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69#
发表于 2010-6-20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谈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姜菁华



口语交际课是新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而设置的新课型。怎样上好口语交际课,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通过初步实践,我对口语交际课中碰到的四个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提高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率。

一、“偏离预定目标”的对策

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的。可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把握不住话题,偏离目标的现象。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先请同学表演了小松不小心打碎花瓶的片断,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松,打碎花瓶以后,你该怎么做呢?有的认真地出主意说:“把打碎的花瓶藏起来。”有的说:“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这时,有个同学马上说:“没钱怎么办?”“先问叔叔借一点,以后再还给他。”“可以和卖花瓶的阿姨商量一下,先把花瓶拿回家,等爸爸忘了这件事,再问爸爸要钱还给阿姨。”眼看学生把讨论的目标转移到了帮小松借钱的问题上,这显然是偏离了交际的预定目标。于是,我转换了角色说:“如果我是小松,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爸爸,你们看我这样做好吗?”“好!我们应该如实地告诉爸爸,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学生纷纷回答。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转变了角色,进入了交际情境,就可以自然地引导、调控交际过程,使学生及时回到预定的目标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二、“参与面不广”的对策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往往是少数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而多数学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这种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交际过程中通过及时、灵活的调控与指导来解决。我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丰富互动形式。丰富互动形式,是扩大参与面,提高训练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互动形式主要有同桌互动、好友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小组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有些小组互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很低。所以在进行小组互动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样是小组互动,如果教师有意进行优生和学困生搭配,取得的效果往往比前后四人小组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要好得多。

2.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教学《未来的桥》时,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里介绍自己设计的桥,还要评一评谁设计的桥最好。这样,人人都有交际的具体任务,人人都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

三、“口语表达不清”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等情况,可以在学生说完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加强示范,规范语言。

当学生口语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过程中,逐步规范他们的口语。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让学生就小松打碎花瓶后告诉爸爸,却被爸爸打了一顿进行设身处地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不对的。如果他打了我,对我的身体不好。”我说:“把后面改为‘对我的身体会造成伤害’就更清楚了。”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不应该打我。如果打我,我就不说了。”我说:“改为‘如果打我,下次犯了错误就不再主动承认了更好’,请你这样再说一说,好吗?”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当场就把话说清楚了。所以后面学生劝说爸爸时,他们都注意到怎样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

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口语交际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样就改变了那种抽象的指导。

2.以生助说,引导表达。

对口语交际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我常常采用以生助说的方式,引导他们把话清楚。教学《该怎么做》时,学生讨论爸爸该不该打我,有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应该的。”老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想说但又不知该怎么说。这时,我叫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帮助他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应该的。因为他打我是为了教育我,让我下次不要再犯错误。”我问:“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他点头说是。“好,那么你就照这样再说一遍好吗?”

这样,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学生铺设一条思维的通道,让学生顺着思维通道去思考,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请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帮助同学逐步把话说清楚。

3.引导评议,发展语言。

在交际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议,听听同学是否把话说清楚、明白了。如果不清楚,那该怎么说。让学生在同伴的评议过程中规范语言,学会如何把话讲得更清楚、更明白。

学生参与评议,会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交际技能弱”的对策

在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口语训练而轻交际指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提出“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要求,我们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口语交际时的情感、态度和文明用语等交际技能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方法,明确要求。

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交际双方在谈话时,表情要自然、放松,不东张西望,不伸舌头,不做鬼脸,始终保持专注的神情和入神的姿态。(2)产生感情共鸣时,作适当的点头、微笑,表示接受、同意、赞赏。(3)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谈话内容,说恰当、得体的话。(4)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还可适当运用手势语加强表达的效果。

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口语交际中,在学生最需要时,相机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方法与要求,点拨语言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上的偏差,使之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如教学《猜谜游戏》时,教师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说谜面,要求他大大方方地说,然后由他自己请同学猜谜。同学猜完后,要求他用上“祝贺你,猜对了”“对不起,你猜错了。谁能帮助他”之类的话进行评价。如果同学在说猜谜的依据时说得不充分,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后,要求其对那位同学致谢。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求同学们与说话者保持目光的交流。

