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39:00 | 只看该作者
多媒体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临海市哲商小学 汪梅琴



我们每每发现学生在习作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咬笔杆,敲额头,皱眉头,想了好半天才开了个头。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学生被老师的指导(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言)牵着走。他们处于被动地位,凭着对时过境迁的人、事、物的回忆,无病呻吟,假话、空话连篇,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缺乏写作的激情,更不要说抒发真情实感。选材、情感、表达是学生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三大难关。



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可感的形象材料,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它在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拓宽题材和写作思路,学生自由、自主选材,激发表达欲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媒体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突破选材关,学生“有米可炊”



1.制作课件,拓展写作题材。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拉练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体验生活;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他们感受春的温暖,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冷峻……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CAI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写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例如指导学生写春天有关的文章,先开展“我为春天留个影”活动,学生投进广阔的大自然怀抱,背着照相机,他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春景──“烟柳”、“鸭先知”、“燕回归”、“春笋”、“花满蹊”等;有春趣──“小儿嬉春”、“吻蘑菇”等;有春耕──农民耕耘播种,学生上学等;有春喜──无宵灯展,家乡新变等;更有立意奇特的春逝──一江浊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愁……将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镜头经过剪裁、取舍,再辅之以话语、音乐,制成《春天》的课件。的确,“我们周围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展示课件,丰富写作内容。



小小荧屏,大大世界。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更有甚者,学生就地取材,写出家乡灵江上的桥。她写道:公元1881年时,灵江上造了两座浮桥,每座用五十条木板排在四根铁索上,人走上去,摇摇晃晃,发大水时,浮桥被冲走,交通中断……1965年,在灵江上造起了钢筋水泥大桥,那是浙江省自行设计,自行施工,长564米,宽7.5米的现代化大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座水泥桥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1993年,灵江二桥建成通车。浮桥拆除了,只有桥墩仿佛还在向人们述说着它辉煌的过去……现在灵江二桥东边又开始建造一座全封闭的高速公路大桥──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桥。这桥的变迁,不正标志着临海告别落后,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车道么?这是学生实地观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的结果。这是主体意识的唤醒,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突破情感关,学生“有米想炊”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黄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镜头的播放──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优美的旋律,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感动的画面忆起了老师六年的付出和教诲,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在笔尖流淌……



2.激发欲望,发挥潜能。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CAI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只能发挥出人体潜能的20—30%,而在亢奋、激起的情绪下将能发挥出潜能的80—90%。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三、突破表达关,学生“有米会炊”



1.仔细观察,描写细腻。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学生参观了饲养场,只觉得小鸡摔跤、鸭子游泳、猪抢食等较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这一弱点,教师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到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学生亦可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夹竹桃,他们只是留下粗浅的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它的枝、叶、花的形态、颜色,及如收拢的小伞般的果实。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2.展开联想,快速表达。



联想使文章羽翼丰满起来,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若能展开适当的联想、想象,文章能会充盈而富有情趣,如上文提出的“小猪抢食”镜头,学生展开联想:一群小猪飞奔过来,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说:“我饿!我饿!”抢到食的小猪,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两只大耳朵扇得厉害,像是凯旋而归的将军……再如,学生从一组有关灯光的镜头──迷人的不夜街,毛主席八角楼上的灯光……想到艰苦斗争的年代,想到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又如学生由几张反映不同时代的全家照,联想到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况……让思维张开翅膀,笔下快速地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学生由联想而情感波动,文思泉涌,把文章写得具体感人,真正做到之有情。



3.及时反馈,正确表达。



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上机习作,教师随机可调出某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全班示范性修改或个别辅导,信息反馈及时,效果显著。学生之间也可进行网上交流,互相评改,取长补短。这种评改,是书面语言的交流,亦是心灵的沟通。每篇文章的阅读对象不仅仅限于教者和作者本身,而是全班同学。成功的动机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发文章;社群动机更使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这种强大的内驱力激励着每位学生在整个习作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



多媒体,它以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它将给作文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之欲望,之灵感。学生在参与素材的摄取,课件的开发中,培养了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动脑、动手,让全体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在写作实践中攻克难关,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以这样的形象站在讲台上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东秀小学 陈健明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不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学习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学生学习的中介,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对学生都能起到一种向导的作用。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就有赖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展示。因此,我以这样的形象站在讲台上:



一、我是一个话剧演员 



话剧演员力求用语言表达情感,我总觉得自己站在讲台上,就应当像话剧演员一样,用带磁性的语言,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来,不仅美在声音,更美在内容以及精神等层面。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就是一个兴奋源,其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兴趣的浓度、思维的效率及亢奋状态。



记得在教学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一面五星红旗》一文时,当我以高亢的激情范读完描写“我”宁愿面对生命的危险也不愿意用五星红旗来换取面包的一段话时,我情不自禁地朗诵了一句歌词“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五星红旗,你的名字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时,全班学生都感动不已,深深地被我的这一举动感染了,顿时声音沉重,是那么的投入,以致后来的学习讨论: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变化时,他们都能进入文本的深处,谈到自己独特的见解。的确,老师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每一个人的心都随着教师的话语在飞扬,在遐想,在探索。



二、我是一个话剧导演 



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倡导的是学生如何去学,更主动地去学。作为一个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更应当像话剧导演一样,指引各个演员都能自主地进入角色,在角色当中通过合作去探究,进入文本的深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悟文章的内函。



在教学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时,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表演,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辛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动作,自然而然,那艰难的开天地过程就让学生有了身同感受,对文章的感悟也深刻了,不但很好地理解了各个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而且也了解了这种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的好处。这样的导演,是不是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呢?



三、我是一个话剧解说员 



新《课程标准》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言课程。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也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教材的编排中也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在课文编排前设计了导读提示,在课后也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袋”。在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与交流时,作为老师往往需要作一个小结式的补充,例如对人物进行简单的介绍,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典故”等,这时,我就要充当一个话剧解说员,用我富有韵律的、绘声绘色地进行解说,让学生在我的“上下五千年”当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把学生都带入到文本的语言环境中。



课堂不但是学生学习的课堂,也是教师演绎独具魅力的教师人生的殿堂。我想,我更应该发挥自己的本色特长,形成教师别样的教学风格,树立一个美好的“立体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题呈现方式例谈



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中心校徐春英 吉林省蛟河市新 站中心校徐春艳



  
写作文时我们要按一个中心去组织,即找文眼,那么一篇课文呈现于眼前时,我们便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目的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与多次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让我发觉语文课题的呈现对于整堂课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的钥匙。课题呈现的方式异彩纷呈,现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勉。

一、逐层推进式

这样的呈现方式利于从学生已有的直观表象渐变为理解,如徐云霞老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采取课前先来认识两个词“精彩”和“糟糕”,板书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生发现两个词的意思相反同时说明以下对词的理解 )接着板书“极了”和“透了”,设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生谈理解)教师小结: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可用哪个词概括?(极端)最后教师板书“和”,本节课就按事物发生的轨迹来学习。

二、朗读感悟式

此种课题呈现大多用于写景抒情式的文章,通过读来感悟语言之丰富、流畅,如刘艳华老师板书“秋天的雨”之后,学生齐读,然后问应该怎样读?这时学生有的把“雨”字读的重,教师追问为什么?(生说因为本课重点写雨)有的学生把“雨”字读的轻,教师追问为什么?(生说因为秋天的雨很轻很美)到底什么最美?(秋天的景色最美)那本课到底是写秋天的雨还是写秋天的景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直奔主题式

   有的课文题目直接点明了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以点带面讲,就能做到“擒贼先擒王”,重难点突破其教学任务也就轻松了。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可直接板书后请学生读,进而追问:课文题目中哪个字最主要?(脚)那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课文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请自读课文。

四、悬念启发式

有疑问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课题呈现前留给学生一定的悬念,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教《绝招》一课,上课开始我先请我们班的“舞蹈专家”李硕上前表演基本功,我问她为什么学舞蹈?(她说为了练一技之长)这就是她的特长、专长,还可以说是什么?(本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招”,这本领怎么样?(好、绝、妙、少有、棒… …)这可是李硕的“绝招”呀!(板书课题)

