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90#
发表于 2010-6-24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作文批改方式变革的思考
多少年来,“精批细改”的传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不这么做,教育主管部门能通过吗?家长能愿意吗?因为自古以来语文教师就是这么改作文!这已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作为老师,若不改这“两座大山”,良心过不去。批改吧,没有实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谋求改变。
  一、在教育理论中寻求改变的方式与依据。
  《课标》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同时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并对不同年级提出了不同的修改要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其修改能力,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又说“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出“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习作过程中,学生不应只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身去体验、感受,才能激起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让学生借助于批改,在同学的文章里“寻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才能真正品味出学习的乐趣,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改革教师单向的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是使学生从有兴趣评改他人文章进入到自我修正提高的有效手段。这符合教育理论。
  二、益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未来社会要求人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往往更能有所作为。而作文互批互改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积极意义。
  1、转换角色,培养内在的写作兴趣
  组织学生互批作文,让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青少年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会比较关心别人的文章,被批改者更会格外地关注评语,并籍此提升了写作兴趣。
  2、增加压力,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老师批改作文,评语的好差,对学生没有太大压力。而在互相批改时,其心理就会发生变化。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尤其不愿露丑。作文互批互改势必促使他们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
  3、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大多是顺从。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而学生互批作文,营造了教学民主化,使其形成不断生成新想法、新思想的心理机制。这种长期合作的方式无疑将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既追求真理又寻找共识的生动而团结的文化氛围。
  4、体验甘苦,承担他人与自己共同成长的责任
  作文互改能够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自己在别人的评价下,以及别人在自己的评价之下,在写作方面获得的进步。这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历程,体现了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成长的本质特征5、复归本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文章该怎样立意,布局,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中才能提高。学生们互改作文,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变老师的事为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6、促进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
  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更需要有善于与人共事的心理素质。学生互相批改作文,可以逐步形成交际习惯和与人协作的性格,个人的集体感会不断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摒弃繁琐,解放教师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寻找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作文互批互改将会使教师跨过大“包揽”式的精批细改这道坎,解放自己,有更多的精力紧盯作文中的学生。
  鉴于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文互批互改,不只是形式的改革,更是观念的转变。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批,是富有改革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发表于 2010-6-24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伸手可摘知识果——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设置的问题有些学生从来不举手回答,即便被点名站起来也是“不知道”、“不会”,搞得老师和被提问者尴尬许多,课堂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老师的授课情绪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也分散了,最终课堂效率提不上去!在语文课堂上,讲究从多种角度去考虑问题,尤其是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改革下,更应提倡孩子们多角度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经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一个原因导致了某些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不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授课都缺乏梯度性。即学生不了解自我的学习状况,不知道该学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老师提问时不分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对应关系。
  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论断,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说“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让教学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一个学校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1]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2]这些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力求梯度性的要求,更是对课堂提问时要有梯度性的要求。因此,不分梯度地教和学,都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1.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难以活跃起来;
  2.师生互动不起来,抹杀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效率低下。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发挥才能的天地?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因素(智力发展速度不同、认知结构不同、行为习惯不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3]我今天提出的“梯度教与学”从更深意义上来说是对分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具体来说,一种模式即梯度的预习——老师有梯度的备课——有梯度的师生互动,六种方法,在这里我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发表于 2010-6-24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二、方案的探索与实施:
  (一)、预习、备课分梯度: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天性禀赋发挥出来,而每位学生的资质又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之初首先要全面分析教材和学生,早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且要与学生相对应起来。针对学生预习内容的不同设置有梯度问题。老师如何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呢?在每学习一堂新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每个小组的组长将简单的基础知识分给差生完成,其他组员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设计问题,且每人制作一张学习卡(不允许有重复的),由小组长检查并做好统计归化,上报老师,师给予检查提示。而老师以学习卡的内容为基础,将设置的问题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既有基础又有升华,真正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经过这种有效预习,学生们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会因为设置的问题难度较大而出现抄袭或不完成作业的的情况,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完成自己的任务。而老师在备课方面,设置问题也就有了依据,不会形成“满堂问”的情况。
  (二)、检查分梯度:
  学生们做好了预习功课,老师必须要付诸实际:检查。不检查预习内容,学习卡就像是一张废纸,没什么作用。而老师检查的力度又不宜过大,应将权力下放到组长的身上。拿出上课之后的3分钟时间,由组长提问组员自己设置问题,回答错误者,要及时给予纠正。检查完毕,老师可以将题目与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挂钩,适时地抽取一两个同学进行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这个步骤,是让学生们理解他们的任务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肯定,他们制作的学习卡片能够被采用,其价值得到完全体现,试问主动性怎么能不提高呢?兴趣也慢慢在培养起来。
  (三)、课堂上灵活改变梯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善于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但是并不能一味强调,否则学生的学还是一潭死水,因此,适时改变梯度,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差生可以回答中等难度问题,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慢慢出现这种情况证明学生的能力是在逐层提高,应予以鼓励。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一段时间后的效果,也可能是某节课上偶尔出现的状况,因此不能滥施鼓励,更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及时抓住差生、中等生思维的闪光点,把问题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提升一个台阶。而对于优生来说,似乎没什么难的问题,其实不然,他们的成绩很不稳定,此时老师可运用比较阅读,并提出几个题目来考核优生的掌握情况。这样,所有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逐渐的锻炼与提升,课堂效率才能逐步提高!
  (四)、布置作业的梯度性
  作业同样要分梯度性。比如说,课外作业《快乐语文》。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可选择自己的知识薄弱题型来做(老师也可建议性的选择题型让学生做)。阅读答问的题目要求全班来做,做后还安排时间进行4人小组交流,让答问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指导组内同学将问题答准确,答完整。思维拓展的题型要求中等偏上的同学先做,成绩差的同学在借鉴拓展范例后再做。如:《詹天佑》这一课的拓展题是:你还能设计出好的线路吗?思维层次浅显的同学肯定不会想出更好的设计方案,所以就让优等生先试着去设计,有好的思路在黑板上画出来,供中等偏下的同学参考,起到思维有效延伸的作用。
  (五)、课外阅读分梯度
  在语文学习中,讲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在课堂上所实施的一系列梯度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外养成自己学习的好习惯,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其实,课堂上主要是进行语文基本知识结构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外就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我在开展活动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我预先从书店里去寻找适合小学生读的作品,要求语文能力强的学生阅读其中的多数作品,并写出读后感;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读完我指定的作品,并且摘抄精彩段落,细细品读;能力稍弱的学生,要求阅读指定的文章,摘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使语句更通畅。搞好阅读,读出文中之味,品出文中之情,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作文质量,促进语文教学
  (六)、辅助教学方法
  梯度教育并不是单一的运作,可以在其他方法的帮助下共同实施。例如,在课下,每个小组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的书签,在书签上可以写上自己的人生格言,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在课堂上,将自己制作好的书签赠给回答问题优胜组,这样一节课下来哪个小组积累的书签数量最多,哪个小组便是获胜的一方,对于梯度教学有着促进作用,对于现在实行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更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发现课堂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
  以上是我总结的几种梯度教与学的方法,对我们语文老师如何有目的、分层次展开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对于提高其学习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他们觉得学习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希望学生有梯度的预习——老师有梯度的备课——有梯度的师生互动,这一模式能够为我们广大教师、同学所喜爱,将课堂效率提上去,将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整个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10-6-24 08:25:00 | 只看该作者
采用多种可行途径,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要想营造一种大的语文学习氛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光靠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册已经不行了。虽然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在课外阅读上往往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教师光强调要课外阅读,而没有指导。只是对学生说课外阅读很重要,必须扩大阅读面,否则语文水平很难提高上去。可到底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训练什么能力,学生根本不知道,甚至教师也心中无数。结果造成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二是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不系统。比如说,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订阅《小读者》《小学生语文报》等报纸杂志,人手~份,互相传阅。有的地方搞语文实验室,拿出课堂时间到实验室去阅读。这些做法应该是有一些效果的,但效率不高。只是用了一种跨咸菜的方式,把学生按在阅读的盐水里去腌,没有可持续性的有效措施。
  要想通过课外阅读迅速广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
  一、除营造大的阅读环境外,每周要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
  二、要给课外阅读指导课制定明确的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外阅读的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便于具体落实,可以把这两个大目标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分别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记叙文的思路,开拓议的思路,抓关键句分析文章,提取文章信息,鉴赏文学作品(又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等。这样,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并且,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化整为零,就像把西瓜切成瓜瓣,学生才能吃得着,啃得透,有兴趣,有信心,乐意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还得根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选好阅读材料。