2.提供案例,领悟技能。

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仿效,也可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比如教学《该怎么做》,小松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爸爸回来发现后就责备他,还要打他。小松怎么做才是最恰当的,请同学们评一评。(1)小松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的,你不该打我,花瓶本来就没有放好。”(2)小松马上轻声说:“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我画画时不小心碰到了花瓶,它掉到地上就碎了。对不起!”通过案例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在解释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而且要讲文明,态度要温和,语气要合适等。

3.加强评议,提高技能。

前面提到的那些交际要求,要通过评价,落实到学生的交际行为中去。如评一评声音是否响亮,举止是否大方,表情是否自然,交际方式是否文明、礼貌等等。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调控与指导,以使学生能够及时矫正自己的交际行为,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回复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0-6-20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谈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素养







浙江省平湖师范附属小学  周振华

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新的课型,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及应对”的能力。在教学时,要求我们突出教学的生活化、口语化,凸显情感性、互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理想性的设计往往遇到很多困难,口语教学在课堂上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究其原因,我觉得有四:一是课程标准本身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要求较为概略,使得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二是教材的开放度大了,提供的交际内容所隐含的互动性因素很不一样,对教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教师把握起来困难很大;三是口语交际课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对教师把握学情,调整教学进程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四是受“君子敏于行、讷于言”等传统观念和东方人重含蓄性格特征的影响,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且年级越高,越是“金口难开”。针对新的课型和问题所在,我觉得教师们除了加强对课标的理论学习,更好把握课标对口语交际课的要求外,还要具备以下几个角色的素养。

一、乐于赏识的“好母亲”

口语交际能力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才能体现“交际”。孩子摔到了,会哭着找妈妈,遇到高兴的事会滔滔不绝地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是可亲的,是可以信任的。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可爱的、聪明的。然而在班级中约有一半的孩子不大主动发言,这也就无从达到“交际”要求了。因为教师没有让孩子“敞开心扉”。学生敢于、乐于表达的前提是心灵的安全和平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乐于赏识的好母亲素质”。首先要像妈妈一样“目中有孩子”“心中有孩子”,把学生放在心上。从范围来说,是全员,包括每个学生;从时间来说,是全程,从形式上说,应该是关注学生的每一项需求。其次是像母亲一样真心实意地喜欢孩子、关心孩子、欣赏孩子,面对学生能有真情实意,而不是表里不一。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在安全而温情的空气中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同样,我也想说:“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对于老师来说,缺少的只是发现孩子可爱的心灵。”赏识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给学生一种感觉:口语交际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另一方面要以各种奖励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二、善于倾听的“好牧师”

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不但要会听,会说,还得讲究文明礼貌。所以,常常有人讲,这个人很有修养。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即使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只要他乐于倾听,乐于接受别人的不同观点,他也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因此,“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的质量。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既敢于表达、学会表达,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声音。这一小小的习惯,既是做公民和学习知识的需要,还体现这两种教育价值观的整合,即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与个体教育价值的统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集体就是他的“准社会”。他在其中生活、学习、发展自我,同时也受集体的约束,必须遵守其“游戏规则”,承担责任。

但这些道理学生是不理解的,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的。所以,我觉得学会倾听,善于倾听是一个教师上好口语交际课的关键所在。在《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看到一位孩子写给老师的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老师,请你认真听我把话说完,这样,我也才会认真听您的教导。”因此面对孩子们,教师就应该像一位深得人心的“牧师”一样静下心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欣赏每一个见解,有了老师的好榜样,学生才会懂得去接纳同学的意见。

低年级学生往往乐于表达却常常站起来就忘了该说什么,有的表达断断续续,话也说不完整,更有的由于理解能力较差而答非所问。还有一些孩子表达能力较强,听到别人说得不好就大声笑话或直嚷:“我来,我来。”这实际上对先前那个说话的孩子已经造成了心理阴影,如果加上老师的一声呵斥或一个不满意的眼神,甚至一个不置可否的表示,这个孩子今后可能再也没有表达的自信了。因此,教师的倾听和鼓励相当重要。

