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谈拼音教学的几点经验



贵州省铜仁市第五完小  韩志梅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首要的学习内容,但是,纯拼音的教学又是抽象枯燥的,因此,“研究教学方法,选择适当合理的方式”,就成为拼音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巧妙得当,就能引起学生对拼音的长久兴趣.让他们积极愉快地度过小学学习中的第一道难关。下面是我在拼音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注重学生认知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

由于一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选择、设置合理的教法,使之符合儿童的上述认知特征,以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情境图示法。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拼音单元第五课可作此法的典型范例。课文中出现的画面为公园一角。在此情境图里,和平鸽的“鸽”提示“g” 的音,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水里的小蝌蚪与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 的形,蝌蚪的“蝌” 提示“k” 高音;椅子的形状提示“h” 的形.喝水的“喝”提示“h”的音,整幅画面涉及“g”“k”“h”三个单韵母。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三个单韵母的音和形,可教学生以下顺口溜:“鸽子鸽子ggg,蝌蚪蝌蚪kkk,喝水喝水hhh”。

第一课、第二课的教学亦可采用此法。通过课文提供的情境图,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 a”“o”“ e”“ i”“u”“ü”六个单韵母的音和形。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抓住插图所具有的“图表音”“图表形” 的特点,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所学拼音字母。

2.实物演示法。

用实物来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字母的音和形。例如,教学声母“f”和“t” 时,可选用一根带短柄的弯头拐杖做教具。拐杖拄地可表“f” 的形,拐杖竖直举起可表“t 的形;又如,教学“d”时,可选用一面小鼓和一支鼓捶做为教具。竖直靠近队鼓的捶与鼓组成的图案,可表“d” 的形,鼓捶敲击小鼓发出的“的的的”的声音可表“d” 的音;再如,在区分“ b” 和“p”和“d” 和“t” 的发音是否送气的教学中,可选用一张薄纸做为教具。把这张薄纸放在唇边,有意识地发出“b”“p”“d”“t”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二、创设倩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表演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所学内容。

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时,可采用制做头饰、教儿歌、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进行。儿歌:“j、q、x好朋友,一块出去玩,路上碰见小ü。小ü小ü有礼貌,脱下帽子问声好”。在教学中,组织同学进行一次小表演活动,让四位戴有“ j、q、x、ü”头饰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大声朗读儿歌,在四位同学的即兴表演中记住“j、q、x”与“ü”相拼的规律,然后在各组之间、同学之间亦进行类似的表演。通过这些表演活动,使学生既掌握了“ j、q、x” 与“ü” 相拼的规律,又受到了“尊重他人,做有礼貌的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2.编说童话故事,寓教学内容于故事情节中。

声调教学中,应主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将“四声” 的学习内容编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来学习。

故事:森林里只有小熊开了家商店,东西非常好卖,这不,小熊今天又该去城里进货了。开车行驶在平坦的大道上,想着商店红火的生意,小熊高兴地唱起了歌:“āāā”。不一坐,前方出现了一个斜坡,为了爬上这道坡,小熊加大了油门,汽车在坡上吃力地行驶着,小熊嘴里哼的歌也变成了“ááá”。好不容易爬完了这道斜坡,低头一看,眼前的路又让小熊吃了一惊: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唉,又是一段难走的路!小熊是乐观的,尽管眼前的路不好走,汽车上下颠簸着前进,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唱歌,不过此时的歌已变成了“ǎǎǎ”。走完了这段难走的路后,前方又出现了一大段向下的斜坡,站在坡顶,已能看见城里了。小熊高兴得不得了,大声叫着“ààà,进城啦!”汽车飞快地下了坡,小熊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又进了很多货物。

同学们在听上述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a”的四个声调的读法及四种声调符号。

三、编创游戏,开展愉快教学

一年级新生天性活泼好动,单靠图片、活动、故事等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在教学中,让他们动手做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动手、动脑能力,加深记忆,为此,可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1.拍手记忆法。

将要学习的拼音字母配上儿歌、口诀,伴以简洁、鲜明的节奏,再加上拍手伴奏,使拼音字母易读、易记,便于学生掌握。例如:教“a”“o”“e”“i”“u”“ü”时,可采用以下儿歌加拍手伴奏的形式进行教学。儿歌:霹霹啪啪,拍起手儿唱起歌。张大嘴巴“aaa”,嘴巴圆圆 “ooo”,嘴巴扁扁 “eee”,牙齿对齐 “iii”,撅起嘴巴“uuu”,口吹哨子“üüü”。

2.问答法。

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 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d”“b”“q”“b”“m”“m”等形近拼音字母时,可采用以下问答的形式进行。

(1)师:左下半圆是什么?右下半圆是什么?

生: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

(2)师:左上半圆是什么?右下半圆是什么?

生:左上半圆q、q、q,右上半圆P、P、P。

(3)生:一个门洞是什么?两个门洞是什么?

