系比较其异同。比的对象或人、或物、或事、或地。如: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 学完第七册的 《颐和园》和《五彩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颐和园和五彩池都很漂亮但是这两个地方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儿呢?



4.替,即替代。用其他的字词、事物、涵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替代也是学生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课文《黄继光》中有一句话:“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屡次”在这里是生词,学生未接触过教师就可以提示:“屡次”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呢?学生就想到可以用“多次”、“数次”来替代,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屡次”。



5.除,就是指“除此之外”。针对原来的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如:除了黑板上所写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怎样给课文分段?



6.可,指“可能”。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如在学习《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时,在讲到猎人和“我”被迫夜宿森林时,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推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除课文中列举的之外,还可能有哪些困难?



7.想,就是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比如学完诗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了村庄的昨天与今天的不同,那么也就还可以更进一步引导:这座村庄到今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大家再想象一下,这座村庄明天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8.组,即“组合”,就是提供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的各种有意义的资料。如:让学生用几个给出的词语组合成几个意思、结构或语气不同的句子。



9.“六W”,是利用英文中之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以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阅读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问题。



10、类,指“类推”。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人作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如比较近义词、意思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句子等。



以上各种策略可能会有重叠、重复之处,不过我们应了解各种策略的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但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适时地运用,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最终目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注意教材前后的联系,根据训练的重点、难点,具体的课文设计好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引导探究。阅读教学长期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教师要多学习大纲,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像《捞铁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可以从题目入手,根据题目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整体着眼,直奔课文重点内容进行学习。《丰碑》、《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则可以抓插图入手,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还有从重点词句入手等多种方法,这靠教师细心探索,认真备课。但备好课后像传统的阅读教学一样实行满堂灌,一味地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讲下去,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废除无的放矢的讲解,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登山》一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描写了列宁上山后观看日出时的瑰丽景色,一方面表现自然景色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学生在自学分段时,有的把它归入前一段,有的把它归为后一段,还有的干脆把它单独分成一段。备课时,我没有料想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巡视时才发现。我把这一段的分发挑出来,介绍给全班同学,让大家分组讨论,然后请三个代表分别上台陈述自己的理由,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就能明白最恰当的分法了。



教师可在学生学习时细心观察,了解学情,另外通过作业批改,平时交流也可以进行摸底。把握好教材和学生这两个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2.抓住时机,适时点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说“愤者,心求通儿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当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又一下子弄不清,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辅导,定能事半功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象更深。”



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有一道题让学生思考:同样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前面说它像蜗牛的触角,后面又说它像蛟龙的爪子?这两个比喻矛盾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有几个学生想举手又迟疑不决,担心会说错。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打开课件,出示两组图像,一组静态的爬山虎的脚和蜗牛的触角,一组正在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和蛟龙的爪子。学生一看图,再讨论,就明白了这两个比喻并不矛盾。把学生引入思考,适时点拨,就可以扫除他们的障碍。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应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教师抓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使文章的思想、意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学生心中。



3.鼓励成功,培养自信心。



学习进程中,学生的任何点滴进步不光反映在学到了新知识,更宝贵的是这些新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的主动参与努力获得的。在学习实践中他们难免会遇到难题,甚至是“跌跤”,学生有可能因此而灰心。因此教师不能仅仅从知识方法着眼,还应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下功夫。当他们取得了成绩,有了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他们遇到困难或灰心时,教师应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克服困难,帮他们树立信心。



学习进程中,学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独到的见解、有感情的朗读、有启发性的疑问等都是可贵的闪光灯。当然,这些都是以小学生的一般水平来衡量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善于肯定闪光点,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必能把学生导向成功的彼岸。



4.注意课内外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阵地。但课堂教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全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课前对课文的感知,课后的巩固、应用也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指导行为的独立的教学发展阶段。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去组织、探索、实践、运用,培养他们各种能力使知识得到内化的好时机。因此,阅读教学也要注意课堂内外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首先,可以尽量避免布置机械、重复性的作业,增加实践性、趣味性的练习,使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境界。在教学《挑山工》这课前,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做“挑空桶上下楼”的试验,让每个学生都去亲身体验。到课堂上学习课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时,就可以让他们谈谈实践的体会。综合大家的讨论,学生就能很快理解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的路线,也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踩得踏实,不懈攀登”的精神。这比教师费力地讲解更要深入人心。