如看到学生忘了说什么时,教师可耐心地说:“别着急,慢慢说”;当学生疙疙瘩瘩说不清楚时,教师可说:“老师听明白了,我再帮你说一说”,当学生发言胆怯时,教师可说:“你讲得很棒,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让同学们学习学习?”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倾听意识的强化训练。只有当教师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时,融洽、合作欣赏的阳光才会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三、敏于调控的“好主持”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最大的不同就是口语交际是多向互动的。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你来我往,言语交锋,也就是进行应对。每次看谈话类电视节目时就特别佩服主持人,在宽松的演播厅中,在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向中,每一位嘉宾都放松地侃侃而谈,舞台属于大家的,而主持人却始终把握者节目的方向。因此,我觉得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习“主持人”的行为。

1.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

要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因此教师要向主持人一样巧设情景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如上《该怎么办》一课时,教师手拿一封小明写来的信,诉说小明遇到的麻烦,请全班小朋友帮忙想办法,这样学生的兴致就高了。其次,教师的语言引导与评价要中肯而幽默。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形式都较生疏,也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听学生说话。随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让学生把话说得体。如《小兔运南瓜》帮小兔想办法时,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可以用一块大板做成跷跷板的样子,把南瓜放在一头,另外请几个小朋友站在另一头,南瓜就会飞起来,飞到小兔家的院子里。”我就说:“你的知识之丰富让人刮目相看,想象之大胆让老师佩服,让老师大吃一惊的是你的这个南瓜居然长眼睛了,飞得这么准?”学生马上发现了这个办法的不足。

2.调控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口语交际话题的开放带来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开放,例如,话题“认识标志”,学生就必须经历下课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上课发布信息的过程。课内外的完全打通,给课堂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另外,口语交际活动要纳入学生个人的经验和检验,由于各人的生活背景、感悟生活程度、知识积累不同,在具体的情景中,必然会出现始料不及的各种差异。也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差异,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在预设和非预设之间的地带来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完成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像一位敏于调控的主持人一样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进程。

3.引导学生参与交际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对口语交际部分的评价建议的时候说:“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又因为口语交际有极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特点,我觉得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采用随堂评价的方式,在活动中评价,即时评价。同时教师应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因此很少听到连珠妙语,因此教师更因抓住几个闪光点,引导孩子学习运用。如《小兔运南瓜》一课,学生用到齐心协力一词,我就马上鼓励说;“真了不起,我特别欣赏你这个主意中用到的一个词,大家注意了吗?猜猜是哪个?”听到学生说话很轻,我就引导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孩子们就说:“太轻了,我没听清楚”“请你再大声说一遍好吗?”。这样学生就有意识地去仔细听,认真想,大胆评了。

四、勤于挖掘的“好矿工”。

由于受教材编排、教学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人教版教材每学期仅8堂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课标也强调,口语交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可以说无论什么课,无论什么场合、无论什么时间,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进行口语交际。丰富多彩的生活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训练语言的好材料,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看你是否把握住机会,利用机会,为我所用。因此教师更要成为一个勤于挖掘的“好矿工”,充分挖掘新教材中所隐含的交际内容,利用生活中的题材,以学生原有的口语能力为凭借,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进行口语训练,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1.灵活使用教材。

口语交际课的教材内容都隐含着丰富的互动性,如何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实施策略使学生比较系统、快捷地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是对老师的一大挑战。例如在我设计的口语交际课《打电话》时,如果仅仅是“有礼貌地把事情说清楚”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没有使他们在原来基础上得到提升,因此我们教研组在这课的设计时有四个情景设计:一、了解现在的各种电话款式、性能、用法。二、创设情景进行打电话的互动练习,了解打电话的基本常识。三、创设几个紧急的故事情景,让学生能练习灵活、机动地应变。四、联系生活,当场让学生用手机和场外的亲戚朋友联系。这样处理教材就大大增多了学生练习的机会,使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得到有效落实,增强了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的意识。再如在《我会拼图》里,在孩子们在组内进行拼图介绍时我巧设情境,扮成一位手拄拐杖的老奶奶,问:“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孩子们说:“我们在做拼图,说拼图。”老奶奶说:“奶奶年纪大了眼花耳聋,你们得声音大点儿说。”孩子们马上为老奶奶搬来凳子,一个个扮演小动物来介绍,把说话与说话时的礼仪有机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课堂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多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此。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渗透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之中。