师: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

通过以上一问一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掌握了这些易混淆的拼音字母的“音”和“形”。

3.摘果子读字词游戏。

准备一些教学卡片,卡片的一面绘有“桃子、李子、葡萄、草薄、橘子”等图形,另一面标有这些水果字词的拼音。游戏中有图案的一面对着学生,要求抽到卡片的学生按照拼音读出卡片背面的字词,若读正确,则可将卡片送给其他同学,若读法错误,则将卡片还给老师。

拼音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善于钻研,合理运用适当的方式,就一定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学好拼音,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情感,作文中少不了



浙江省上虞市长塘镇中心小学 陈永根



  作文中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作文都是“违心而作”,自然也就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语言,作文中自然也谈不上个性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就是说,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而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结构不严谨,反馈有时又显得不及时,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没有情感的参与,作文便失去灵性,显示不出文字的张力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自然的表达情感呢?


  一、学会关注生活,积蓄感情



  美学家罗丹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文同样也是如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渐渐地,学生能留心生活中的事,并积极思考了。比如:我班在上体育课时,一次老师让他们进行跳马练习。这个项目,女孩子们都吓得不敢跳。结果,她们跳得样子让一些孩子笑得都直不起来了。而这件事引起了一个同学的注意。回去后,他写了一则《敢不敢跳》,如实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在文章的结尾处还引发自己的思考:勇敢的一跳,其实就是自我的一种挑战。



  从一些小事中,捕捉到思维碰撞的瞬间,畅写富有个性的语言,是勤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减少思想束缚,抒发真情



  什么是作文?笔者觉得无非就是与他人进行交流,要别人了解自己,或者说表达自己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染、打动读者,同时也感动自己。当然,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观点、性情也会有所差异,作文时自然不会尽写相同的内容,抒发同样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能想,在写文时能自然表达真情。如在写《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时,我结合在“六一”节要演的情景剧《心中的天堂》,让小演员在班会课进行现场表演。故事讲了一个名叫豆豆的孤儿第一天来到孤儿院,在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下,快乐、健康、自信成长的故事。同学们看完之后,好多都留下了眼泪。我抓住这一情感契机,让学生写这篇文章。此刻,孩子们的语言更让人催人泪下呀:“豆豆,你的故事让我好感动,你失去了父母,没有亲人,可是你却没有向生活低头,你真的好坚强!而我生在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却从来不懂得珍惜,常常怨声不断。现在开始,我要多孝敬父母,就像你所说,我要给父母洗洗脚,盛盛饭……”还有的同学对父母这样说:“妈妈,爸爸,我现在才发现,原来你们在我的身边是多么的幸福,我真想大声地对你们说,‘我爱你们!’”这是学生的真实心声!心中的真实感受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啊!



  另外,我还注重学生开放性的写作练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坚持写随笔。随笔的内容一般不作要求,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立意。学生在真正宽松的心境下展示自我。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学生在写随笔时,能自然地打开心扉,张开想象的翅膀。作文的个性表达多了,自然也就有了活力。每次批改,我也不时在他们的随笔本上轻舞飞扬上几十字,甚至几百字。这样互动的情感交流更让孩子们懂得了作文的意义,作文的快乐。二是随时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片段的撰写。有时是预设好的,有时也可以是现场生成的。如学了《登山》一课时,学生对列宁这一领袖走这样一条危险的小路心有疑虑:有的学生认为他不应该走,身为领袖,真有个三长二短,多不值得;有的学生认为他应该走,身为领袖,连这么小的困难都退缩了,那怎么能领导一个国家?于是,我让他们写成文章,充分把自己的见解放大,并引导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写谈自己的想法。一学期下来,我们这样的文章写了不少。在这期间,让我看到了学生自由写作的快乐,看到了他们成长的足迹。



  三、善待雏形习作,引发热情



  对学生的作文,我以前的作法总是精批细改,但学生的进步始终不大。于是,我采用了分层改法。对于优等生,我是一个读者和交流者。在肯定、赞美的基础上提出建议,让他们自行修改。许多学生已在实践中逐渐感受到了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一些学生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练笔总是一次次地修改,力求完美。我更是不厌其烦地阅读并写出我的真实想法或提出一些建议。对作文后进生,我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以欣赏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在实践中,我尝到了这样做的好处。班中的小王,作文水平极差,写出来的东西只有豆腐干那么长,其间错别字十多个,病句有一半之多。可是一次,当我发现有一处地方他有一个好词“笑掉大牙”。于是,我在下面写了一句:“这个词用得好!”没想到,下次交上随笔后,发现他写得长了,还用了好几个好词,有一句还仿写了课文中的话,当然有几个词是张冠李戴。文章能写长了,说明他投入了,于是,我认真地帮他订正了,我在批语同样也用了些“好词好句”表扬他。一次,他写《爸爸__________》时,取题为《爸爸是个酒鬼》。文章中有一句:“爸爸,真希望你能听听妈妈的话,改改你身上的这个毛病,好吗?”当时我就心头一热,他能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话了,我马上就在下面画了表示称赞的线条,又在旁注上:“孩子,我看到了你是一个懂事而且有自己想法的人!真为你感到高兴!”就这样,在我的鼓励下,在随后的几次作文中,他都有不错的表现。



  我明白了,抓住“情”字来进行作文教学,能打开学生写作思路,能激发学生高昂的写作热情,能看到他们真实,流畅的语言文字。这种感觉真好,所以,我要说:“情感,作文中少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一年级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开封市龙亭区梁苑小学  曹雪贞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应从一年级小学生抓起。