五、猜谜、故事等直观导入式

一些寓言、童话、成语故事类文章一般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恰当运用猜谜、故事等直观导入式呈现课题容易给人一种由归纳到总结概括的整体感觉。

如出示风的谜语可呈现课题《画风》《风娃娃》出示风雪雨露的谜语可呈现《我是什么》。播放神话故事影片可出示《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课题。

六、明知故犯式

故意将课题写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起一定的作用。如《画家和牧童》在于赞扬牧童敢于向大画家提意见以及大画家虚心接受的优秀品质。因此,我在教此课时,课题直接呈现为“画家和木童”,由学生纠错我改正的方式转化为给别人提意见有胆量、令人佩服,同时也能看出教师从善如流的品质。

七、形象对比式

当观点成对立的角度时,当两种不同的事物出现时,采用对比的方式出现可使观点更为明朗。《酸的和甜的》在“酸”与“甜”字处理上我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代表了小动物们对葡萄不同的观点。《将相和》一课的“将”和“相”字一个小一个大,这样处理得知廉颇心胸狭窄,蔺相如心胸开阔。最后两个字一样大体现将与相的和,板书“和”字,突出团结一致的目的。

总之,上好一节语文课,课题呈现的方式不能拘泥于某一方式,正如专家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题只有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才能使语文课上的精彩、精妙奠基。以上为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有待于与同仁共商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爱,在细微处……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江金歆



  
课程改革之风迎面扑来,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一幅幅自主生动的场面,一次次情趣盎然的放飞,都让师生共同徜徉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然而,新的机遇也给予了我们新的挑战,,新的困惑,新的思考,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我针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一些反思:

尊重,让爱在细微处流淌

小镜头:

当我导课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这时,每一个孩子都投入了课文中,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每个孩子都读得那么认真,那么用心,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教室内的声音渐渐轻起来了,不一会儿,整个教室里只剩下了一个孩子的声音,疙疙瘩瘩:“没过……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对妈妈说:“我……想去……山……那边……看看……”,这个孩子读得那么认真,但是却十分不流利,浪费了许多时间,这时,我一直耐心地等待着这个孩子,侧着耳朵认真倾听着他的朗读,他读得那么专注,而我听的那么专注……

深思考:

当我们设计好一份教案去上课时,常常被课堂中的一些突发事情所影响,于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抢时间”,去一一落实教案里的设计,教学过程也只是“识大体”,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样,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放弃了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孩子,背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一堂堂课的放弃,让原本学习就比较困难的孩子,学习起来就更加吃力了,慢慢地连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了,这样形成的一个恶性循环让人深感担忧!尊重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言语.尊重如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关注,让爱在细微处折射

小镜头:

一节语文课,前面的一个小女孩,羞涩地注视着我,轻轻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这时,她的声音很轻很轻,我鼓励她再大声一点,于是她的声音又响亮了一些些.但却能让我听到了.正当我准备示意她坐下时,忽然教室后面的一个小男孩大声地说了一句:“老师,我根本一点也听不到!”这时,我对这个小女孩说:“你能再大声点吗?让班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听到你动听的声音。”小女孩响亮又正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看见后面的男孩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深思考:

就这个小女孩的发言,对于许多孩子而言都是“失聪”的──没听清楚或者没听到小女孩一开始的发言。班里小男孩的一句话落在我的心里,不禁让我考问:学生发言面对的是老师,还是面向学习主体学生呢。长久以来,由于习惯,学生发言总是面对老师,这时其实作为学生主体的许多学生已经是被忽视了。新课程的理念决定了面向学生,以人为本。我认为,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妨让发言的学生面向大多数的孩子,让其他孩子不仅能听到他的回答,还能清晰地看到发言者的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相信这样交流会关注到更多的孩子的需要。关注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享受到被关注的快乐。关注,让爱在细微处折射出更多的光芒。

理解,让爱在细微处温馨

小镜头:

语文课上,孩子们正在认真地听我讲课,忽然,教室里飞进了一只蜻蜓,这下子,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你们看,一只蜻蜓飞来了。”“到这边来了。”“又飞过去了。”……面对这一突发现象,我对孩子们说:“蜻蜓来到我们教室做客,想看看一(3)班的小朋友上课表现得怎么样,坐得端不端正,听课认不认真?”这下子,小朋友们都坐得笔直的,仔细听我讲,我顺手把教室的门打开,蜻蜓也知趣地飞走了,课堂上孩子们更加认真地听讲了……

深思考:

面对蜻蜓在课堂上的“突袭”,如果我用发怒来制止喧闹,我想孩子们也会安静下来的,但这样做却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压抑的气氛,伤害了他们的情感。蜻蜓飞进教室时,我看到孩子们惊喜的表情。从他们的脸上,从他们的神情,我理解了孩子对于意外事件的兴趣,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理解了孩子们那颗敏感而稚嫩的心。于是我艺术性地向孩子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蜻蜓是来看我们小朋友上课的表现的,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从而使教学预设按计划进行。理解,让爱在细微处变得如此温馨!

真情,让爱在细微处凝聚

镜头四:

在一堂语文课上,当一名学生惊喜地告诉我:“老师,我发现蚂蚁,蝴蝶,蜻蜓,蚯蚓所有的名称都是虫字旁的。”我也惊喜地对他说:“是呀,真有意思呀!你的眼睛真亮呀。真像一名小发现家呀。”当学生欢快地朗读:“蝌蚪池中游得欢。”读得有滋有味时,我也立刻亲切地对她说:“你读得真好,小蝌蚪在池塘里游得真快活呀!”当学生了不起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小蚂蚁能用触角来传递信息,而且它们也不会迷路。”我马上高兴地对他说:“你知道的知识真多,像个小博士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深思考:

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受到了激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真情实感,必须来源于正确的教育理念,自己遵循的儿童观,和人生价值观,这种情感的流露不能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廉价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的真情,在一点一滴的细微处凝聚成一股爱的力量。

在新课程的精神下,我们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必须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心中装着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细微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



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学校 符迪飞



今天,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心理状态,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在课件制作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误区二: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一些地区,某一些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误区三: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多媒体的性质是什么?或许有很多老师都会回答: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然而,错了!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误区四:制作课件即备课

制作课件需要有充足的资料,因而制作课件往往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

误区五: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小学教育中的新学科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特别是在新课程整合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IT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整合的发展,让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多媒体条件上好每一节课,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怎样教会学生积累材料



高青县 黑里寨镇 孟集小学 张叶生 赵素英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探讨的能力,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广泛进行积极的社会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解决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处处需要我们去积累和收集占有有关的资料。为此,培养好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和探究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现结合教学中点滴体会和以及学习新课程后的感悟,谈一下个人认识与做法。

一、创建“小书库”储备资源

由于客观条件的左右,在阅读这道“大餐”上学生往往吃不饱、吃不全,但我们又不能等到有条件那一天再引导学生去阅读,所以,我带头把自己的各种各样的书籍全捐献出来,动员学生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拿来进行交流学习。接着,我又鼓励学生节约零花钱,自愿订阅各种报刊,通过大家的努力,班级“小书库”便诞生了,现在存书量已达三千多册。班级“小书库”不仅使学生有书可读,而且读的都是自己喜爱的书、健康的书,从而为学生积累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立足课内   深挖资源

叶圣陶说过:课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学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把收集的方法指导于每一节课文内容中,如在九年义务教育《十册》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卜算子·咏梅》,先让学生自查课外书籍,观看有关的图片,组织上网查询,并召开了课前小小新闻发布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到两天,全班就收集了毛泽东诗词近三十首,赞扬梅花的古诗二十首。根据大家搜集的资料,我及时组织了一个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演唱会、展览会,并围绕梅花进行了故事接龙、诗配画、口头说文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厄运中的海伦》,我让学生搜集、阅读张海迪、霍金的生动事迹,召开班会、演讲会,并排演了一幕幕生动的课本剧,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教《向往奥运》一文,为培养学生感受体育精神与奥运魅力,唤起孩子们对北京奥运的向往之情,我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由结伴,去搜集自己喜欢的奥运内容。短短几日,有奥运会标、会歌、历届奥运会参赛图片、奥运田径比赛成绩单、萨马兰奇的讲话录音、历届奥运多位明星以及明星的个人档案和联系地址都一一“飞”到了课堂。没想到一旦放开学生的手脚,会产生如此惊人的创造力,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感受颇深的。再如作文训练《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写作训练。我首先让学生去询问有关专家和亲朋好友,观看有关克隆牛、克隆羊录像带,然后根据收集资料的能力及占有资料的多少分组交流、大胆想象,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的发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如农业、园艺、畜牧、医