  首先要确定具体的典型材料,不用太多,三两篇文章即可,印发给学生,以备课堂上作例子分析。其次要有广泛的阅读材料,那就是报纸杂志等,这些材料可以放开,让学生在课下找出与指导课的典型材料同类型的文章进行阅读。
  四、阅读指导课要有具体的操作步骤。
  按一般的认识规律,指导课上应先让学生阅读典型材料,教师再点拨材料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从而出一些阅读或的规律,最后出一至两个实践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概括起来,就是“阅读点拨讨论提高”五个步骤。
  五、课外阅读指导课之后,还很有必要留课后作业,以期进一步巩固提高。
  课后作业最好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写阅读周记。周记的内容应明确规定是指导课训练内容的巩固与提高,如果是突出阅读能力,就写文章分析;如果是突出能力,就要对指导课上的典型材料进行仿写。这里要强调一下,仿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
  总之,要想使课外阅读收到大的成效,必须有一套符合教学实际、切实可行的方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10-6-24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零作业批改”的实践与思考
  李涛/山东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
  一直以来,在作业批改的方式上,人们习惯于“全批全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确保教学质量;教育管理者也把教师批改作业是否认真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疲于奔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则疲于奔命地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
  这种作业批改的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有着明显的弊端:一是耗时、费力。“全批全改”学生作业往往要占用教师一大半有效的工作时间。二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有38%的学生对教师批改完的作业连看都不看;20%的学生只看分数,至于为什么“错”则不去深究;还有18%的学生称对教师的批改印象不深刻,事后就忘了。显然,作业批改的效果并不像人么想象得那么明显。三是造成了学生学习依赖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做作业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让教师“全批全改”,吗?若教师不批改作业,留下的“教学真空”该如何填补呢?我校在华东示范大学教师熊川武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零作业批改”的教学改革实验。实践证明,“零作业批改”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一、“零作业批改”的实施步骤
  “零作业批改”并不是不批改作业,而是指教师把作业批阅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批或者互批,完成对作业的批阅。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5个步骤:
  1、简单培训
  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的“全批全改”,所以如果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批或互改,那么学生往往会茫然无措。于是,我们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培训。培训分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培训,即通过讲明自批或者互批作业的好处,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种做法;二是技术培训,即让学生了解批阅作业使用的标识与符号,做出统一要求。简单陪训之后,我们便组织尝试性批阅,从中发现容易出现的问题,比便及时解决。
  2.互批或自批。
  教师“零作业批改”的替代形式是学生的互批或自批。上课伊始,简短的组织教学之后,教师出示上次所布置书面作业的参考答案。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答案,或同桌互批,或小组讨论,反思上次作业中的问题,以求释疑解惑。课堂教学中的随堂练习,有时也可以采取学生自批方式解决。自批之后,教师再进行个别答疑。
  3.标记“问题”
  经过互批后的作业当即返回学生本人,学生在作业本上对做错的题进行标记并订正,然后将错题记录在“问题记录本”上,“问题记录本”不仅记录题目所在的页码和题号,还要注明问题解决的时间和效果,以敦促学生“自我跟踪”。
  4.教师抽查
  学生批阅之后的作业本在课后交给教师,教师进行作业抽查。为方便使用,教师也可让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以便交替使用。由于作业是经过学生互批过的,所以教师不必“全批全改”:或“精批细改”,只需看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并对错题进行记录整理吗,以便了解学情。
  5.双重跟踪。
  双重跟踪即学生自己跟踪与教师跟踪。前者要求学生定期翻阅“问题记录本”,思考并纠正错题;后者是指教师借助“学生问题档案”和“教师抽测记录:”,定期对跟踪对象进行指导。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出一套“问题跟踪卷”,让学生始终不放弃作业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实施“作业批改”的思考
  1.“零作业批改”不等于不管不问
  教师不要认为实施“零作业批改”后,自己就可以放手不管了。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自制力较差,所以采取“零作业批改”后,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要给予点拨,还要在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上要加以引导。作业互批前,教师最好能检查一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互批后,教师也必须及时翻看学生的做题情况和批阅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作业互批最好在课内进行
  作业互批可以在课外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但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我们认为作业互批在课内完成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课外没有教师的现场指导,作业批改的效果难以保证。另外,由于课外缺少固定的作业互批时间,所以这项工作往往容易落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零作业批改”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不能将“零作业批改”简单地理解为不批作业,“零作业批改”其实有一整套实施策略。如果没有前期的培训,没做好准备工作就仓促上马,就会使作业互批陷于混乱,教师很难调控;如果只是满足于批阅形式的完成,而没有后续的“问题跟踪”,那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将因失去目标而无所适从;如果不控制作业量,课内的作业互批就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新课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所以,实施“零作业批改”,要以“最小作业量”为前提,以“问题跟踪”为抓手,辅之以定期的个别辅导。
  4.“零作业批改”应与学生互助合作相结合
  作业批改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以便及时释疑解惑。传统的批阅方式更强调的是结果的“对”与“错”,而对为什么如此则很干顾及。“零作业批改”倡导作业互批,学生可以针对作业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化解自己遇到的困惑。这种互助合作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所以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在实施“零作业批改”时,若将其与学生的互助讨论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三年的改革实践使我们体会到,“零作业批改”不仅改变了现行的作业批改方式,也引发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它既解放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师生的教育生活也因此更加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4:06:00 | 只看该作者