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汉语拼音这一部分,每一课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由图片、拼音字母及音节组成,所以教学方法也都是类似的。每一课的第一个字母由教师引导学习,如先看图,看图上画了什么,通过看图猜字母的音,编儿歌记字母的形,练读音节几个步骤组成。学生学会方法以后,就可以在小组内合作自己学习。由组长分配每个人的任务,如1号小朋友说看图上画了什么,2号小朋友去猜字母的音,3号小朋友编儿歌记字形,4号小朋友拼读,并检查其他几个小朋友拼读情况。小组学完了,全组鼓掌对自己进行奖励。教师对全组成员进行表扬,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愿意、乐于合作,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拼音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拼音检测,把握孩子的拼音掌握情况,所需要时间太长,而且效率很低。在班级内教师组织学生建立一对一合作小组,或由学生自发建立。每学完一课,两人互相检测。如两人都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就在评比栏自己的小组内加盖一颗红星。教师只需抽查其中几个典型的小组的情况,就可掌握全班的学习情况。

在拼音游戏中也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听音节找卡片,教师读一个音节,同桌两人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声母与带调韵母。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有些同桌不会很好地合作,两人同时去找声母和韵母,结果速度比较慢。而有些同桌会合作,一人去找声母,一个去找韵母,结果速度很快。在这种情况下,及时让他们向其他同桌介绍经验,让学生获得合作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课程标准提出让孩子自己识字,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按自己的喜好去记字,使学生在记字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识字过程中学生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有的以形象来记字,有的则以较理性的“组一组”“合一合”的方法来记字,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四人小组共同讨论识字的方法,集思广益,选出最棒的、最形象、最有趣的识字方法,会使学生记得更牢固。

在三个识字的单元,有些课文要求认识图下的生词,在这一环节我也使用了四人合作方法来识字,效果很好。如《菜园里》一课教学,课伊始,让组长带领小组同学分组自由下座位去认识9种蔬菜,再读读蔬菜旁边卡片上的字,记住它们的名字。所有蔬菜的名字都记住了,组员回到座位上,组长来领卡片。领回卡片后,组长举卡片让组员认读,然后交给2号小朋友,让他负责一个一个地挨着检查,后交给3号小朋友,不会读的可以问他,最后4号小朋友负责摆卡片,进行下面的环节。学生学习兴趣很浓,使学生懂得在合作的过程中,各人都担负有任务,各自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全组才能出成绩。

在写字教学中同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写完字,让同桌互相交换一下,让学生从别人的作业中吸取值得学习的地方,并向别人请教,你怎么把这个字写得这么漂亮呀?这一笔是怎么写的?从交流中让自己去领悟写字的技巧,感受到写字的乐趣。

三、在语文园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教材编排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语文园地,题目趣味性增加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如《语文园地一》的认姓氏字一题,体现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认字的教改思想。练习时,让学生明确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认自涂,把涂色的姓读给同桌的同学听。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又会认识许多姓,可以继续涂,全班交流后又认识了几个也可以涂,很可能到最后全都认识了,看着一朵朵认字花开在书上,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再如《语文园地一》的读读说说一题,训练学生用谁干什么说一句完整的话,可同桌两个互相做动作,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和默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朗诵会这种形式,既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菜园里》一课,我采取诗歌朗诵会形式进行教学。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比赛,比赛前给学生留一段准备时间,其他成员给代表出谋划策,指导他读好课文。有兴趣的小组,其他成员还可以为他加上动作,以表现这些蔬菜的特点。最后不但评选出最佳朗诵能手,还要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学生兴致很高,每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献计献策,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怎么重读,怎么轻读,声音如何上扬都指导得很到位。

合作学习不但提倡生生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必不可少。在《四季》一课,师生可合作表演,根据课文的形式合作自编儿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可师生合作完成图画板书的设计。

五、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口语交际更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师与生、生与生只有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与人交际,让学生积极进行富有个性、思维活跃的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有趣的游戏》中,指导学生如何把游戏过程说清楚,说有趣,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发言者说得不清楚时,其他学生通过提问帮助他说得更好。在四人小组内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如果自己没玩过,也可以向他咨询,这个游戏怎么玩,推荐本组认为最有趣的游戏,参加班级最有趣的游戏评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忌“得意而忘言”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教育局教研室 林爱珠



  一、“得意而忘言”将导致丢失“根本”


  阅读教学切忌“得意而忘言”。“得意”,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忘言”就是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对象就是文本语言,及其包含的人文因素。但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急于“得意”而“忘言”,导致丢失了“根本”,教学实效甚微。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譬如下面《矛与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电视里播了很多广告,你们能不能说出一些产品的广告词呢?



  生:(背了一些广告词)



  师:好,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现在有一瓶矿泉水,看你们能不能当广告设计



  师,给它做广告呢?



  生众说纷纭。



  师:大家认为哪位同学的广告做得好呢?



  (生根据实际回答)



  师:你们的表现非常好。两千多年前的楚国隆重推出两件产品,矛与盾(出示图片,板书:矛与盾),假如你们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为他们推出这两件产品,你打算怎样给产品做广告呢?



