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吴汉平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吴汉平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的阅读教学中还严重地存在着“教教材”的现象,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被不断地销蚀,何谈学生个性的发展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平等对话、主动读书、自主发现、自由合作,把学生阅读的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调查周围存在哪些环境破坏、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然后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将与环保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了孩子的“六大解放”: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嘴巴,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嘴巴动起来;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在学习中玩一玩,贴一贴,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仅限于课堂。

阅读教学中开展相关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能调控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如学习《登山》、《海上日出》等课文之前或之后,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也可让学生自己去看看日出、日落的情景,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会经历“行——观——说——感”这样四个过程,在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时,便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上活动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从客体的自我变成主体化的自我,让阅读教学、让活动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大舞台。

所以阅读教学应突破以“课堂唯一”的做法,要注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觉得阅读是快乐的、是有价值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自由、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让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活动中得以飞扬。

作者简介:

吴汉平,男,1971年10月生。教龄11年,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省级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创新能力



四川南充五星小学 程晓霞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当小学生拿起自己稚嫩的笔,运用自己淳朴的语言,叙写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所想时,就是对自己观察、想象、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创造性尝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作文教学的优势,努力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创新作用。

一、释放压力,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是什么?这一概念给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以很大的压力。许多孩子有很好的观察、想象力,也有很不错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他们可以象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所想都讲出来,而且会讲得有声有色,常常令大人望尘莫及。但是,如果让他们把自己所讲的写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文章”一词对他们有着很强的神秘感,他们对自己能写出文章更觉得是天方夜谭。这样的情形,在我们小的时候以及今天面对一些新事物时,也会常常遇到。一种认知的隔膜,常常让学生与我们一样,裹足不前。因此教小学生写作文,首先必须推开这扇天窗之门,解除学生对作文本身的神秘感,找到对作文的正确感觉,让他们主动走进人类观察、想象、表达的大花园,置身其中,体会、发展。国外一些儿童教师的做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在儿童入园的第一天,让孩子介绍自己,教师把孩子的话写下来,再装上封皮,告诉孩子,这就是你写的第一本书……他们使孩子明白,原来写作就是这么简单。

在帮学生释放压力后,我们应该让学生审视现实生活,发掘自己身边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的学生就象温室中的花朵,与自然、与周围的环境隔离了。他们缺乏亲身体验的切肤感,缺少用心体验的真切感,更缺少发现好的素材的敏锐感。这就使得他们的作文像无源之水、无水之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积累写作素材。如在指导“我们的校园”这篇作文时,我先让学生制作校园的模型,并请他们当小导游介绍校园,学生都能积极准备,兴趣盎然。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写出文章。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觉得原来作文并不难。

二、提前练习,拓展思维空间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往往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他们像嗷嗷待哺的小燕子,等着老师把东西嚼好了喂到他们的嘴里。但他们从未想过,拾人牙慧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当今时代不再需要只会接受死知识的人。试想,如果长此以往,他们怎么面对社会的竞争,时代的挑战。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提前练习,写自己所见、所感,不要被一些条条框框所限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前练习,不仅打消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能积极动脑思考,而且有利用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如在指导“喜看社区变化大”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家长的讲述,社区负责人的介绍,经过细心的对比,发现了许多的写作素材。写出了“我们家的变化”“奶奶变了”“街头书报亭”“IC电话”“如今垃圾也有家”等优秀的作文。经过提前调查,提前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新颖。

三、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作文写出来了,但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还只是骨架,没有血肉。有些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草草了事。利用学生自尊心强,乐于表现的特点,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展开讨论。首先我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阅读自己的文章,要求声音洪亮,读得准确、流利。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在读文时,他们自己也能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同时更有利于他们吸取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次基础上,每组推选一名成员到全班同学面前阅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当然,作为教师,应充分准备,适时引导,及时总结,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反复修改,不断取得进步

贾岛作诗,“推敲”成为典故;欧阳修快马追字,被人们视为美谈。著名诗人、文学家尚且如此,我们更应正视自己的文章,认真修改,不说成为传世佳作,也应用字正确,语句通顺吧。

在经过课堂讨论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已有了初步了解,这时,我就重点指导个别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其余学生靠自己的认识修改自己的文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家的星期天”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不同、表现的不同,分清主次,确定详写对象。在写主要人物时,我帮助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这个人物当时的动作、表情、语言、神态以及可能有的内心活动。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反复修改,不仅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了词语,还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亲切感人而又不乏幽默。

总之,作文教学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考验,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外在表现。我们学生的作文,只要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写出了一点新意,就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就应该加以肯定、鼓励。让我们精心准备,细心指导,发挥作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情感——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江西省井冈山市井冈山小学 陈定才  



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掌握教材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是带着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主动地认识和理解教材,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认知和情感相互统一的过程。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重认知过程,而很少从情感因素上把握教学过程。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理解,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独立见解,繁琐的理性束缚学生想像的翅膀,把情感因素置于语文教学之外,为教语文而学语文,完全把语文教学囿于繁琐的理性学习的小圈子里。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在社会各界呼唤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以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三个问题的联系;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

    一、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教师要挚爱学生,而且要把这种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无歧视、无偏爱,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全神贯注》有一精彩的片断:

于老师:这篇课文学完了,也会读了,于老师现在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好不好?