让农村孩子乐于作文



五峰县五峰镇中心小学 田晓霞



从教以来,本人一直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觉得农村作文教学,存在师生双难的问题;一是学生各自基础差异较大,加上农村信息闭塞,生活单一,教材中某些习作内容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一味地让学生按要求习作,无异于闭门造车;二是教师调动频繁,农村缺少优秀教师,作文指导往往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进行习作评价。总而言之,农村的作文课堂过于压抑,缺少乐趣。



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本人认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切实从农村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生活,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引导他们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作文的生活化。现撷取本人的的几个作文教学片段,浅谈一下新课改给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一、欣赏学生的善意举动,保持一颗童心。



上课铃响,我大步流星地来到教师门前,未加思索就推开了虚掩的教师门,一步踏入室内。忽然,两把扫帚“从天而降”,砸在我头上,教师里顿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笑声。摸着头,我怒从心起,准备给以“颜色”,可看着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又有点疑惑:一向纯朴老实的学生为什么一反常态,敢打老师呢?脑海里一闪念,我记起今天是四月一日,联想到三月曾对学生提过这个有趣的节日,我不禁莞尔,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恶作剧,更始于他们发自内心的欢乐。于是,我让学生以此情境作文,可写人,也可叙事。



在这节课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我放弃了所谓的师道尊严,成了学生可“戏弄”的朋友,师生关系的转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弃了照本宣科,抓住学生瞬间的情感焦点,急于与人交流的欲望,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文如泉涌的乐趣。



二、参与学生的创意活动,守护一份童真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半命题作文《我发现了……》,教学时,针对学生所接触的事物有限,一直以来又鲜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实际,我借鉴了于永正老师的“鸡蛋跳楼”的实验,让习作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上课前一天,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学生议论纷纷,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真相的兴趣。第二天一上课,为了“鸡蛋从三楼扔下来而不碎”的问题,学生炸开了锅,由开始的不可思议到认真思考,再找合作伙伴动手实验起来。有的用报纸、抹布把鸡蛋重重包裹起来;有的用方便袋给鸡蛋装上“降落伞”;有的把鸡蛋固定在墨水盒里,再把它放入装满水的袋子里……



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发现的过程,一个个奇思妙想,闪烁着学生的智慧。在动手操作、体验发现中,学生想叫就叫、想笑就笑、想跳就跳,原先使他们头疼的作文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三、开放学生的生活环境,拥有一种童趣