  生:……



  师: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谁来读读课文,要读出卖者吆喝的味道。



  这位老师显然是小看了“吆喝的味道”,如果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一无所知,就根本无法感受其中的意蕴,又何来“吆喝的味道”?这无疑是急于“得意”而“忘言”了。



  二、“得意”不“忘言”的对策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得意”而不“忘言”,从而提高实效呢?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和实践。



  首先是要咀嚼语言──感受独特的韵味。



  语言是人文、思想、情感内涵的载体,学生接受文化、陶冶情感是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语文是学语习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会显得浮躁和浅薄,就如上面举例的教学片断。反之,在教学时抓住关键的好词佳句进行咀嚼,含英咀华,课堂就会满室芳香,韵味十足,自然“得意”了。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上《荷花》一课时,当孩子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发出“我觉得这个‘冒’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这样的无奈时,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咀嚼的: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笑声)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你们说的这些字眼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



  师:不着急,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这样长出来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不一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一个字──“冒”,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



  王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对一个“冒”字的咀嚼,让学生诗意地感悟了叶老先生本来就“平凡亲切”,甚至于素朴得有点寡味的文字。原来通过咀嚼语言,可以使平淡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咀嚼语言,可以使浮华浅薄的课堂变得如此充实精彩和富有诗意。



  我们要注意,“咀嚼语言”的前提是“抓住关键的词句”,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的话,课堂将会变得零散破碎,不着边际了。



  其次是要品读语言──理解丰富的内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品读、实践,才能透过抽象的语言符号,品味出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是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贵在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会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学生品味语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朋友》这一课时,就曾精彩地“三”读:“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这句话。



  师:有人说,听话听音。这样吧,老师给你们读一遍,看看你是否听出了弦外之音。(教师朗读,注意突出了“茫茫人海”这个重点词。)



  生: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生:没有一个人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达蒙。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达蒙很信任皮斯阿司,达蒙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啊,这黑暗中的一点光线就是勇敢,那就请你读读这段话,让人感觉达蒙是那样勇敢。



  (老师第二次读这句话,这一次,突出“真的愿意”这个词语。)



  师:这一次,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他们都有颗互相信任的心,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达蒙是心甘情愿为他坐牢。



  生:我感觉达蒙是自己主动来的,不是人家请求他,他才来的,而且是真心的。



  师:好,你们真正体会到了达蒙的“真的愿意”。请大家再读一遍,体会达蒙是“真的愿意”为皮斯阿司坐牢。(学生读这句话)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老师三读这句话,语气又有了变化,突出的是“皮斯阿司的朋友”。)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这个朋友不是别人,就是达蒙。他之所以为皮斯阿司坐牢,是因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皮斯阿司。(学生再次读书,又读出另一番感受。)



  ……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中的人物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看,仅仅一句话,我们就读出了达蒙的勇气、果敢、真诚。其实,你再读读,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行,谁来试试!(一学生大胆尝试,深情地朗读出个人的体验。)



  生:我也来试试。(许多孩子都举了手,教师点了多名学生读书。)



  师: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自己的体验!



  崔峦老师说,改革阅读教学应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再次是要运用语言──厚实积累的能力



  语文学习说到底,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读,一是写。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和运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积累语言,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典范的积累。积累语言的手段多种多样,譬如:创设情境、迁移摹写、补白训练、摘录好词佳句、背诵古诗文和名家名篇等。如学习了《望月》,拓展相关描写月亮的古诗,学习了《匆匆》,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设计个人名言等等。



  在小学阶段,诵读固然是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若要厚实和巩固语言的积累,更加要注重运用和表达。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乾坤任翕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地启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随文练笔,恰当而有新意。比如:有位老师教《山中访友》时就自然切入:“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招呼吗?”(于是,学生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相片》中请学生代中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



  上例王崧舟老师《荷花》一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对关键的语言进行咀嚼后,就抓住时机让学生想象写话,于是,灵动的课堂又一次由“运用语言”而高潮迭起:



  “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



  “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当其中有个孩子读完他写的话时,王老师很意外,但他很快地抓住这一颗孤独的心进行疏导,说:



  “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教师的敏感和警觉,给了这个孤独的孩子,不,也给了所有曾经孤独、即将孤独的孩子们一抹温暖的精神底色。王老师真正让自己的阅读教学实现了“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的目标。



  《文心雕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乃文章之本,阅读教学只有有效地训练“言”,“得意”方立;只有切切实实地“咀嚼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嚼出味、品出意、习得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才不会因“忘言”而导致丢失“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忌“得意而忘言”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教育局教研室 林爱珠



  一、“得意而忘言”将导致丢失“根本”


  阅读教学切忌“得意而忘言”。“得意”,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忘言”就是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对象就是文本语言,及其包含的人文因素。但是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急于“得意”而“忘言”,导致丢失了“根本”,教学实效甚微。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譬如下面《矛与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电视里播了很多广告,你们能不能说出一些产品的广告词呢?



  生:(背了一些广告词)



  师:好,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现在有一瓶矿泉水,看你们能不能当广告设计



  师,给它做广告呢?



  生众说纷纭。



  师:大家认为哪位同学的广告做得好呢?



  (生根据实际回答)



  师:你们的表现非常好。两千多年前的楚国隆重推出两件产品,矛与盾(出示图片,板书:矛与盾),假如你们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为他们推出这两件产品,你打算怎样给产品做广告呢?