学等进行了设想,对“克隆”人这一新事物分正、反方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辩论,之后评出了优秀发言人以及“未来克隆专家”,对于好资料及好习作进行整理、誊抄、并绘制插图,进行全班展评,签好名存入班级“小书库”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同时使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

三、课外拓展 优化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有效的开发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生活信息、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的多样化。因此,生活是最丰富的百科全书,要让学生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我相继组织了小记者团、丫丫文学小组参观农村新貌,特别是对近年来农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进行了采访、调查,并写成了传记或报道,有的录了音和拍成照片,还深入到每家每户去搜集了多首民间故事、传说、农谚、歌谣、俗语、笑话、对联和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多收集、勤整理、多练笔、多交流、以次提高他们的自主、写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还充分利用了广播、电视等媒体拓展了积累的渠道。每天晚上要求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并在早晨进行说新闻、谈天说地活动,鼓励学生收(听)看四大名著、爱国故事、成语故事,组织了写评论、写感想、写日记、写周记、写建议;引导学生上网浏览、查询、下载有价值的信息,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要选择健康的网站,来扩大知识面;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办报、绘画、书画、自制读书卡,小主持人和故事大王评选以及展评欣赏会等,既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使语文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思路一变天地宽。总之,积累材料是一项长期地细致工作,而且多在课外去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做生活的有心人,爱积累、学会积累、并养成积累的好的习惯,做到使学生终生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巧用表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山东省文登市大众完小 曲俊军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恰当地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那么,怎样的表演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服务,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教学片断来寻找答案。

一、表演促品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和形象性都很强的文章,天真活泼的儿童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词语,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种具体的体验方式,不仅把学生带进了文章的情境中,而且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以《落叶》教学片断为例:

师:快看,谁来了?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用你的读告诉大家!(学生读)小动物们也和你们一样高兴呢!他们是怎样做的?

(师根据发言板书“爬、坐、游、躲、藏、飞”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性,谁的动作美!

(师说,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比如,你们表演小鱼“游”过来,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教师模仿学生不同的动作)真有意思!还想表演一次吗?现在比谁做得快!我只说一个字。

师:爬、游、飞、躲……

(学生表演)

师: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剩下几个学生完全钻到桌子底下)

师:藏!(学生一愣,不知怎么办,因为再钻到桌子底下就和“躲”重复了,可是一会,他们又钻到桌子底下了。)

师:刚才一个动作是“躲”,一个是“藏”,从你们的动作可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有时候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字加起来,就叫──

生:“躲藏”。

案例一通过表演,学生对词语理解了,自然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并且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小动物,设身处地体验到了小动物游戏时的欢快心情,为下面的阅读理解奠定了情感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的表演,体验小动物的快乐情趣,从而把“躲”和“藏”很好地感受了一番。

二、表演促品读,提高学生对句段内涵的感悟能力

儿童是通过直观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感悟,而表演可以将抽象的情境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课文深层次的感悟,通过表演这一方式,可以走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感悟水到渠成,锦上添花。比如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一课:

(课件出示:夜晚的星空)

师:晚上,满天的星星好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小张衡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来,让我们也仰起头和他一起数。(学生仰起头,用手指着屏幕上一闪一闪的星星认真地数了起来)

(大约一分钟后)

师:咦,你怎么不数了?

生:星星太多了,总是乱动,我的眼都花了。

师:那你呢?

生:太累了,我的胳膊都酸了。

师:大家数了几十颗就觉得累,可是小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你想说什么?