其次,还可以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如《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后的环保知识讲座、《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我心目中的周总理”故事会等,或课外读书活动、语文竞赛等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特长,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思想教育,全面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造性思维。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有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思维,尤其时创造性思维的客观规律,运用适当而又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和培养。相信未来的中国人都会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中国也将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建构新评课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方旭莉



新评课文化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说:“我们要倡导、建立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滋养我们的教师,使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起来。这里就有一个评课者与被评课者之间怎么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把评课、观课当作一种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启发。这样的评课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建构新评课文化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很多,但都要面对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大部分教师在参与培训后,都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日常的课堂上。据西方研究发现,校内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能弥补这个缺失。还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因此,许多学校据此正在中小学推动同一层教师间的互助支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位,正是同一层教师间互助指导的组织。一般学校都是每周教研制,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比如我校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是每周二下午,活动内容可以是阅读课研究课、习作课研究课、识字课研究课、语文综合课研究课或复习课研究课等。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每半月举行一次同步新授课研究课,可以是两位老师同上一个教学内容,可以自定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提高教师说课、作课、评课能力,营造新型的评课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怎样才加强学校教研活动的研究力,建构新的评课文化?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活动前确定主题,有明确目标



学校里组织的教研活动,最好每次教研活动都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当然在每个学期期初制定学期教研计划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研究的主题可以围绕学校的主课题提出一些子课题,也可以是新课改中比较关注的问题,也可以针对本校教学实际提出一些问题。



比如根据课前有没有对学生的“期待视界”进行拓宽,是否从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出发,我们可以制定这样一个教研主题:拓宽期待视界,从学生实际认知起点开始教学。



教师是否有意识地进行层次性教学,教学当中有没有顾及到各个层次学生(有话就说、有话不说、无话可说)的学习状态。根据这个我们制定一个教研主题:关注各个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促进全员互动。



  另外,教研主题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探究性阅读方法的指导;课中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在课中的有效利用;关注学生课堂中的有效生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课后拓展的综合性与有效性等等。



听课老师明确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或该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后,在听课时,边听,边记,边想,边对照,边分析,边综合归纳……以形成自己对这堂研讨课的独到见解。评课时,根据所记内容及见解,针对研讨的专题进行评课,才会有较大的收获。当然这个研究主题的确定根据本学校实际可以每周一个主题,也可以几周同一个主题,或每月一个主题,这样研究会更有深度。



二、课前了解教材,有独特理解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不仅不知道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而且不知道本次活动研讨课的内容是什么。由于现在同一学校里各年级用的版本不一样,有些执行老教材的老师不了解新课程的教材,听课时又没有教材,所以听了大半节课,还不明白这篇课文讲什么,只是机械地记着老师和学生的讲话。等到上完课,执教老师说课时再明白一两分。可想而知,在评课时,这些老师也评不出什么东西来,至少观点不深刻。



因此,每位参加教研活动的听课老师必须事先对这次作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和研究。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写写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设计。我们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我们老师也应该这样,带着自己的设计去听课,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听课,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质量也就会提高,就会生成更多的教学灵感,从而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发展了自己,构建一种合谐的评课文化。



三、课中听记察思,有深刻思考



老师是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的。在听课过程中,每位老师都要细心地听,认真地记录,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并生成新的灵感。



在听课过程中,要细心地听老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发言。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语言有没有渲染力,有没有激励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有情趣?听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科学、精彩?老师是否抓住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是否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等等,并作详细地记录。



在听课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观察教师的动作和表情,是否有亲和力?可以观察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干什么?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是否对本堂课的学习感兴趣?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生生之间互动有吗?组际之间有没有互动?老师与学生群体有没有互动?也可以观察这节课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如学生发言人数占多少比例?某个学生最多发言几次?有多少同学没有一次发言机会?举手人次大概多少?最多的举手多少次?有多少同学一次都没有举手过?还可以观察教学时间的安排。如老师讲授、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独立思考练习等各占多少时间?



