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76#
发表于 2010-6-22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培兰小学 卢丽瑜
【内容摘要】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我们应当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且创设一切有利于孩子开展课外阅读的条件,鼓励他们去阅读。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    指导方法   创造条件   激励先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智力角逐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来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没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一一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这里,我就平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渴求。因此,作为老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是这样做的:
    1、巧妙地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所谓故事嘛,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的寓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拇指姑娘》的故事,当我讲到拇指姑娘虽然身材小得微不足道,生活环境也很艰苦,但她却具有伟大高超的理想:她向往光明和自由。此外,她还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田鼠和鼹鼠的生活可算很不错了,吃不完,用不尽,对在阴暗的地洞里的生活他们非常满足。但拇指姑娘讨厌在这种庸俗的、自私的、没有阳光的泥巴底下过日子,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还尽量关心别人。她尽一切力量救活了生命垂危的燕……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安徒生童话集》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那扣人的心弦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所以我觉得这方法用得妙极了!
    2、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学会写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后,教师可介绍《女娲补天》;结合《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和《中化上下五千年》(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虽然说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求方法地在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假如没有灰尘》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鲸》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抄,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小平和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储存在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存,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相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作为老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阅读时间的保证。我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阅读活动。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有目的选择读物。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我们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的影响。
四、激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2010-6-22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黄关中心小学      文艳玲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特别是农村学校)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非常淡薄。今年10月我再次有幸地参加了“参与式”教学方式(PPT)项目培训,培训的专题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将课程资源提到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这也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改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在这次培训中专家给了我很大启示,现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体会。
一、改变单纯的教材学习,把教材作为学习的蓝本。
教材虽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农村小学来说,尤为重要。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那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了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只要我们能依据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特点,也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二、引导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外读物
    教师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使学生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
    农村学校的孩子手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怎样开发和利用学生手中的读物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课前五分钟读报。各班订一份语文学习报。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读报刊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给同学听,这样使学生既学会了从报刊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了信息。
    (2)推荐好文章。各教学班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回来交换阅读,这样,即使缺少学习资源的农村学生也可以有较多的资源共享了。学校可安排一定的课时作阅读交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这样,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名家名著。
    (3)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因此,让学生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就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好方法。指导学生摘录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写清摘录的内容的出处,摘录的时间。每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让他们摘录到信息采集本上,并学着教师指导的方法,在课外读物中进行摘录。当你每周检查一次他们的信息采集本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本子里头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好词好句,有精彩片断,还有诗歌、谚语、春联,甚至还有剪报贴报,他们自己画的图画等等。
信息的采集,让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语文观” 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如: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作文竞赛等。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
要转变“课堂即教室”的狭隘教育观。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放眼四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典雅美丽的校园风貌、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由于天天身处山乡村野,对身边的一切便显得熟视无睹,大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而且十分必要。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在农村,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 “婚丧嫁娶”、“农具节”、“端午包粽子、赛龙舟”……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习作之米”。