生:张衡真厉害。

生:他真有耐心。

生:我觉得张衡很刻苦。

(出示本段文字)

师:那咱们现在再来认真地读读这段话。

课例二的表演,巧妙地实现了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在“感”中有“悟”,在“悟”中生情。学生在真实的“数”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张衡要认真地数到几百颗星星,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多么大的耐心和努力。

这样的表演虽只有一个简单的、反复的动作,但它带来的是学生心灵的震动,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三、表演促探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个性解读能力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珍珠鸟》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首先自己读这篇文章,读完文章后要完成这样一个填空“ 的珍珠鸟”

师:有一个要求,填空要有根据,你是从文章哪个地方看出来的,要找出根据,说明理由,明白了吗?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相信你们的发言会更精彩。

(学生说出“活泼的珍珠鸟”“可爱的珍珠鸟”“撒娇的珍珠鸟”等观点后)

生:我认为小珍珠鸟还是“听话的珍珠鸟”。我是从第8和第13自然段看出来的。第8自然段写“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第13自然段写“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我有不同意见,如果第8自然段所写的吧,还可见它有点听话,第13自然段就不同了,父母再三呼唤,它才飞回去,怎么还说它“听话”呢?

生:(辩解)后面是因为它和作者熟了,离不开作者了。

师: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不过,我还是有不同意见。

(生笑)

师:要不,我们俩把这两段演一演?

生:那……怎么演?

师:我来演大鸟,你来演小鸟,如何?

生:好吧。

师:我们先演第8自然段。

看到我的宝贝孩子,在屋子里飞来飞去,甚至把灯绳都撞得来回摇动,我忧心如焚,我真怕它遭到人的伤害。虽说我们的新主人还不错,可谁知他会对我那可爱的孩子做出什么?我不就是被他关在笼子里的吗?小孩子不懂事不知深浅,这样可不行,必须得让它回来,只有巢里最安全。(对着生4喊)“小肥,小肥,快回来!再不回来,人就会把你捉去,你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生3:真的吗?我马上回去!(作飞回模样)

师:看来,小珍珠鸟并不是听话,它是“害怕”呀。因为那时候,它刚刚离开鸟笼,对作者会怎么对待它还不清楚,还没有经过自己的试探和考验。所以,父母一叫,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了。

师:我们再来演第13自然段。

这次和前面就有了截然的不同。因为经过多次试探和考验,小珍珠鸟已经和作者很熟悉了,它知道作者不会伤害它了。

师(对生):小肥,小肥,快回来!再不回来,人就会把你捉去,你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生:不会的。主人很好,他才不会伤害我呢。我喜欢和主人玩!

师:小肥,快回来!天已经黑了,快回家来!

生:不嘛,我还要再玩一会儿。

师:小肥,快回来!再不回来,爸爸妈妈可要生气了。

生:那好吧。(极不情愿地作飞回状)

师:看来小珍珠鸟是经历了一个从“怕人”到“不怕人”的过程。

在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的需要,巧妙的利用表演可以带动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最终让他们形成对整体文章独具个性魅力的全方位解读。课例三的表演就从分的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及时抓住课堂上及时生成的资源,通过表演,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感悟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表演是有效的,但表演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要起“监制”的作用,协助他们完成任务。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导读到“葡萄干好”这一部分时,拿出一包吐鲁番产的葡萄干,要学生品尝后作产品推销。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当是不错的,学生要推销好产品,必须读懂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是从荫房晾干,因而有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的特点,而“非常有名”。另一方面,如何推销介绍,又是对交际言语的很好操练。同时,还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和情趣性。但是,一位学生上来作推销时却吆喝着:“噢,快来买葡萄干罗,葡萄干!5元钱一大袋,先尝后付钱,味道不好不付钱!买葡萄干罗……”于是在一阵笑声中便完成了这个环节。显然,学生把生活中小贩沿街叫卖与推销产品完全混淆了。这二者虽有联系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推销产品,其言语品位要求无疑要高于沿街叫卖;而语文课上的推销产品,更是一项有交际言语训练目标的解读操练,又岂能只满足于将生活中可能是比较粗俗、随意、不够文明的原型搬到课堂中来,而失落了由生活行为转换为教学行为时的所必须有的提炼和升华的加工过程。

由此可见,表演不是形式,不是随处可用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文本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表演,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表演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5: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