在听课过程中,要积极地思考。思考执教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合理?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你认为某处教学细节的处理不太好,那如果你来设计你会如何来预设?如果你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那你又会利用什么教学手段来促进有效的生生互动呢等等。



听课老师在听课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耳听双方,眼光全班,快速、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积极地思考,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



四、课后抓住细节,有针对性评价



评课不是为了衡量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这位老师的好与不好。我们是以这堂课为平台,以这堂课为话题来展开交流。执教老师谈谈课后的反思,听课老师谈谈听后的想法,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中提高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有位专家说,评课的目的是一改,二促,三提。具体地说,一改,改进教学实践;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我们认为,评课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改进行为,促进发展,提升素质。



下面是我们学校一位余老师上了一堂《趣味对联》后老师们的讨论情况:



王老师: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六年级学生能有这样的文化熏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积累。所以余老师选择这个教学内容是很巧妙的。而且事实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凭这一点,这堂课就是成功的。另外整堂课的设计很大气,非常自然,老师与学生的文学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



何老师:余老师语言功底深厚,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我用一副对联来评价这堂课:



对联妙,妙言,妙意,妙用。



学问高,高知,高情,高导。



韦老师:教师要善于表扬,还要敢于表扬。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老师出示上联“长江似蛇东海去。” 其中一个学生对出的“黄河如龙西天来”,这时老师说:“老师这里也有一联:黄河如几西天来,黄河的水是从西天来,再说,我们从地图上看,这黄河的形状很像一个‘几’字。我认为学生的“黄河如龙西天来”,比教师给出的“黄河如几西天来”对得更有气势,更有灵气。但老师却拘泥于现成答案,没敢大胆表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然,以上内容是我鸡蛋里挑骨头,余老师敢于选择这样高难度的对课,确实勇气可嘉。



卢老师:文化熏陶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最先的故事,最后的总结起了提升的作用。最好后面能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中品味的意识。要相信学生,鼓动学生大胆对对联,没有绝对的标准,学生的答案更好,就应灵活地改变教学进程。



方老师:1.大胆,爽快。在上教研课之前,余老师说:“上哪课好呢?”于是我说:“我们兴趣小组上的趣味对联蛮有意思,你就上这个吧。”没想到她欣然接受。敢于选择对课,敢于挑战自我,挑战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2.让人胸襟开阔。这节课中,余老师带领了我们一起去欣赏了祖国西部贵州的黄果树瀑布,鸟瞰了祖国的长江黄河,领略了纪晓岚的智慧,了解了三国的英雄人物。听了这节课,让我胸襟开阔,很想高歌一曲,低吟一首,但才疏学浅。我想每位老师在听课时,也肯定参与其中,一同欣赏,一同思考,也许很多老师听后很想自己也去上一上,有了这种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的感觉,就足以说明这堂课是成功的。3.语言工具性很强。语言文字的推敲,文化底蕴的丰厚都不言而喻了。4.生成空间很大。特别是让学生对“闲看门中木”时,学生对得很精彩。如“闹瞧门里市”、“思间心上田”。一句“梦思夕下林”,多浪漫,多富有诗情画意的下联啊! “闲看门中木;闷因门关心。”写出一个人的心情,真是妙对。“闲看门中木,停望亭外人。”真让人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味道,真是一幅绝对。看来真得不能小看孩子们,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陈老师:这堂课真的上得很好,让我们大开眼界。我提一个小小的意见,这么有趣的对联,这么壮丽的对联,这么豪放的对联,为什么不让同学们多读呢,让同学们通过朗读把这种美丽、有趣、豪情抒发出来,这效果我想会更好。再说,这不仅是表达情感,更是语言的积累。



昔日评课好话废话套话,以“教”论教齐夸奖;



今天论课真话实话行话,以“学”论教皆共享。



评课老师们有的对课堂整体的把握加以评价;有的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的细节加以讨论;有的指向教师教学行为中呈现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呈现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同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整个教研过程中,教师精彩地作课、有针对性地说课、激烈地议课,形成了一种平等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评课文化。只要参与评课就是一种合作,就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进步。



活动有主题,课前有自己的见解,听课时有思考,评课时有针对性。每位老师都这样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堂课,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每一堂课。这样的研讨才会有深度,有实效,才达到研讨的目的,构建更合谐的评课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陈敬文.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正确的表扬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 高广方



  
学校不单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个性成长与成熟的殿堂。课堂不只是学生刻苦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享受生命、享受学习的场所。所以,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美好的、让人喜欢和热爱的地方。课堂的美好不在于建筑的精美和设备的现代化,而在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和谐与融洽的气氛。