拼音教学中,新教材尽可能将过去的单幅图组合成情境图,每一课都通过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引出所学的字母、音节、词句、儿歌。这些情境图不仅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拼音,识汉字,读儿歌,便于理解意思,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画面,发挥想象创造,运用音节或词语来说话、编儿歌、编故事,把学拼音、认读字词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汉字的基础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叙述自己自学的方法和结果,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如:教“爱”字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爱谁?爱吃什么?爱玩什么?爱做什么?”等等。还可以让学生给一些生字编字谜,如“秋”字,学生就编成“左边绿,右边红,左边最怕虫咬,右边最怕水浇。”为了巩固生字,还可以让给几个生字串起来编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的认识某个字的识字小故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化。

阅读教学中口语训练的渗透机会就更多了。课文的质疑、释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提高能力的过程;在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中师生针锋相对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在朗读评价中可提出自己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我们还经常性对一些课文的空白处进行“补白”,如:续编故事,想象人物的语言、神态等等,还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改编表演,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论,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更是培养了口语交际的信心。

3.课间即兴交流。

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地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同时,师生在学校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话题。这些话题的交流比课堂上的书本学习显得更真实、和谐。如:早晨到校,学生往往会就自己的家事、路上的见闻、电视里的新闻、玩的游戏说个没完没了。班级中突发的事件也同样吸引他们。上学期的一天早上,数学老师上班路上摔断了腿,学生就议论个没完,我就组织他们说说:“你想对老师说什么?打算怎样去看望老师?怎么做才让老师放心地养伤?”学生不仅说得情真意切,而且一如既往地踏实学习。班级、学校的活动更令他们兴奋,如春游活动、技能运动会、“艺术节”活动、“六一”游园活动、班队活动、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往往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细心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及时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快速提高。

4.在生活中交际。

生活无处不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把口语交际的课堂“迁移”到广阔的社会、美丽的大自然中,就会使口语交际活起来,使学生乐起来,并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交际氛围。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想象及表达能力也能尽情发挥。因此我经常依托家长这一教育凭借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口语训练,真正体现交际的生活化。每天我让学生做新闻报道员,把学校中发生的、你最高兴的、最有趣的、最难忘的事告诉家长,同时把自己在家、在社会上、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鲜事、有趣事在第二天向同学们报道。碰到教材中的拓展活动也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实践,如一年级上册中,学了《菜园里》后,我让孩子们和父母去买菜,学习讨价还价,说说见到哪些菜?有什么特点?有机会去参观果园,看看果园里的水果有什么特点?仿照课文的样子说一首《果园里》的诗。还要求学生和父母旅游时把见到的事物说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父母走亲访友时注意说话的得体。在寒假期间,我还设计了几个话题,供家长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说。如:“一学期结束了,向你的爸爸妈妈说说自己一学期的进步吧,说好了,你会得到掌声的。”“快乐的寒假来到了,认真设计一下自己的寒假‘节目’单吧,让节日更精彩。也可以动手写写画画哦!”“过年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拜拜年,向亲朋好友祝贺一下吧!看谁的嘴最甜。”“年夜饭多丰盛,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道菜的色、香、味,向做菜的人表示你的感谢吧!”有了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口语交际的训练才会真正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总之,新课程给了我们机会,也给我们以挑战,要想上好口语交际课,我们教师要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具有综合素养的教师。
回复

举报

171#
发表于 2010-6-20 08:03:00 | 只看该作者
生活情境让口语交际与学生零距离







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中心校  王乐余  郑大聚

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人们进行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和动力。综观人教版实验教材有关口语交际的话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安排,在紧扣专题内容的同时,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专题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不同话题与学生的贴近程度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同时,由于地域不同、城乡有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也就有了差异,一个话题贴近了一部分学生,却难免与另一部分学生有距离。

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适当的策略,用活教材,努力实现话题与学生的零距离。而交际情境生活化则是弥合距离的重要策略。

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把课堂设在生活中,或者把生活引进课堂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使交际情境“具体”化,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做法是:

一、呈现生活情境

当有些话题的内容与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时,学生缺乏应有体验和感受,便无话可说。这时,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或者再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类似教材内容的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让学生直接面对;或者走出教室,直接介入生活,以真人为对象,以真事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真实的交际活动。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画的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总体上,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耳闻目睹、亲身感受了这样的生活。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草坪,他们所知道只是,草是庄稼的对头,或者是喂养家畜、烧火做饭的原料。这样的生活阅历,不可能有爱护草坪的经验和意识。以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这部分学生也就无从说起。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的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某些同学经常折断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校外有些小孩经常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街道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没有及时关上学校的水龙头,浪费了自来水。对那些在周边有草坪的环境中生活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有条件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