学生:好!

    于老师:(语气严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想也归纳成一句名言,而且后面要加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1:全神贯注是成功的基础——未来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xxx。

    学生2: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像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未来的教育家X X X。

(于老师连忙上前握手,欣慰地说:“于老师很高兴找到你这样一个接班人。”)

    学生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的科学家X X X。

    学生4:四个小学生,胜过一个于永正。

    此时,全场师生大笑,于老师就这样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营造一种“亲、乐”的师生情感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紧紧牵着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情感线索去教语文。

    二、掌握情感规律,尊重学生选择

    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着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着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儿童学语文往往都带着自己的个性,无论成功与否,教师要以鼓励和尊重为主,掌握他们的情感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尊重学生的选择,从教法、学法,到对知识的理解、感受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大胆,超越教师,超越教材,超越教参,真正把语文学活。于永正老师教《草》,课文学完后,要学生把插图涂上颜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黄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绿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白色,但于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学生的这些涂法,因为孩子看事物,想事理,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教师自己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课文中的角色”的体验,营造一种教师、学生、作者最佳情感境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感受,激起热情的情绪,忘我地学习,主动地探索、研究,而逃脱那种文学分析的语文学习俗道。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或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或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或联系教材大胆想像,这些都是形成教师、作者、学生情感最佳融合的有效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张国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象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要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训练,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一条易便快捷的有效途径。下面,我说说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看图学文

大家知道,看图学文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文图互补。教学时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观察、联想、学文和写文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先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水到山(或从山到水),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像一块巨大的天然宝镜。有的说,荡舟漓江,坐在船舷上,用手轻轻触摸水面,感觉真绵啊! 绵得像柔软的黄土,还有的说漓江的水在丽日和风下更美,水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有的说桂林的山像金鸡独立,像雄鹰展翅。有的说像倚天长剑,像劈山巨斧。也有的说像童子拜佛,像屈原问天……等等,最后把观察和想象到的东西写成习作,并同原文比较,在比较中求同求异求新。又如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按序观察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等特点,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联系起来,展开合理的想象;高个子农民是怎么破产的?红衣少年大概是个穷苦的孤儿吧!他是如何流落到此的?退伍的士兵是怎么来到这儿的?他也许是打仗受伤掉了队,无人照管,被船老板“好心”收留……然后学文,同原文相比,想想:同看一幅图,原文作者是怎么描写的,我们自己又是怎么描写的。寻找差距,丰富想象,发展思维。

二、读诗写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古诗大多文白意浅,意境广阔,易懂易学,题材又多是以借事、借景抒情为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诗文改写成记叙文。如教完《江畔独步寻花》一诗后,我让学生根据诗意把这首古诗改写成写景抒情的记叙文。其中有一学生这样写到: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诗人杜甫惬意地漫步在江边。江水缓缓地流淌着。一群野鸭在江边水草丛里嬉戏。它们你追我赶,时而一头扎进水里,做着深水探险,时而扑腾着翅膀在水面上长距离滑翔。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继续朝前走去。“哎哟!”诗人惊叫一声,连忙弯腰躲闪。原来,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从头顶划过,并在墙头不停地晃动,好象在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这都是因为春光太美了。请进来看看吧!”诗人推开一扇虚掩的门,走了进去。嗬!真美啊!园内花团锦簇,千枝竞秀。几百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上下飞舞,三两只娇美的黄莺从这个枝头跳到那个枝头,“恰恰”地歌唱着,好像在提醒诗人:“当心!路旁繁冗交错的鲜花会绊倒您的”……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古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有哪些人?弄清四要素后,学生根据诗意,结合挂图,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叙写。

三、学文补白

讲读课文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总之一句话,它们熔铸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同时也给读者留有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一)  再现法