“永无止息的求知欲是人的本性,如果年青学生不断得到鼓励和帮助,他们便会毫无疑问地怀着更大的喜悦前进,并能更有效地读书学习。”(《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84页)我们认识到表扬和鼓励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提倡多表扬和鼓励,尽量避免批评和惩罚。这是营造和谐课堂的原则也是方法之一。表扬是对学生的认可、欣赏,学生在表扬和鼓励中获得自信、获得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而推动他的健康成长。老师们也大体认同这种观念,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可是,同时也出现这样的疑问:怎样表扬学生才能使得表扬达到积极的效果?都是表扬,学生个个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他们并非真的“良好”。表扬泛滥,学生对表扬麻木了,表扬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的确,表扬是一门学问,不但要表扬,还要会表扬。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以下是我的几点想法。



一、表扬应趋实而忌虚



老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往往语言贫乏,空泛无物。对于学生的所有表现只会说“好”、“很好”、“真棒”、“真聪明”,学生听来听去就是这些话。至于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则语焉不详。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表现,都用同样的语言来表扬,久之,学生对表扬的诚意和真实性也会产生怀疑。表扬的效果自然就大打了折扣。



所以,表扬应避免千篇一律、单调重复,避免大而空的泛泛之谈,而应该实在、具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比如:你朗读时声音清晰又响亮,值得大家学习;你的观点与众不同,很有新意;你今天勇敢地举手了,老师真高兴;你的发言条理性强,让我们听得明明白白,太好了,谢谢你;你的字有进步,比上次的作业整洁了,继续努力;等等。实在的表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被老师发现和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他就会有足够的动力把这种优点发扬光大。实在的表扬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心,老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由此而建立。



二、表扬应有针对性而忌盲目



表扬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不但促进被表扬的学生进步,也要促进其他学生的进步。所以,老师在表扬的时候要心中有数,斟酌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



如果一个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高,老师不但常常请他朗读,而且每次朗读的时候,都对该学生进行表扬,这样的表扬效率不高。为什么呢?他的朗读水平高已经是公认的了,再次的表扬,不可能让他有更大的进步。这时,老师就应在其他方面来鼓励他。



当老师在表扬某个学生的某个优点时,对其他的学生就是个示范和榜样。比如:一个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很注重抑扬顿挫,那么老师表扬“他能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就是对其他学生的启发和暗示:书要这样读!



有针对性的表扬要求老师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所以,老师在表扬的时候,要善于针对学生的表现,提炼出学生需要的表扬来。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许多优点,老师表扬哪一个、表扬哪一点是有选择的。







三、表扬应真诚而忌敷衍



当表扬成为一种被提倡的教育手段时,可能会出现“为表扬而表扬”的情况。不论学生表现如何,老师在心里可能很不满意这个学生,更不欣赏他,可是,为了表扬,只管抛出表扬的语言。这样敷衍的表扬是虚假的,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表扬不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反映。



老师表扬学生时应当是真诚的。如何做到真诚?真诚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里涉及到老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是每个学生都考一个好的分数。学生是生长中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美好的心灵,但又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可是,对于学生来说,犯错也是成长,是人生经验的积累。教育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保护学生在错误中减少伤害、在成功中获得成长的动力。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宝贵而可爱的生命,每个的身上都有无数的优点,关键是老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当我们不是用忧愁、厌憎的眼光而是爱、宽容、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时,我们发现每个学生都那么可爱。那时,你的眼中自然流露出温柔的、赞许的光辉。学生在这样的光辉中,会和老师越来越亲近,表现越来越好。欣赏本身就是最有效、最动人的教育。



真诚还表现为一种修养。比如:当你表扬学生的时候,眼睛应看着他,眼神中应有与表扬的语言相符合的赞许。如果你表扬学生时眼光是望着别处甚至是背对着学生的,你的真诚是令人怀疑的。这样的表扬,效果自然不理性。







四、避免“表扬你,打击他”



老师的表扬应让大家都信服而且快乐。被表扬者心里高兴,同学也为他高兴。当老师说“某某同学最聪明”时,也就意味着其他人不如他聪明。这样把学生与学生进行比较的语言,老师应慎用。一个学生书读得好,老师可以说:“你读得真好,为我们大家带来了美的享受!”同学们真的会陶醉在这样的享受中并发自内心地感谢他、向他学习。可是,如果老师说:“他是我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同学们都要向他学习!”那么,恐怕同学们不但不要向他学习,还要跟他疏远了。这样“表扬他一个,打击一大片”的行为应当避免。