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者现象替代教材的内容,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专题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另一方面,使情境变得“具体”,交际任务更有“实际意义”,教材提供的话题就转变为源于学生自己真实生活的话题,与学生没有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倾吐的欲望。

二、虚拟生活情境

话题与交际情境需要互相适应。有些话题单从内容上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没有距离,但如果在课堂情境下交际,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需要,学生无从产生说的欲望,有话不想说,距离便由此产生。这时,我们可以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引发交际的需要,以消除距离。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应该说没有学生不熟知自己家乡的景物,就内容来说,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没有距离。但是,对多数学生而言,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家乡的每一处景物,几乎都是全体学生所共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但同乡人互相介绍彼此都熟知的家乡景物,却不需要,这样的交际活动并不存在。在班上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失去“实际意义”,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而创设适当的虚拟性的情境,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引发学生交际动机。上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有位外甥女(或者其他什么人),是某地(一定要外地)某学校三年级(同龄人便于沟通)的学生,还没有来我们这里玩过呢。这次她给老师来信说,今年暑假准备来我们这里玩,还问我们这里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景物。老师想让同学们给她介绍介绍,因为你们是同年龄人,由你们介绍,她听来更加亲切。接着让学生先在小组练说,然后在大组说。由于创设了具体的虚拟情境,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具有了“实际意义”。

创设生活化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交际兴趣与表达交流的动机和欲望,从而打开话匣。同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既可以安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还可以安排学生与特定的对象(如上例中的“外甥女”)交流,使训练方式呈现多样性,便于让学生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中,在多个回合中的训练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回复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0-6-20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李希贵



                           
听语文课,学习生字词,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首先是找出生字生词。一位老师要学生按照课后的生字表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而另一位老师则是要学生找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结果,第一个班级的学生找出的生字词是相同的,而第二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有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生字生词。   

然后是记忆生字词。一位老师为同学们想出了记忆的方法,要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去记忆;而另一位老师则要求同学们研究各自记忆生词的方法。   

其实,在这两个不同的做法背后,反映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观。第一位老师关注的是生字生词,是教学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则“目中有人”,他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事实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我想起了课堂上一个有趣的细节,当老师要同学们按照统一的方法记忆“蛙”字时,大家齐背老师早为之编好的口诀,不想一个小同学“呼”地站起来,他的脸涨得通红:“老师,我妈叫夏永桂,‘桂’字换换偏旁就是‘蛙’字。”这下惹出事来了,老师还没回过神来,又有一些同学站出来:“老师,我爸爸书房里挂着一张画,画的就是青蛙和荷花,上面的‘蛙’字写得特好玩。”“老师,我奶奶说青蛙肉不能吃。你看它带一个‘虫’字呢。”……这些同学似乎在告诉老师,口诀是不需要再继续背下去了。我们记住了,但不是按照口诀记的。   

知识是客观的。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事实上,孩子们正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他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他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特别注意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   

我又想起了听一年级语文课时,发生在我身边几个孩子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何谓“小池塘”。争论的内容很简单,又很重要,因为“小池塘”正是课文的题目。有的说,小池塘就是小河;有的说,不完全是小河,是河边;还有的孩子显得神秘兮兮,说小池塘其实就是一种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可惜,课已经上完了,孩子们只好留下这样一些本不该留下的知识遗憾。我翻了一下教材,其实,在这一课的前面,就是《雨点》一课,前两句就是“雨点落到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我再往前翻,在“识字4”里,早就有这一个“池塘”而且是被列入生字表的。这就怪了,经过这么一些回合的折腾,我们的老师到底怎么啦,为何就是不把它教给学生?当我课下问老师时,老师显得很吃惊,他不相信孩子们竟然不知道“小池塘”为何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老师是以自己的经验来推测学生的,“小池塘”是南方的称谓,对北方的孩子们来说,一个水湾而已,天天都能见到的东西,一改称池塘,就云山雾罩起来。可我们当老师的站得太高了,以至于漠视了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心中的幻想,甚至于对他们身边一些真实的问题,我们也不曾认真地对待,我们脱离孩子们的世界太久了。   

