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自能读书模式探索







深圳 谢香梅

一、呈现读法,加强指导

这个过程,也就是借助一个教材阅读的过程,采用恰当的方式把一系列读书方法归纳出来,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认识这些方法。

1.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中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按提出的要求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读书,“其义”就会更明白,学生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边读边思,圈点勾画,分层理解,提出疑难。

3.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这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在学生读书后,要指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意。

4.结合作文教学,指导学生读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读书,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到一些写作方法。

5.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提高其鉴赏力,陶冶其情操,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6.指导学生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地读书。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

7.让学生进入情境后,再指导表情朗读。在授课时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境界中,体会感情,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叙述画面内容后,再指导读书。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提示,再引导学生摆脱框框,发表议论,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和表达图意,最后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二、学生习练,尝试自读

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老师的指导,还必须让学生经常习练,尝试自读。习练的过程,也就是创设以上适应各种读书方法的学习情境,提供类似的课题或阅读材料,并给予适当的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认识的读书方法尝试自读。

三、运用读法,形成能力

读书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读书习惯。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读书习惯的:

1.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多读课外读物。在读课外读物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边勾点图画和批注,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还有一些好的写作方法,都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2.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材料。学生自读能力的形成,关键要把握好两关:一是预习课文内容关,二是细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关。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新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一个预习提示,这是学生预习课文的最好的向导。每接触一篇新课文,我都要求学生读一读预习提示,弄清预习要求后,再按这些要求在书上勾点圈画和批往。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已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标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这就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细读课文前,我只提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一段一段地读,一段要反复多读几遍,直到自己读懂为止再举手发言。比如《穷人》这一课,学生读完第一段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从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和桑娜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和家具擦得很亮,知道了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有的说:“我从第二自然段桑娜沉思的那段话读懂了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还有的说:“我从‘没有一个照顾她啊!’中的感叹号读懂了作者对西蒙的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10-5-3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学生,着眼发展

——我是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黄口镇第一小学 张晓鹏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话题,它不但是教育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下面,我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读懂课标、教材和学生。



  读懂课标、教材和学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基础。



  1、读懂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指向,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南针。在教学中,没有领会课标精神的教学设计势必使教学行为走弯路或走错路,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不适当就在所难免了。我比较重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因为它是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起点,如果没有明确的“标”,把握适当的“度”,任意降低或拔高要求的做法,都是舍本求末,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研读过《语文课程标准》后,我结合学生阅读水平的现状,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定位是:①要坚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②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抓好“识字教学”这一关,因为随课文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③指导朗读课文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主,培养语感要引导学生读进去,读到文字中所创设的某种情境中。④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好读乐背(但应设法杜绝“背书歌子”现象)。⑤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做到小、实、趣。



  2、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是老师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同样的教材,根据人的知识背景、专业底蕴、思维方式、读书方法的不同,会读出不同的韵味,不同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说的读懂教材,并不单单讲是读懂教材本身的内容,而应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方法。要知道,教师读懂教材主要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要依托教材搭起师生、生生、生本的互动平台,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他们自学教材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一切都必须源于读懂教材。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中这法那法,依我看,读不懂教材就没法。”也强调了读懂教材的重要性。



  3、读懂学生。



  我们的阅读教学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因此,在课堂上,他们能不能听懂,能不能理解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要总想着这节课应该教什么,而是要了解学生们需要学什么,喜欢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层次,通过这节课,再提高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最合适,怎样才能让他们愉快地接受这节课,让他们自觉自愿地上好这堂课。课堂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试想, “主子”都搞迷糊了,学习的兴趣都没了,老师的语言再精彩又有什么用。正像一句广告词所说的那样,“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对于阅读教学,我们也要说“没有读懂学生的课,教学设计再精彩,也不是好课。”



  二、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点。“语文”讲的就是语言文字,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了。



  1、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



  《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课文中最后的一句话“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更是这种愉悦之情的集中体现。



  在教学中,我就抓住了这一重点的句子,先引导学生理解“荡涤”的意思,学生们首先从“涤”字上想开去,想到了“洗涤衣物”、“洗涤餐具”等,初步明白了是索溪峪的“野”净化了作者的心灵,让他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舒服。那么,这索溪峪的“野”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种好奇,接下来,我和学生一道在阅读、交流中体验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的“野”以及置身其间的游人也不由得变“野”了。学生每了解完一处,我们就一起放声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整节课,大家都沉浸在了索溪峪那迷人自然风光中,从学生们的神态和朗读的语气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层层深入的,最终很好地理解了整篇课文。



  2、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明确指出要重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这里的方法,不仅是教学的方法,也是要学生们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掌握一些独立阅读的方法。良好的阅读方法有很多,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拿出笔在书上划划记记,自己喜欢的语句要划一划,自己的阅读感受要记一记,老师讲解的要点要记,不理解的问题要记……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可是真正用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刚开始的时候,如果老师不指导,有的学生还真的不知道该记什么,怎样记,记在哪里。结果,一本书上记得到处都是,甚至有的把这一课的感受记到了那一课里。面对着这种情况,做老师的,就应该精心指导,直到每一个学生都会用为止。虽然一开始多花费了一点时间和心思,但对学生来说,这样良好的阅读习惯则是要伴随他们一生的,面对着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耐心对待呢?