表扬或者奖励某个学生,也不应以对其他学生的批评或者惩罚为代价。



我听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一组计算,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公园,叫做“快乐乐园”。老师说:快乐乐园开张了!小朋友们都希望去快乐乐园游玩。老师这里有一些门票,但要送给表现好的同学。看哪一组最先做完题目并且做得正确。第一名奖励门票3张,第二名奖励2张,第三名奖励1张。所谓的门票,也只是在黑板上写上数字而已,所以都不是物质的奖励,而是精神的奖励。



很快第五组举手了,汇报之后果然都对,老师奖励他们3张门票。第二、第三名也都有了结果。继续做下一轮题目。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热烈而投入。



这时,第2组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了:“老师,他(指第5组的同学)把‘情况’说成‘情放’了。”(广东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老师说:“哦,他读错了。你听得真仔细。那就把他们组的门票给你们组。”边说边把第5组的3张门票移到第2组的名下。老师在做这件事时,似乎心里也有点觉得不妥,边改动数字边歉意地看一眼第5组,但她并没有停下她的动作。第5组的学生显然很受打击,原本的兴致勃勃变得颓然。



又有小组汇报了,又有学生指出错误:“老师,他忘了说‘我是第几组,我来说说我们组的情况’了。”老师说:“哦,是呀!”把那一组的一张门票移到指出错误的小组。这时,教室里骚动起来,一种不安、紧张的气氛出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做题,而是挑别人的错或者是防备被别人挑错。那个眼睁睁失去了到手的3张门票的第五组,尤其在别人发言后很激动地举手,时刻准备着挑别人的错。在一片乱哄哄中,这个活动无法进行下去了。



表扬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推动他的进步。可是,却不能因此而打击、伤害其他的人。也不能因为表扬或者奖励而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和学生之间的敌意。







五、让学生表扬学生



表扬未必一定来自教师,来自同学的欣赏和认同一样重要。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从别人的优点中学习的品质。



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对我说:一个学生被老师表扬了,其他同学会看不起他、孤立他、疏远他,认为他是老师的跟屁虫。所以,学生怕被老师表扬。为了逃避被老师表扬的“厄运”,就有意表现差些。有些学生更是故意和老师捣乱,以博得同学的喝彩。老师也不敢轻易表扬学生了。



出现这种情况,老师是有责任的,说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处于紧张的甚至对立的状态。这里暂不讨论这个问题。但这种现象引起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可以把表扬的权力交付给学生吗?如果学生评价学生,会怎么样?



不用怀疑学生的能力,也不用怀疑学生的公正,他们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同学。这不仅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比如作文的评改一向是老师来做的,但是我们交付给学生去做,在小组内互相评价对方文章的优缺点,不但对学生的写作是很好的指导,也会促进同学之间的彼此信任和友好。老师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找同学的优点”,然后再提出改进的建议。尤其是小学生,对于同学的缺点和错误非常敏感,若不加以引导,便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抓别人的缺点上了。



中学生特别在意来自同学、同龄人的评价,善加引导学生之间的互相欣赏和学习,会营造出温馨和睦、积极健康的班风。





六、最好的表扬是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我有一次听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老师请同学做小老师,带大家读生字。一个小男孩被请上讲台,顺利带大家读完之后,他又激动又自豪,小脸儿涨得通红,小胸脯挺着,迎接大家的掌声。之后一溜烟地跑下讲台,忘掉老师要发给他奖品(一朵小红花)了。孩子那幸福的小脸让人难以忘怀。



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与他人交往。“行动”是人的天赋本能,人渴望在行动中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如何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几乎是老师最重要的功课。



老师们很喜欢通过给分数、小红花等竞争的手段来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在短期内或许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效果不会很突出,从长远看,反而对教学是一种干扰。因为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分数上,反倒把学习的内容忽略了。竞争也造成学生间的不和睦。所以,我们应该用学习的内容本身去吸引学生,让他享受学习本身的快乐。给学生机会去表现自己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当然,所谓的“表现”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表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自己的思考和智慧。学生渴望得到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得到这样的机会,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了。







七、淡化“失败”是表扬的辅助形态



学生每天都在进步,都在经历着成功的喜悦;同时,每天也都在经历着失败的体验。学生成功时我们表扬他,失败时该如何对待呢?