  生:……



  师: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谁来读读课文,要读出卖者吆喝的味道。



  这位老师显然是小看了“吆喝的味道”,如果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一无所知,就根本无法感受其中的意蕴,又何来“吆喝的味道”?这无疑是急于“得意”而“忘言”了。



  二、“得意”不“忘言”的对策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得意”而不“忘言”,从而提高实效呢?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和实践。



  首先是要咀嚼语言──感受独特的韵味。



  语言是人文、思想、情感内涵的载体,学生接受文化、陶冶情感是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语文是学语习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阅读教学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会显得浮躁和浅薄,就如上面举例的教学片断。反之,在教学时抓住关键的好词佳句进行咀嚼,含英咀华,课堂就会满室芳香,韵味十足,自然“得意”了。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上《荷花》一课时,当孩子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发出“我觉得这个‘冒’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这样的无奈时,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咀嚼的: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笑声)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



  师:你们说的这些字眼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呢?



  ……



  师:不着急,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生1:我觉得比较快地长出来是冒出来,不是很慢地长。



  师:迅速地长。好,这是你的感觉。



  生2:悄悄地钻出来。



  师:悄悄地,有点害羞的味道,嗯,这是你嚼出来的味道。



  生3:争先恐后地长出来。



  师: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4:急切的心情。



  师:冒是怎样地长?冒是急切地长。



  生5: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6:非常高兴的心情。



  生7:非常激动的心情。



  生8:欢天喜地的心情。



  师:太好了!这样长出来就是冒出来呀!你们还有不一样的体会吗?



  生9:心花怒放地长出来。



  生10:快快乐乐地长出来。



  生11:亭亭玉立地长出来。



  师:是啊,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一个字──“冒”,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



  王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对一个“冒”字的咀嚼,让学生诗意地感悟了叶老先生本来就“平凡亲切”,甚至于素朴得有点寡味的文字。原来通过咀嚼语言,可以使平淡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通过咀嚼语言,可以使浮华浅薄的课堂变得如此充实精彩和富有诗意。



  我们要注意,“咀嚼语言”的前提是“抓住关键的词句”,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的话,课堂将会变得零散破碎,不着边际了。



  其次是要品读语言──理解丰富的内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品读、实践,才能透过抽象的语言符号,品味出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是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贵在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会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学生品味语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朋友》这一课时,就曾精彩地“三”读:“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这句话。



  师:有人说,听话听音。这样吧,老师给你们读一遍,看看你是否听出了弦外之音。(教师朗读,注意突出了“茫茫人海”这个重点词。)



  生:我听出了黑暗中的一点光线。



  生:没有一个人为皮斯阿司坐牢,只有他的朋友达蒙。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达蒙很信任皮斯阿司,达蒙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啊,这黑暗中的一点光线就是勇敢,那就请你读读这段话,让人感觉达蒙是那样勇敢。



  (老师第二次读这句话,这一次,突出“真的愿意”这个词语。)



  师:这一次,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他们都有颗互相信任的心,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达蒙是心甘情愿为他坐牢。



  生:我感觉达蒙是自己主动来的,不是人家请求他,他才来的,而且是真心的。



  师:好,你们真正体会到了达蒙的“真的愿意”。请大家再读一遍,体会达蒙是“真的愿意”为皮斯阿司坐牢。(学生读这句话)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老师三读这句话,语气又有了变化,突出的是“皮斯阿司的朋友”。)



  师: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这个朋友不是别人,就是达蒙。他之所以为皮斯阿司坐牢,是因为他了解皮斯阿司,相信皮斯阿司。(学生再次读书,又读出另一番感受。)



  ……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中的人物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你看,仅仅一句话,我们就读出了达蒙的勇气、果敢、真诚。其实,你再读读,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行,谁来试试!(一学生大胆尝试,深情地朗读出个人的体验。)



  生:我也来试试。(许多孩子都举了手,教师点了多名学生读书。)



  师:读出自己的滋味来,就是自己的体验!



  崔峦老师说,改革阅读教学应抓住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语言”。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再次是要运用语言──厚实积累的能力



  语文学习说到底,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读,一是写。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和运用。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积累语言,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典范的积累。积累语言的手段多种多样,譬如:创设情境、迁移摹写、补白训练、摘录好词佳句、背诵古诗文和名家名篇等。如学习了《望月》,拓展相关描写月亮的古诗,学习了《匆匆》,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设计个人名言等等。



  在小学阶段,诵读固然是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若要厚实和巩固语言的积累,更加要注重运用和表达。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乾坤任翕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地启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随文练笔,恰当而有新意。比如:有位老师教《山中访友》时就自然切入:“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还有什么,你愿意和它打招呼吗?”(于是,学生和蚂蚁、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达方式写话);《相片》中请学生代中年妇女写信,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又是与读文自然联系的习作训练。



  上例王崧舟老师《荷花》一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对关键的语言进行咀嚼后,就抓住时机让学生想象写话,于是,灵动的课堂又一次由“运用语言”而高潮迭起:



  “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



  “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骄傲地说:‘瞧,我长得多美呀!’”



  “……”



  “我是一朵孤独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找几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捉迷藏啊!”当其中有个孩子读完他写的话时,王老师很意外,但他很快地抓住这一颗孤独的心进行疏导,说:



  “谁想跟这朵荷花交朋友?”