第二届宜昌市中小学生主题征文比赛以“家乡”为主题,为了引导四年级的学生参加写作,从平日觉得单调的家乡中发现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茶园,来到茶叶加工厂。学生们一边给爷爷奶奶泡茶,一边听与茶有关的故事。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讨论,指导他们确定写作主题,从茶园美景到采茶劳动,从茶叶制作到品茶留香,在浓郁的茶文化中体味家乡的美。



这一次习作,促使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从而获得新鲜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将自己独特的见闻、真挚的情感一一道来,写出了《罐罐茶》、《水仙毛尖》等优秀作文。



“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乐于习作,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努力。



1.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



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学生不再是白纸、容器,他们有思想,有尊严,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看法。学生不再分三六九等,优与差只是人为的界定、鼓励。教师要及时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在学生面前蹲下来,平等交流,分享快乐。



2.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学”。



长久以来,教师一直站在“传授”的位置上,主导着整个教学的内容、进度,授课按所备教案一丝不苟,不敢有丝毫逾越。冷冰冰的“你教我学”,没有感情交流,没有思维碰撞。学生所看见的只是一幕独角戏,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可以无动于衷。教的本质是引导,我们的教学应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且是“合作学习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赶紧凑上前,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发现快乐。



3.教师应开发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课程不单指教材,教材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它与我们的生活仅仅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要钻进去,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智慧,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习作课,创造快乐。



“我手写我心。”这是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应积极追求的习作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4:06:00 | 只看该作者
让作文评语充满童趣



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李萍











步入三年级的孩子们,开始进行习作的练习了。这次是他们的第一次单元习作,在我的细心辅导下,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跃然纸上,深深地吸引了我。如何写好评语呢,我沉入了思考。如果像高学段那样写评语,如语句通顺,生动具体之类的话语,一则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二则生硬、缺乏人性化,我想让我的评语既达到“评”的目的,更能让他们在习作中找到快乐,从而喜欢习作。



袁婕睿的习作是《美丽的三峡人家》,经过我的点拨,是一篇非常美的习作,我“鼓励”她:你是个聪明的小姑娘,这次你让我看到了秀丽的“三峡人家”,我很高兴哦!



李锦一的《体验做菜》,把番茄炒鸡蛋炒黑了,他悟出来了“看花容易绣花难”的道理,我在评语中写出了我的感受:虽然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却让老师看到了快乐。



马易杰的《骑车看风景》,他光顾骑车,风景却没有写下来,我给他“留言”:大桥是美的,河边是美的,下次骑车去玩一定要把它们都记下来哦,还要注意安全!



赵梓君写的《炒鸡蛋饭》,香喷喷的,我写到:我知道了你的快乐,老师也想尝一尝哦!



李预的《第一次滑冰》,我觉得还可以写得更细致些,我给她的评语是:老师也想很学滑冰,下次把你的动作、技巧告诉我吧!



鲍锦秋的《下象棋》,写出了爸爸和他激烈地下象棋的过程,我给他的评语是:虽然老师没看见你们俩下象棋,可老师已经感觉到下象棋很有意思!



王嘉琪写的《风味小吃街》吸引了我:老师仿佛也到了小吃街,通过你的生动地介绍,我看到了,也尝到了,的确很好吃。



简游翰林写出了《课余生活的快乐》,我的评语是:游戏很有意思,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欢迎吗?



姚瑶把《煮面条》的过程写得很细致,我的评语是:真香!老师已经闻到了面条的香味。而张娅琦写得却过于简单,我帮助她:今天你回家再煮一次面条吧,把你所做的,所看到的,再写写,让不会煮面条的小朋友都学会。



此外,能在文章中用上好词好句的,我会对他“说”:你和许多漂亮的词语交上了朋友,继续交往下去,你会有很多收获的。对习作中错别字很多的,我会“提醒”:错别字想和你交朋友啦,你可要小心!宋秋石和雷杨把标点符号放在了格子外面,我对他们“说”:标点符号生气了,因为你们没把他们送到小屋子里面。



我认为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渴望教师的鼓励。好的评语就应该是一篇精彩的短文,让学生警醒,更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好教师还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朋友,能与学生娓娓而谈,更能给他们指点迷津,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



作文评语不仅要写在作文本上,更要走进学生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5: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