眼里没有学生的教育,还算是教育吗?忘记了孩子的教师,当然就不能称之为教师。平等、民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这些理念我们不知何时已经把它丢弃,又怎么把它捡回来,想到这里,我真的出了一身冷汗。
回复

举报

173#
发表于 2010-6-20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多媒体如何辅助作文教学







山东省高密市仁和镇中心小学 董萍 孙秀玲

在“减负”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不少学校能自己制作课件,设计程序,在课堂上运用,令人耳目一新,达到较好的效果。然而,如果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思想,仍扮演课堂的统治者,学生被动接受来自教师、教材、多媒体各方面的灌输,成了一个知识容器。那么,计算机就不能发挥其优势。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如何体现这一点,下面以《学写人物的对话》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分层设置写作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巧,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多方面的,个别差异必然存在。教材规定的习作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定,比较系统。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对习作要求作恰当处理。如《学写人物的对话》,我在课件制作时设计了四个写作目标:1.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2.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3.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妥贴;4.自己从生活、学习中选择一个内容,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达到第三个目标所要求的。显然,这四个目标的难度是逐步提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电脑会作出相应判断。选目标1,电脑显示:你很谦虚,相信你一定能达到目标;选目标2,电脑显示:你的目标定得恰当,细心一些,赶快动手写。选目标3,电脑显示:好样的!你是个自信的孩子,相信你一定得“优”。选目标4,电脑显示: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祝你成功!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或超过了自行确立的学习目标时,他就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二、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资料库

有了明确的习作目标,学生可以围绕目标确立写作的素材。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但是,五光十色,堆砌太多的资料,既容易迷乱、抑制学生的思维,又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必须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来设计。如《学写人物的对话》,我只安排了四段对话录像:1.一位小姑娘去商店买文具盒与营业员阿姨的对话;2.两位同学一起看《故事大王》时的对话;3.一位大嫂在农贸市场买菜时与蔬菜摊主的对话;4.年轻的夫妻俩卖完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摇着乌蓬船回家的对话。这四段录像只出现画面,没有说话声,恰当地配以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然后自己选择一个内容写,也可以自己从生活积累中选择内容写,不作素材上的硬性规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写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作文地积极性。

三、写作方式多样化

学生自身的作文技能有差异,文字输入速度有快慢,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整篇文章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可设计多样化、可选择的习作方式。如:课堂内只完成文章的重点段或其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两位同学合作写一个相同的内容,先扮演不同角色演对话,后一起写。协作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师生合写。教师与一位学生建立合作学习伙伴,实行个别辅导。如教师写营业员阿姨的语言,学生写小姑娘的话,教师的示范于无声中提携了学生,学生习作中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指正。习作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中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场面,创作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过程。

四、作文评改个别化

既然写作目标是分层次的,那么,目标作为评估的依据,在作文评改时也以学生是否实现了自定目标为主要标准。首先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自我检省,有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自己认为已经达到了写作目标,语句通顺,即可打“优”或“良”。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肯定自己、批评自己从而发展自己。然后可安排学生互评、互读同学的作文,依自己的标准给对方打成绩,同样展开讨论:为什么你给“优”或“良”、“及格”等。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很有价值的环节。教师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差异评价。同样水平的作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成绩。

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教师可将任何一名学生的习作切换给所有学生,或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而是都面对同一篇习作。也可将教师机上的范文随时切换给一个、一组或全体学生,大大优化了作文批改的环节,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回复

举报

174#
发表于 2010-6-20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发挥电教优势优化作文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当今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正以其能延长信息作用的时间、扩大信息进行的空间、拓展信息传输的渠道而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等感受,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试从作文教学使用电教的几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电教激情,突破厌怕心理,优化写作心境