  (生纷纷举手)



  师:“不孤独,孩子,不孤独。你有朋友,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教师的敏感和警觉,给了这个孤独的孩子,不,也给了所有曾经孤独、即将孤独的孩子们一抹温暖的精神底色。王老师真正让自己的阅读教学实现了“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的目标。



  《文心雕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乃文章之本,阅读教学只有有效地训练“言”,“得意”方立;只有切切实实地“咀嚼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嚼出味、品出意、习得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才不会因“忘言”而导致丢失“根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发掘想象点培养创新力







发掘想象点 培养创新力

姜堰市官庄中心小学 丁正后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加强创新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渠道丰富多彩。其中研读教材,发掘想象点,激活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条行之有效之举。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想象点”是指语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字、词、句、段等地方。简言之,是指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的地方。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彰显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新力。

一、批判性阅读 发掘扩散求异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它们都是介绍某人(或动、植物等)在偶发事情面前,如:《跳水》中的船长、《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等;在困难问题面前,如:《称象》中的曹冲、《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等;在特殊情境中,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等……如何急中生智,如何镇定自若,寻找到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围绕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进行扩散,引导学生想象:他们解决问题或难题的方法是最科学、最实用的吗?还有其它可行的办法吗?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然后将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见解,结合课文情境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的做法再进行比较,看谁的办法更科学、更实用!学生的想象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比如:有位教师教《称象》一文时,扣住曹冲称象之法,启发学生想象: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一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退一步讲,即使学生否定了自我的想象,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锤炼了思维!

二、探究性阅读 发掘发展延伸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进入高潮后,由于作者处理的匠心,嘎然而止,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去想象、去发展、去延伸。诸如《穷人》中桑娜拉开帐子后、《凡卡》中凡卡信寄出后、《草地夜行》中小红军追上大部队后、《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等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入情入境,自发地去发掘发展延伸点,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利用思维惯性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去发展、去升华。如:《凡卡》一文中,凡卡信寄出之后,照着作者的思路,因为地址不详细,爷爷肯定收不到信。那凡卡非人的生活该怎样继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打破思维的定势,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依托发展延伸点,多角度、多层次大胆想象。还拿凡卡信寄出之后来说,爷爷不也存在收到信的可能性吗?假如无巧不成书,那位醉熏熏的邮差正好与爷爷是同一村子里的呢!那凡卡的命运又该如何呢?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他能过上好日子吗?同理,《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小羊就一定会被吃了吗?

三、融入性阅读 发掘换位情境点

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读者潜心阅读,深入到字里行间,与文中万物同喜同悲,把自己融入其中。从练习想象力的角度看,这其实道出了文中可供发掘的想象点:

1.换位想象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身在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如教学古诗《古风》第一句“春种一粒粟”时,可引导换位想象:假如你是农民伯伯,你有什么希望?第二句“秋收万颗子”时,又可引导换位想象:此时,你有什么打算?经过两轮大胆想象,再学下两句时,学生的感受必然更加深刻。二是易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与读者进行角色转换,引发想象的地方。想象假如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来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紧扣小女孩飞走了,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小女孩飞到了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来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2.情境点。即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通过放大形象思维,能够想象出当时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白杨》一文时,抓住作者描写大戈壁用的“浑黄一体”一词,可引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想象大戈壁的恶劣环境。

3.换位情境点。即教材中既易于读者与文中人物(或动、植物等)进行角色转换,又易于想象当时当地环境、情境的地方。如:教学《草原》一文,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就可引导学生既换位,又想象情境。①换位想象:假如你是主人,你会说些什么?你是客人会说些什么?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情境想象:当时,环境如何?人们的神态、语气、心情如何?

4.图画还原点。即教材中可还原成优美或直观图画的地方。通过阅读,想象还原作者所见或所示。如:《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可引导学生还原图画:作者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教学《詹天佑》可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段落,想象画示意图。

四、质疑性阅读 发掘空白拓展点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阅读中常有疑问和问题,才能够常有思考,才易于引发想象。所谓“空白处”,这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文章中的简明处、省略处、概括处、暗含处等。它是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结果。这些地方往往能够引发学生质疑,从而使他们有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余地。注意发掘,便于学生历练想象。

①简明处。即文章的略写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如:教学《赤壁之战》,抓住黄盖写信给曹操诈降,引导学生想象:谁能想象出黄盖信的具体内容呢?

②省略处。即文章中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结局等。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还拿《赤壁之战》来说,开战之初,可让学生补充想象:周瑜和曹操会分别怎样鼓动手下兵士呢?战斗结束之后,周瑜和曹操又会分别怎样小结经验与教训呢?

③概括处。即文章中总写、归结之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具体。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可抓住“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引导学生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你能说具体,说清楚些吗?

④暗含处。课文中有些地方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却言语浅显而意义深远,操持简单而意义广大。此即文章的暗含处。发掘之,让学生去想象、去明朗。如教学《丰碑》一文,第13自然段讲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呢?