课堂上,老师请一列同学“开火车”读生字。即一人读一个,依次读下去。可是,到了一位同学那里卡住了,他读不出来。老师说:“对不起,你们小组不能开火车了。”后面的几位同学发出一片遗憾的嘘声。那个没有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承受失败的打击,还要承受被后面同学可能的抱怨的折磨。他要承受多么大的压力呀!



其实,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的目的不是为了难为学生,也不是为了检查哪个学生没有掌握,而是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一定有学生读不出来的,如果大家都会了,那就不用学了。他读不出来,老师可以问一句:“谁来帮帮他?”自然有人帮忙。这时他再读一遍,等于他在别人的帮助下学会了,而且不影响后面的同学。这样,这个学生不会有失败的压力,后面的学生也不会埋怨他。



对于学生的优点,我们强调不遗余力地表扬;但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则应该尽量淡化,给他们学习和改正的机会。因为,缺点和不足正是成长的一个过程,保护他们在成长中少受伤害,他们才能成长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的导入



四川省宜宾县观音镇小学校 王明金



导语,就是指老师在刚上课时切入该课教学内容的导入语,或者叫开场白。虽然,它在语文教学中只起一个或承上或启下的过渡作用,但其效果是不可忽视的。开课时老师一番饶有趣味、引人入胜、富有创意、独具匠心的导语设计,定能迅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和深入阅读的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非常注重导语的创意设计,为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那怎样使老师的导语设计独具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设计经验,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导语设计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设疑“导”,具有悬念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课,课题本身就带有悬念色彩,再做如下导语:



教师板书课题后,问:你了解黄河吗?你们通过査资料知道黄河从古至今有哪些变化吗?黄河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



教师通过一连数问,在学生平静的思想上,刹时激起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诱发了学生急欲求知的动机。



二、以情境“导”,具有意境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上课时的导入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娓娓道来,吸引学生注意,同样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七课《尊严》时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咱们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在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想知道发生在这位年轻人身上的动人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课文吧。



这种导入方式,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以故事“导”,具有趣味美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



如在讲《小英雄雨来》时,笔者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的: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英雄,游泳本领很高,一个孟子扎进水里,可以游出老远。就是凭着他的这个本领,逃脱了敌人的枪子,你们想知道这个小英雄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



学生非常爱听故事,这样的导入模式,最为学生所能接受,这种导入效果甚佳。



四、以联系“导”,具有结构美



人教版语文课文的编写,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组各课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来设计编排的,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在设计新课导语的时候可充分考虑前后课文的联系性,展示出其结构美。



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猫》时,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少作家妙笔生花,写下的动物栩栩如生。丰子恺笔下那高傲的白鹅叫人敬畏。而老舍先生笔下那活泼淘气的猫,更让人喜欢,不信?我们就来读读老舍笔下的《猫》。(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则导入,有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如坐春风,马上进入情境。



五、以实物“导”,有启发美



实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兴趣,一旦引入语文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描写植物的知识性文章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先出示实物爬山虎,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这一问,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争先回答,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是爬山虎。然后老师叫学生做近距离观察爬山虎的叶、茎、脚,再叫学生读书,与观察到的爬山虎作比较,激起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六、以调侃“导”,具有谐趣美



调侃要诙谐明快,它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变异的诠释,可以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幽默式的轻松和欢乐。是素质教育中乐教乐学的艺术体现。



如在教学《郑人买履》时,笔者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有位仁兄可真特别,买鞋不用脚试穿,这个人是不是有点问题?”学生一听这话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马上对课文产生了兴趣,这正是谐趣美产生的艺术效果。



调侃式的导语要讲究度,力求用时短用语精,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七、以课件“导”,具有直观美



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笔者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吃水果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水果,想看看吗?(出示课件),你以前看见过吗?吃过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杨梅—师板书)知道哪儿盛产杨梅吗?杨梅生长在江南──作者引以为自豪的故乡。他爱杨梅,更爱盛产杨梅的故乡,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是《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样的导入形象直观,能把学生吸引住,很快进入主题。



上述导语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到的几种形式。通过实践,笔者逐渐明白,导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离开了课堂情绪气氛,就不会设计出具有实际价值的艺术性导语。导语应应时而生,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导入新课,其目的最终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地引到教学内容上去。



有句格言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语文课堂的导入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切不可对其轻视。有“小技”,才能有大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导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1: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