据不完全调查,有40%的学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视写作为苦差事,他们怕作文、厌作文,因而不想作文。而借助电教进行作文教学有助于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方面的缺陷。这正符合少年儿童形象思维特征,符合好奇和富有想象力及思维以直观形象物为出发点的智力发展特点。这样,给学生以实在的各种感觉形象思维的材料,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又为学生重组和深化理解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使学生思路开阔,扫除了“写什么”的为难问题,又有了怎么写的模仿标本,自然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如在指导学生写《夸妈妈》时,先让学生观看自制的电教课件录像片《妈妈的一天》,并配上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看着一组组熟悉的画面,听着那动听的乐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的电教效果,激起了学生对妈妈的理解、崇敬、赞美之情,情感受到极大的促发和深化,想像力得到了丰富,一幕幕有关妈妈的动人情景跃入眼帘,一阵阵感激妈妈的情感涌上心头,此时作文不是令人头痛的事,而成为学生抒发自我情怀的“需要”,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丰富饱满、情感真实动人。从而有效地释放了学生对作文的厌、怕的消极情绪,实现了“要我写”到“我要写作文”的可喜转变。

二、借助电教,提供作文素材,优化指导过程

写什么?怎么写?当代学生往往处在“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的狭小空间里,生活较为单调些,内容似乎过于司空见惯,学生没了好奇心、没了兴趣,自然没了想象力,尽管生活有许多内容可写成文章,但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这些哪是作文的“料”呢?因此,教学实践中,应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教改研究。“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解决了文章素材的采撷问题,作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活水,成文也就自然不难了。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提供直接材料往往要受到时空等因素的制约。若能借助电教,就可以完全不受时空限制,可向学生提供经筛选的有效信息,作为作文素材。例如课文《桂林山水》、《长城》、《趵突泉》等都非常合适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的电化教学。当电视画面以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形象生动,还有悦耳的音乐、丰富的音响、精练的解说展现时,不仅能让学生们欣赏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又能让他们领略令人陶醉的艺术之美。这些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动静态直观信息,把学生意趣、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使学生争先恐后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种种感受。

1.定格镜头,为观察描述创设条件。

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指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解决素材问题首先要练就学生发现生活美的火眼金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非常注重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活动的作文课上,教师先在班上举行一次扳手劲比赛,把比赛过程录下来,在指导扳手劲的比赛场面描写时,教师把画面上表现特别明显、有趣的几个同学的镜头定格后,指导同学细致观察其动作、神态并领悟内心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描述。由于画面生动直观,暂留时间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画面每一细节,捕捉特点和深化理解,描述起来惟妙惟肖,教学效果好。人们都知道,活动场面是较难写的,用电教手段训练学生写有活动场面的作文还有如《拔河比赛》、《升旗仪式》、《野炊》等作文练习,也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放慢画面,为学生“练说”创设时空。

随着电视画面的移动进行练说,能激发小学生好表现和好奇心理,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然而一般电化教学课件画面速度太快,这一场面没说完,下一个镜头就出现了,怎样使画面行进的速度和学生观察、思维与表述的速度同步呢?可采用画面慢放的方法,使画面行进的速度放缓,从而使学生一边看着速度适宜的画面,一边描述,就有效地避免了“走马观花”“言之无物”的弊病。

如:在指导学生写小白免的生活习性时,就把小白兔吃草、蹦跳、竖起耳朵听动静等内容慢放,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小白兔吃、跑等特点。此时学生聚精会神观察每一画面,细致捕捉每一动作的特点和行为的过程,因此能做到言之有物,思路清晰,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3.投影看图,训练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创造的“眼睛”,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概括。但观察又是一种繁杂费时费力的身心劳动,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电化教学独有的优势,把图中的事物由小到大、从远到近、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有计划、有目的地分解投影,或根据画面补充相应的投影片,让学生通过画面,在优美声像效果的配合下高度投入地观察和理解,有效突出、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观察、反复实践逐渐掌握观察的法则:细致性、顺序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独特性。

如我校教师在“看图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看图作文《植树》专题研讨课上,根据课本仅有一幅画面反映师生们植树情景的特点,制作了使学生能把画面内容写清楚、写完整的辅助教学课件,在作文指导时,采用把画面分解投影和展开投影的手段,把写作顺序和观察顺序用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并及时指导、启发学生进行细致、深刻的观察,因而学生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出示如下五幅投影片,先投影天气晴朗、春暖花开的图片,形象地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开始要交待植树的时间、地点,并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接着分步播放植树时挖坑的图片,培土的图片,浇水的图片。为了确保学生把植树的过程写正确、写具体,结合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分析他们在植树过程中是怎样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那些困难的,使学生由直观的平面图想象丰富多彩的内容;最后播放植树后孩子们同小树比高矮的图片。此时再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面对自已的劳动成果,看看春风碧绿的小树林,植树后孩子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生活真实的写照,也是深化文章主题和课题研究提炼升华的关键环节。如此指导,学生写起作文来难度小了,作文的内容丰富、具体,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4.自选画面,培养文思的独创性。