本文获江苏省泰州市小语论文竞赛一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5:02: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见仁见智。略抒己见,求教方家。

一、语文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个怎样的学科?换言之,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是一个争论已久而没有完全形成共识的问题。语文是基础学科,而且是最基础的学科,这是就其地位和重要性而言,对此基本没有什么异议。而就其作用而言,则有不少争论。十几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意见是:语文是工具学科。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狭义地说,这一点是不错的。不仅不识字的人不能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而且语文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其他任何学科也难以学好。但语文学科又不仅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它本身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若按现在时兴的学科分类,它所包容的二级、三级学科乃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无论社会和现代科技怎样发展,这一学科群的作用和地位都不会降低,相反,它们还将随着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继续发展,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因而不能因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把语文学科定义为单纯的工具学科。那样做,毫无疑问是贬低了语文学科的地位。

把语文学科视为纯工具学科的观点,与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在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包括儿童的启蒙阶段和成人的扫盲阶段,学语文可以认为主要就是学“语言文字”。会认字、写字以后,就可以看报纸、读书、写信等等。对于语文学习的中级阶段,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之后,大部分今后并不继续从事语文及与语文有直接关联的专业,语文对于他们也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这也是事实。但是仅仅根据这些来定义语文学科的性质,则肯定是不恰当的。因为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要从事语言学、文字学、文艺学、新闻学、文学创作、语文教育等专业的工作。不仅如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品德、增进修养、激发志向、陶冶情操、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等方面还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其基础性人文学科的性质十分显著。由此更可说明,语文是工具学科的定义远远不能涵盖语文学科的功能和性质。

“语文是工具学科”的观点,已经给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读写,重应考能力、轻实际水平,重标准化测试、轻主观性发挥的倾向愈来愈严重。片面追求“工具性”的结果,是大量的中学毕业生不会熟练运用语文工具,大学里对新生的语文水平普遍感到失望,社会上对各级各类毕业生的语文能力更是颇多微辞。语文成了受到教育内部和外部非议最多的一个学科。这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吗?!

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即将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号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给以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文件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又肩负着重任,可以大有作为。

1.语文学科在让学生学会做人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现行语文教材是文选型。以后无论教材怎样改革,总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既适于阅读又便于写作借鉴的范文。这些范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内容中包含了大批堪为典范的人物形象,还有大量有关做人道理的精彩论述。这些内容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和正确引导,毫无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效果。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许多学生回忆起他们崇敬的老师,往往说:“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语文老师显然更有条件做到这一点。

2.语文学科最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求知。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在自学成才的群体中,通过自学语文,最后成为作家或其他方面专家的,大有人在。通过系统的语文教学,应该收到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之所以教学取得理想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并善于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到了叶老所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求知应该是、事实上也的确是学生的迫切愿望与自觉要求。天然厌学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便于自学的优势,一方面注重加强学法指导,另一方面给学生留出尽可能充足的课外读写练习时间,那么,学生不仅可以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而且可以把在语文课上养成的求知习惯和学到的求知方法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实现学习的全面优化。不仅如此,这种求知习惯和求知方法还将伴随学生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无穷。

3.语文学科最适宜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包括学会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环境的困难生存下去,也包括在比较优越的条件下使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这一代的青少年处于中国人由极端贫困走向相对富裕的社会条件下,又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受过多少苦。祖辈、父辈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独苗儿”而宠爱有加,另一方面又因为有了一定物质条件,所以把他们当成“小皇帝”,既十分强烈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对他们过分溺爱,以致于衣食住行都要全面包办代替。这样的孩子生活能力自然是极端低下的。让他们学会生活,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学科对此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范例可供学生学习借鉴。只要教师有这种自觉性,把教材学习与现实生活经常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指导,并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意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必要的实际锻炼,就可以在教学生学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会审美至关重要。

我们的语文教材,从文字到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很好的审美材料。汉字的造型之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无法比拟的。课文中的绝大部分篇章,又都属精品之列。其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内容之美、风格之美、意境之美,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熟读精思,都可以程度不同地领略到。而作文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课文学习中得到的审美经验,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对使学生学会审美更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学生再把课内的审美知识用于课外的阅读和艺术欣赏实践,其审美能力当然可以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众所周知,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着几近“众矢之的”的困窘局面。尤其实行标准化考试之后,在大多数学校里,语文学科都成了高考的“拉腿学科”,语文教师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所以如此,抛开语文以外的原因不讲,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把学生最有兴趣的学科变成了学生最厌学的学科;把最便于学生自学的学科变成了学生几乎无所措手足的学科。

说语文教学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人听起来可能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样。

1.阅读教学方面

我们知道,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即使中老年人也大都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种读物。我们说语文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可是这些年来,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的教法大多数还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课本上的范文被我们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得味同嚼蜡;讲课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又几乎全被大量重复的训练题挤满。强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大多没有实际用处。课内学习不仅不能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反而硬性切断与课外学习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厌倦情绪便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2.作文教学方面

学生有了起码的表达能力,生活中有了见闻和感受,就会产生用书面表达的愿望。这时候,教师如能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经常的课内课外练习,应该不难写出一般性的文章。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我们讲解每篇课文都要讲不少的写作知识,学生也读过不少的范文,但绝大部分学生仍然把作文视为畏途,一到作文课便大作其难。考试时作文得分率很低,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其原因一是作文的命题往往既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又不能直接从课本范文中得到借鉴。平时的指导既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写作时过细过严的要求又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作文练习量不足,又没有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批改反馈又不及时,都挫伤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作文水平的低下。