将课文中生动形象、寓意深厚的文字描写,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入情入理的朗读,来唤起学生头脑中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就可以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草原》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紧扣描写草原特点的词语“空气清鲜,天空明朗”、“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四面小丘,到处翠色欲流……流入云际”、“骏马、大牛静立不动”、“白如大花的羊群”等,展开想象,在自己头脑中再现一片美丽的大草原,并把想象到的用彩笔画下来。又如《凡卡》第8自然段的教学时,根据本段特点,抓住关键词如“带……带……”、三个“!”,通过感情朗读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凡卡跪在地上,恳求着,哭喊着,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着他的眼睛,一滴又一滴地浸透着那张揉皱的白纸……

(二)  续写法

有些课文结尾悬念叠生,余味无穷。将此“缺憾”通过想象填补,效果甚佳。如《穷人》一课,教完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戏剧性结尾“桑娜拉开帐子”启发学生想象: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怎样?桑娜这时心里怎样想?桑娜和渔夫会说些什么?然后以《桑娜拉开帐子之后》为题进行想象续写,有的学生笔下的渔夫和桑娜的形象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又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凡卡把信投进邮筒后,故事该怎样发展下去呢?凡卡是死?是活?死,如何死的?活,怎样个活法?……

(三)  扩写法

有的文章因为各种写作需要将一些本来生动有趣、引人的情节和细节用精炼的文字一笔带过。扩写就是为了使这些情节和细节在保持原文主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想象使之再现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中三个牧童分手之后,各自经过十年的劳动实践,体会到幸福是什么。那么三个牧童是怎样经过自己的实践感受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呢?课文只是通过三个牧童之口介绍的十分简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个牧童,想象分手后自己去实践的情景,用第一人称把想象的内容写成作文。又如《少年闰土》一文中,“闰土月夜看瓜刺猹”一细节文中略写。教学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扩写这一部分:月光皎洁,凉爽的夜风使得这片成熟的瓜地显得格外寂静,闰土穿着掮肩,一手垫着头,一手摇着蒲扇,仰躺在地头,身旁一把明光闪闪的钢叉静候待命……

(四)  联系法

有些课文,内容彼此互不关联,但通过一定手段巧妙结合,可以创造出新颖神奇的景象。如学了《海上日出》和《月光曲》之后,我引导学生把《海上日出》中作者见到的景象与月光曲中描写皮鞋匠听到乐曲联想到的具体景象进行联系结合,想象出“海上升明月”的美丽景象。同样把《月光曲》同《观潮》联系,可以创设出“月光下大海波澜壮阔”的伟大奇观。又如学完《小音乐家扬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课文后,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小扬科和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是下层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缩影。假如让这两个穷苦的孩子走到一起,他们各有什么表现?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故事又该怎样发展?

(五)表演法

小语教材中入编的历史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极富表现力。通过课堂表演这一教学手段将这些曲折动人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再现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也能促进知识的巩固,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例如《将相和》,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特别是前两个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个性突出。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分四步来表演:〔以《完璧归赵》为例。〕(1)熟读课文内容,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2)确定角色。秦王、信使、赵王、大臣、蔺相如等。(3)编剧  。让学生将“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改编成小剧本。改编时重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如秦王骄横奸诈,赵王温和厚道,蔺相机智勇敢等。(4)表演。讲台是舞台。让学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超凡的创造,非常投入地进行表演。又如《晏子使楚》、《田忌赛马》、《奴隶英雄》等都是上好的表演素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作文情感的培养



浙江省宁波市东胜路小学 小学高级教师马任



列宁早就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还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的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这两句话说明了情感的重要性。 因此说,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作文前,激发学生的情感:

1、走进大自然,陶冶情感。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情感是伴随着认识活动而产生的。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正说明了情感对人的认识和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孩子们要带着情感认识周围的世界,必须走进大自然,对太阳、树木、花朵、云彩以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色彩和音乐进行了解,不仅用智慧,而且整个地用心灵来感知一切。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它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可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要求写《记一个游览活动》的作文;让学生观看一场紧张的球赛,要求写《记一次球赛》的作文。

2、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丰富情感。

学生只有在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客观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正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应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更加敏感。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作文难”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指导小学生作文,不能采取硬性命题的做法。小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必须调整小学生的作文心境。苏联教育家聂恰耶娃就主张,把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在带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让他们摄取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朗读、评论乐曲、看画面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在脑海里再现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悲惨画面,引发情感。其次,通过朗读,传达这幅悲惨画面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又使浮现在学生脑海里的画面更鲜明,形象和情感相互起作用,把学生带进童话世界。最后,可让学生动笔写一篇《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封信》的作文,情感拨动了学生写作的笔头,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以情感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框架,揭示了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抓住情感,才可获“文、道”之得,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才能得以完成。