六、应充分认识教师、学生、家长是最重要的“人本”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不仅仅只是学校、教师有组织开发的内容,还包括孩子个体的生活素材。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孩子与家人相处、与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时,在恰当的时候,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命体验。
把人作为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就农村学校而言,应不断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增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提升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学校还应改革对学生的传统的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家长与学校的全面配合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广大农村教师而言,的确是个崭新的课题,但只要大家转变教学观念,做开发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闯出符合农村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天地。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增强意识,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明确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2010-6-22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谈谈农村小学生的朗读训练
黄关唐官小学   蒋春艳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小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但是在农村小学中,我常常发现许多小学生都快毕业了,还是不会读书,更别说有感情地朗读了。他们读起书来不是漏字添字,就是结结巴巴,稍微流畅一点的却拖腔带调,读书象唱歌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农村小学任教的经验及平时的观察,发现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这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年化有直接关系,据初步统计,黄关镇有些山区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5—55之间;其次,农村教师平时不大重视朗读的基本功训练。许多教师常用讲和问代替了学生的读;最后,农村小学生的朗读缺少教师科学的指导方法。
那么,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了?新课标对学生朗读是分阶段要求的: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贯穿整个小学。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一、  提出要求,明确朗读的目的。
从一年级开始,我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并要求他们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对于刚入学的农村孩子们来说,非常艰难,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这一要求,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二、  教师正确的范读领读是必不可少的。
低年级的儿童读书不流利,,常读破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刚开始识字,认识的字不多,他们的理解水平比较低,不能根据意群来停顿,词与此之间分不清,在这个阶段,教师正确的范读、领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模范能力强,容易接受比较直观的指导。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后,教师也可以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读书很爱读“白字诀”,有口无心,这与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把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并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这样学生才会有感情地读。比如,《动物过冬》一课的小蚂蚁它独自站在落满树叶的树林里,朋友们都不见了,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小蚂蚁的孤单,学生就会用低缓的语气来读。
四、启发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得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伤,那是没用的,只会让学生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2010-6-22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灌阳县灌阳镇胡家小学   龚先萍
关键词   语文  生活  源头活水
内容提要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拿着语文课本走进课堂,一学期的语文课,就是翻来复去的学这本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
那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一、  以人为本  走向生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以往莘莘学子一个个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所谓的课堂秩序,为了灌输更多的知识,封锁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为我们带来新的活力,它更贴近学生,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走出原有的误区,跳出教材,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如:学习“金”字时,有学生说:“老师,我是这样记的,上边一个‘人’,下边一个‘王’多两点,利用熟字记新字。”立刻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名字里就有这个‘金’字,我就记住了。”“可以……”我的话还没说完,就又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一个人,本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这是我家长告诉我的。”看!学生不同,他们的生活实际不同,记字的方法也不同。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必须用哪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用哪种方法,学生针对实际又经历了一次思索。在学生述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得到老师和大家的认可,他会更加畅所欲言,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更乐于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为他带来了愉悦,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所知,所见,所感。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以人为本  走向生活”张扬学生个性,既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切实体现新课程的育人理念。   
二、知识延伸  深入生活    新教材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都更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必然包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学习《春天的手》一课时,课前先组织学生到生活中找春天,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观察后学生围着我说:“柳树长小嫩芽了”;“我看见小草也出来了”;“还有桃花,玉兰花都开了”;“还有蜜蜂在树上飞呢”……学生争先恐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都正确,很好。咱们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学生此时迫不及待地纷纷打开书认真读起来……学完课文,我问学生,你对自己刚才说的春天的变化满意吗?学生一个个摇起头。“好!那你学完了课文能改一改么?”学生更是不甘示弱。我们重又走出教室:“校园里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蜜蜂们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小铃铛”;“小草钻出头看我们玩”……虽然说的很简单,但是不难看出,两次截然不同。在一次次知识拓展的同时,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知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知识延伸  深入生活”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资源共享。
   三、在生活中培养能力
 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如我在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
  (2)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现状。                         家乡特产的调查研究
  (一)家乡主要特产列表.
主要特产 主要出产地 生长或生
产情况 销售情况(销量、销售地、收入)
雪梨      
红枣
雪萝卜
红薯粉丝
  