3.课外活动方面

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给语文课外学习形成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除了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种类繁多的语文以及与语文关系密切的活动外,学生只要有学习的自觉性,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语文学习。与人交谈,可以学习语言;走在街上,留心路边的标语广告、店铺名称、春联之类,也可以学习语言文字;如能养成读书看报、记日记、写笔记、课外习作的良好习惯,更是直接有效的语文学习。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完全忽略了上述方面的作用,只片面强调了课内学习,千方百计增加、延长课内学习时间,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几乎完全放弃了对课外活动的指导,更不留出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使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一天然的优势丧失殆尽,喜欢语文、爱好文学的学生愈来愈少。

4.语文测试方面

语文考试逐步向所谓“标准化”靠拢,这样做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增加评卷的客观性,提高考试的信度。但实际效果却走向了反面。为应付考试,学生平时要绞尽脑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选择题,因此占用了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使最根本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反而无法落实,更不要说情感、审美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了。测试的结果怎样呢?客观题并不客观!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成绩都困惑不解:大多数学生在标准化试卷面前无所措手足,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之间缺乏正相关关系,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常常拿不到高分,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有时却侥幸得了高分。凭这样的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终身,是否客观公正,大可怀疑。其负面效应还不仅如此,正如一些专家所痛切指出的:这看起来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影响了我们全民族的思维、思考和表达方式①。

四、中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改革

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到了非进行根本性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更新观念,探索改革之路。

现在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都在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是好事。但有的仅有热情而不讲科学,只知道一味地让孩子提前识字、写字,认为孩子识字多、写字多就是早慧。三岁以后进了幼儿园,不少幼儿园又存在着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违背了幼儿发育、成长的基本规律。事实早已证明,超前识字、写字的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大多并没有表现出智力上、学习上的什么优势,到了中学还是“泯然众人”。有的反而因为父母教的方法、姿势、发音不正确,形成了一些很难纠正的毛病。所以,我认为,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让幼儿主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学会动口、动手、动脑,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字也应该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为目的,不应片面追求识字和写字的数量。

目前普遍地存在着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负担过重,一是因为教材难度偏大,二是由于课外作业太多。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使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现在不少学校师资水平太低,教师不懂教育教学规律,只知道大量布置作业,生字词动辄要求抄写几十上百遍。经常见到几岁的娃娃作业写到深夜。不少小学生也有自己的“对策”,比如写“人”字,他并不一个一个去写,而是在作业本上先“刷刷刷”划上100个撇,再“刷刷刷”划100道捺,100个“人”字就完成了。“效率”固然大大提高,但肯定练不出规范的字。我们不应责备这样的孩子偷工减料,因为给他们的作业量本身就是毫无道理的。按照记忆规律,首次记忆新东西以重复8遍为宜。所以要求学生写生字,不应超过10遍,但却应该要求他一遍比一遍写得好。加重学生负担的恶果不仅是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该如何评价?毕业时能认识几千常用字,会查字典、词典,会用比较准确的语言与人交流、表情达意,能背诵一两百首名家诗词,能阅读一般的通俗读物,书写规范,会写日记、书信,对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就很好了。而这些决不需要加班加点,只要教学得法,完全可以比较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最便于自学,而自学需要掌握方法。真正掌握自学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实践。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这方面进行了最为成功的探索。他身兼学校和社会多种领导职务,同时担任两个班语文课和班主任,教学质量却十分理想。其奥秘就是充分利用语文最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了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调动了学生自学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一定自学能力之后,要给他们课外大量阅读创造条件。要指导学生每年读几部经典名著,并教他们学会利用图书室、阅览室(在有条件的地方乃至因特网)查阅文献资料。要使学生能够对所阅读的各类作品有自己的看法,能利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写出语言通顺、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读书笔记等一般性文章。

高中阶段语文的语文教学,更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这一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要经常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会学生欣赏评价各种比较通俗浅易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还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各种思潮和最新动向,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让他们充分讨论、思考,教会学生用书面或口头各种形式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初步的做法可以象山东高密一中等学校一样,建立“语文实验室”,把现行语文课的一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报纸杂志,首先扩大其阅读面,训练其阅读能力,开阔其视野,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相等这一独特优势,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扩展到其生活的各个时间和空间,广泛地吸取生活的滋养。这比课内“满堂灌”、课后大量布置一些乏味的习题,与其他课程争时间、挤学生要有益得多。学生的学习当然不可能齐步走,爱好有不同、程度有高低是正常现象,但在教给方法、保证自学时间的条件下,其能力和水平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师把“语文课上无差生”作为自我要求的目标之一,是符合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语文的教与学都是最富有个性化的。教师的教,因为个人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爱好特长种种不同,呈现出各种风格和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也会因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近10多年的教学管理,以应付标准化考试为导向,比任何时候都更要求整齐划一,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限制了教师特长的发挥,压抑了特色教师的出现,也是语文课缺乏吸引力、学生语文普遍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管理评价初衷是希望每个教师在每一个细节方面都全面达标,尽善尽美,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教有特点正是成为优秀教师并教出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因为一位教师如果有一两个突出的特长,无论是善读、善写还是其他优势,都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大大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这种宽松的教学要求,也才有利于特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涌现。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接受多位语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如果其中有几位是教有特色的,就完全可能青出于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6: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