(二)评改时,升华情感。

1、注重鼓励、表扬。

    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激励、表扬为主,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作文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例如有次写《我们班上的小雷锋》,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个人。但是某学习较差的学生只写了一件事,而且干巴巴的。对此要批评,但如何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效果。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道:“记清楚一件事就不错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看了很高兴。第二次写《我了解的一个人》,他选用了三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虽生硬,但通顺。对他本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主人公是什么模样,如果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出来就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肖像的描写了。

2、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必须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

A.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突出了学生作文的自我活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B.学生参与评改作文,重视了感情的真实性和思维的多向性、创造性,不是“为文而造情”,而是“为情而造文”。

C.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可扫除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作文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言为心声”。

D.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坚定作文的信念,使学生感到克服困难,逾越障碍,这就是成功,这就是欢乐。

F.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出发点在于“教是为了不教”,使他们将来脱离指导也会作文,因为写作如同说话一样,完全是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农村孩子习作如何写出农村特色



江苏溧阳竹箦中心小学 朱连清



在作文创新的今天,我们要求学生作文要努力做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而作为一些生活在农村小学的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学生而言,或许接触的写作题材要窄一些,但是我们农村作文教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只要能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性,在指导思路上能始终贯穿一个“农”字,农村作文教学同样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一、积累写作素材

1、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 。再如,大雪勿施肥,冬天大雪时不能给麦苗施,因为大雪盖麦有利于麦苗过冬,施肥会加快大雪地融化。

学生通过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2、体验农村生活

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玉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参加过采茶劳动,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给茶园施肥、锄草、叶面喷肥等过程中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了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的范围。

3、观察农村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在迅猛发展,如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 写作空间。

但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如指导学生进行做废电池浸出液对泥鳅的影响的 实验,从中指导学生进行写实验报告,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二、拓宽写作题材

农村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教师所布置的作文题目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拟一个题目,强制学生写文章。这样的作文课,本来就扼杀了学生的灵感,再加上农村孩子知识面、生活接触面相对狭窄,于是更加厌恶作文了。因此,在作文命题时,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色,紧靠“农”字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题目,要写出农村的特色。

1、科技小论文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因此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技的知识,这是他们所特有的优势,因为很多同学的家庭是 水产养殖大户,农作物种植大户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去进行详细地观察,如有疑问的地方可以请教家长,因此,学生有的观察家中养蜂为什么可以使油菜增产,有的观察家中的桃园嫁接后为什么能多产,有的观察水产养殖螃蟹如何合理喂食……

这样的 科技小论文由于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因此学生的写出来的习作是有血有肉,而且学生的兴趣也是十分的浓厚。

2、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染,都十分地感兴趣,在和同学们的聊天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养花种树,喜欢养一些小动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在养花种树,和小动物的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的、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如《我家的小鸭》、《葡萄又绿了》、《螃蟹》……

三、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经常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大棚蔬菜种植,螃蟹水产养殖等,调动学生写农村素材作文的积极性。

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每月都编辑《农村孩子小报》,刊登学生的反映农村素材的习作,让更多的小读者阅读,优秀的习作我们还向报刊推荐,至今,已有二十多篇优秀习作在《第二课堂》、《溧阳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这是值得共同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多年的教师,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

   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故事,使学生们认识到要写好文章,必须在修改上下功夫,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改文活动,例如设立文章病院,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等,还可以引导学生 通过鉴别“原稿”和“修改稿”的差异感受到自改后实际效果。

二、以读为主的“改文”三步法

   培养学生修改的能力重在教授方法。教师可有计划的把以读为主的“改文”三步法教会学生。第一步,通过默读、检查内容,文章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具体;第二步通过轻声读,检查形式段落是否分明,语句是否连贯流畅,用词是否得当,标点是否准确,是否有错别字;第三步,大声朗读,让别人给你的文章提意见、找不足。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检查。

三、分步训练

   在训练作文自改能力方面要掌握阶段性,从“扶”到“半扶半放”,最后到

“放”。首先由教师进行示范修改。在学生还没有自改能力时,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文,面对全体学生边批改边说明,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批改作文的全过程。其次让师生共改。在课前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思考,作好修改的准备,上课时,由教师进行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批改。最后是相互批改,交换意见、取长补短,最终目的是达到自己修改,自我完善。

四、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习惯是培养自改能力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只有历练到了习惯,才能有这种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作文起草结束后这一良机,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看读起来是否上口,听起来是否顺耳,从中发现问题,着手修改,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反复修改的习惯。学生写好初稿自读自改后交给老师,老师指出缺点和不足后,再由学生修改,修改完后再交老师复该,举一反三,多次重复。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学生和老师都将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