  
  

  (二)、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
  (三)、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他们了解了家乡有哪些特产,对某一特产深入地细致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四、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识字。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组织教学: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2)说话。三年级作文的主要形式是看图写话,结合作文教学,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有时,我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我所带的班级,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由于学生平时能留心班级生活中的闪光点,一篇篇感情真挚,内容鲜活的文章,由此诞生了。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目前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发表于 2010-6-22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灌阳县灌阳镇仁江小学  卿艳梅
基础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实践能力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新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正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新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亲近感,使学生明白书中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应该自已去亲自尝尝,同样,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秋天》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秋天画:又高又蓝的天,黄澄澄的稻子,秋风吹来,黄叶飘落,燕子南飞。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低年级的学生感受不大,在教学这课时刚好是秋天,不妨带着学生出去体验一下生活,领略外边的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已看到的景色。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二、让课堂“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充分地调动起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便是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之一。
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会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学课文《小猴子下山》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掰、找、扔、摘、捧、追等,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正确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先要求学生各自在座位上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手上拿着“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另一位学生戴上小猴子的面具,扮演小猴子去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追小兔,最后小猴子空手而归,表演出十分扫兴的样子。学生看完这些精彩的表演后,既加深了对“扛、捧、抱”等动词的准确理解,又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词句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形象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中的“到处”一词,可先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扮演找水喝的乌鸦,教师进行启发渲染:“现在你就是课文中那口渴的乌鸦,你该怎样找水喝?”学生扮演乌鸦飞到这儿,飞到那儿。接着老师问学生:“这只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使学生认识“到处”的意思就是到了许多地方,然后老师又问扮演乌鸦的学生:“你在找水喝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口渴得很,找不到水非常着急。”最后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乌鸦着急的语气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三、解放学生思想,让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之花色彩缤纷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
在课堂上曾有一位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水;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泥巴;而有个学生却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很明显地充满着智慧吗?他的回答不正如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很富哲理性。可是根据标准答案,孩子的这种回答是要得零分的,如果那样的话,孩子的创造性常常就这样被死板的答案扼杀了!还有一位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有的学生说,还有九只;有的学生说,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可有一位学生却这样说,树上还有两只鸟,因为一只聋哑的小鸟没有听到枪声仍在树上,另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显然,后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啊!难道我们能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和“树上有十只鸟,打掉一只,还有两只”这种答案是错误的吗?不,我们应该给予这两位同学的答案打上满分,同时鼓励其它同学发挥想象,找出符合情理的不同答案。只有这样,课堂中的生命之花才能开得更旺,色彩更加绚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1#
发表于 2010-6-22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语文教学
                    广西灌阳县水车乡高年级小学    盘度春
随着国家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教学的一个新的课题。在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理念得不到利用。远程教育的开展给予了教师学习运用现代技术教学的机会。特别是“模式二”“模式三”两种远程教育模式,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资源,IP资源中的课件资源也非常的丰富,使我们在不用花很多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就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能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里更是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师,作为远教设备的一个管理员,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一、利用媒体资源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使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知识的积累与智能的发展,也多在无意识下完成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IP资源中的媒体资源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轻松,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利用媒体资源能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原》这课时,先让学生观看远教资源中的草原视频,让学生在看的同时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一望无际、翠色欲流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好客的蒙古人就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后面的课文教学作了完美的铺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在进行生字教学时,我先将媒体资源的课件进行一些修改,加上了一个“蓝猫的问题”这一环节。小学生都喜爱卡通人物,小朋友都很熟悉蓝猫,我就先在课件中插入蓝猫的图片,让蓝猫提出生字难题,让小朋友帮它解决。这样小朋友的情绪一下子高涨,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好了。
二、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直观形象的事物在人的大脑里形成的印象要深刻持久。远教资源以图文为主,并配以声音、动画等,它作用于学生主要是视听结合的信息。因此,它很符合学生接收信息和贮存信息的规律的。利用媒体资源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课件资源对威尼斯水城的景色,小艇的样子用图片的形式给予展示,结合课文中的文字描写,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小艇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  
三、利用资源,改善教学设计。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在教学的背后还隐藏着太多的艰辛,特别是教师的备课。要上好短短的45分钟,也许老师们花去了几个甚至十几个45分钟。现在远程教育的开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可以改善、减轻我们的备课工作。首先,教学资源中的教案都是经过优秀的教师、专家精心设计的,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借鉴;或者稍加修改利用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来。这样既减轻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又不影响我们教学设计的质量。其次教学资源中的课后习题或拓展练习为我们的教学巩固作了很好的补充。
IP资源中的教师发展资源,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学习的空间。首先在教师发展资源中有丰富的教学案例,通过它我们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现场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其次,专家课标的解读,经验的介绍,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导。
四、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文化熏陶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熏陶。专题教育中的艺术熏陶、文化修养等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我播放邱少云革命陵园的资料片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到了邱少云这一个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视频。比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悬梁刺股的故事等等。培养学生从小发奋图强,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勤奋的种子。
总之,在教学中实践证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恰当地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远程教育工程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2 14:58: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拼音教学中,我也作了一些尝试,使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例如:

师:前几天学习声母bpmf的时候,我们编了几句儿歌,还记得吗?

生(齐):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fff。

师:那么,dtnl的儿歌怎么编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自己来编,好吗?

生:好!

[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激活了孩子已学过的知识,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同时,期待性的语言,又将孩子推向了学习主体的位置。]

师:看一看b和d哪儿不一样?

生:b半圆在右边,d半圆在左边。

师:看得真仔细!b的半圆在右下部分,d的半圆在左下部分。“右下半圆bbb”,那谁会为d编一句儿歌?

生:左下半圆ddd。

师:编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说一说。(该生领说。)

[教师从“台前”退至“幕后”,由“独唱”转岗为“伴奏”,做一个帮助发现真理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使教学开放而灵活。

师:再看f、t这两个声母。和f相比,t就好像——(师在黑板上做倒置手势)。

生(争先恐后):倒过来了!

师:“一根拐棍fff”,你们能为t编一句儿歌呢?

生:拐棍倒放ttt。

生:我还有不同的编法:像个伞把ttt。

师:你想的和别人不一样,真会动脑筋!

[不局限于“唯一”“统一”,注重鼓励适合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充分肯定,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编出这两句儿歌的吗?

生:是想着f和t哪儿不一样,学着原先的儿歌编的。

生:我编“像个伞把ttt”,因为t很像伞把。

师:说得真好!小朋友们这样多看多想,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现在你们能为n、l编儿歌吗?

生:一个门洞nnn。

生:一根小棍lll。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索者。而在孩子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让课堂成为涌动着生命活力的时空,真正属于它的小主人——孩子。

(任 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8: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