班级的几十名同学看着相同的录像内容进行作文,容易产生作文内容雷同、篇章结构相似的现象。鉴于此在制作课件时应多侧面、大幅度摄取素材,有意识加以整理、加工,并予以编号、做目录。在作文课上,依据目录和利用录像功能给学生创造充分选材的条件,并指导、启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印象深刻的画面做为自己习作的要点进行描述,改变以往由老师命题、确定作文的要点,用同一思路逼着学生就范的老套路,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例如,我校五年级的一节以《我喜欢的××》(写一种小动物)为题的作文课上,教师打开电视以小狗为例,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外形,抓住特点写好小狗的各种令人喜爱的形体动作和生活习性,要求学生字里行间要体现出对小狗的喜爱之情。接着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反复练说这一内容,待学生把这种方法初步掌握之后,教师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动物来作文。根据录像带的目录,有小猫、小鸡、小鸭、小兔等动物的生动画面,学生选什么内容,教师指导什么内容,由于这些动物画面是学生喜欢的,加上学生观察细致,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说起来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写起来也就生动形象,从而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文思的独创性。

三、凭借电教,直观评改,优化评改途径

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从作文角度上看反映在“作”和“改”两方面,初次作文表达出对事物初步认识,修改的过程则是对事物认识深化的过程。因此,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作文进行直观评改,能优化作文的评改途径,提高修改的效率。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可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来,进行分析、推敲。为鼓励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应该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作成课件,注上姓名,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和需要,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能优化学生的习作心境、优化指导过程、优化评改途径,使学生观察有对象、思维有凭借、表达有内容、作文有方法,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题。
回复

举报

175#
发表于 2010-6-20 08:06: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作文情感的培养







列宁早就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还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的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这两句话说明了情感的重要性。 因此说,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作文前,激发学生的情感:

1、走进大自然,陶冶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正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孩子们要带着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必须走进大自然,对太阳、树木、花朵、云彩以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音乐进行了解,不仅用智慧,而且整个地用心灵来感知一切。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它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可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要求写《记一个游览活动》的作文;让学生观看一场紧张的球赛,要求写《记一次球赛》的作文。

2、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丰富情感。

学生只有在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客观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正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应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更加敏感。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作文难”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指导小学生作文,不能采取硬性命题的做法。小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必须调整小学生的作文心境。苏联教育家聂恰耶娃就主张,把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在带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让他们摄取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朗读、评论乐曲、看画面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在脑海里再现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悲惨画面,引发情感。其次,通过朗读,传达这幅悲惨画面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又使浮现在学生脑海里的画面更鲜明,形象和情感相互起作用,把学生带进童话世界。最后,可让学生动笔写一篇《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封信》的作文,情感拨动了学生写作的笔头,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以情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框架,揭示了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抓住情感,才可获“文、道”之得,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才能得以完成。

(二)评改时,升华情感。

1、注重鼓励、表扬。

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激励、表扬为主,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作文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例如有次写《我们班上的小雷锋》,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个人。但是某学习较差的学生只写了一件事,而且干巴巴的。对此要批评,但如何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效果。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道:“记清楚一件事就不错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看了很高兴。第二次写《我了解的一个人》,他选用了三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虽生硬,但通顺。对他本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主人公是什么模样,如果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出来就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肖像的描写了。

2、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必须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

A.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突出了学生作文的自我活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B.学生参与评改作文,重视了感情的真实性和思维的多向性、创造性,不是“为文而造情”,而是“为情而造文”。

C.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可扫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言为心声”。

D.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坚定作文的信念,使学生感到克服困难,逾越障碍,这就是成功,这就是欢乐。

F.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出发点在于“教是为了不教”,使他们将来脱离指导也会作文,因为写作如同说话一样,完全是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浙江省宁波市东胜路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马任)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