  3、配合适度地课外拓展。



  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的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仅凭着书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给学生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



  学习了《小桥流水人家》,学生们通过阅读,领略了乡村那幅美好的画卷,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爱乡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们介绍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结果,多数学生在这节课上就能理解背诵了,而且一点儿也不感到吃力。由于我在阅读课上经常进行类似的拓展,有时是一首诗,一句名言,一个成语,这样时间久了,学生们收获颇丰,他们还给这种做法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买一赠一”活动。



  为了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扩大课外阅读量,我在教室里黑板的一角专门开设了“每周一词”专栏,每个星期让学生们背诵一首宋词,这样,既不是学习上的负担,反而成了一种学习上的乐趣,长期坚持下来,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更可贵的是,有时他们在课堂的发言中,还能用上其中的一两句呢。



  三、语文课堂体现生活化、趣味化。



  语文是一门母语课程,它本身就离不开生活,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被一双无形的手把它与生活隔离开了,以至于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事情。现在,我们应设法让它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学习。



  我在教学《回乡偶书》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诗人贺知章来了自己的家乡,由于长年在外,看到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由得感慨万千,当他正对着那些熟悉的景物发愣时,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走过来,围着他嬉笑,一边逗他,一边问他从什么地方来。这时,从一处房子里走出来一位中年人,看到这种情景,大声说了一句话,让诗人和那个小孩都愣住了,他说了什么呢?同学们都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我故意停了停,继续说,“只听他喊:‘小柱子,不要那么没有礼貌,那是你二大爷!’”同学们愣了一下,立刻暴发出一阵笑声。你想啊,诗人和亲侄儿之间都是相见不能相认,这不更加说明了诗人离开家乡的时间长吗?从这个虚构的情境故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同样,学生学课文,入境才能体验情真意切。只要我们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启发想象,并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创造生动有趣、引发联想的情境,就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本着“立足学生,着眼发展”的原则,辅之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趣味化的课堂语言,就会使这条提高效率之路越走越宽阔,就会早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发表于 2010-5-3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教学中适时练笔的几点做法



新沂市新安镇城关小学 马艳萍 新沂市新安镇城东小学 王 鑫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随文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适时练笔呢?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在典型构段处模仿练笔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典型的构段方式,这些构段方式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模仿练笔。如《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上)一课,“原野热闹非凡”一段是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教学这一课后,我引领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热闹场面,围绕“____热闹非凡”或“______真热闹啊”等中心句进行总分方式的写话训练。在模仿练笔的过程中,学生把这种典型的构段方式内化于心,外用于文,边学边用,扎实高效。再如《燕子》(苏教版四下)一课中,描写燕子外形一段,作者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抓住了燕子外形最有特点的几部分简洁明了地进行了描写。教学这一段后,我带领学生展开模仿练笔──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学生有“本”可参,有“法”可依,写起来自然流畅。



  苏教版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许多构段方式十分典型,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适时引领学生在这些典型构段处联系生活,模仿练笔,学生定会受益无穷。



  二、在文本空白处想象练笔



  在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通过有形部分,引领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从而走进文本内部的世界,这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莫高窟》(苏教版五上)一课,可紧紧扣住壁画的“宏伟瑰丽”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对飞天的各种姿态进行“补白”,使莫高窟壁画的丰富多彩,飞天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宏伟瑰丽”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五下)一课,“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13年,作者一笔带过,却让我们感慨万千,产生无限的遐想。13年的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过程是何等的艰辛、漫长!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想一想,写一写:他把个人的耻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白天,________;夜晚,______。冬天,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在这样“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自主地投入到司马迁的发愤创作情境中去,并产生了无限敬佩的情感和异常活跃的思维,司马迁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深深地铭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并时刻激励着他们……



  三、在情感共鸣处拓展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个“对话”的过程既有个性化解读,也有师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及时捕捉住这一“情感共鸣”处,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笔诉心中的情,不仅可以让文章蕴含的情感涌现,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得以尽情地表达,同时,在写话的过程中,达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合一的理想境界。《特殊的葬礼》(苏教版四下)中,现在与过去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人们悲愤不已。这是情感抒发的突破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的练笔:“他们悲的是_________,愤的是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还有的说________,甚至还有人__________。”练笔后当堂交流。在这个练笔及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把自己当成了其中的一位游人,与他们同悲共愤,与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再如,在教学一些赞颂人物精神、意志、品质的文章后,可设计一些小练笔:“XXX,我想对您说……”或“假如我是XXX……”。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智慧与文本再次产生碰撞,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有效地统一。



  四、在意犹未尽处创意练笔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创新始终是其关键所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小练笔,就会激起他们创新的欲望,再及时予以热情地鼓励,高度地赞扬,真诚地赏识,他们就会大胆地进行创造,生成无限的精彩。如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故事之中,或惋惜、或埋怨、或气愤,我随机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乌鸦自从上次上当受骗以后,一直很后悔。这一天,它又叼到了一块肉……’请你接着往下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思维的闸门全部打开,他们大胆地想象,创意地表达,有的想象“狐狸被乌鸦用计惩罚”,有的设计“狐狸改变方法,乌鸦再次上当”,还有的创造出“小乌鸦出现,用计战胜了老狐狸”……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超越了文本,提升了认识,又体会到了写作的成功与喜悦。当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还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在主题单元后迁移练笔



  苏教版语文教材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并提倡“单元教学”,这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迁移性练笔。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从而为主题单元后的迁移性练笔创建平台。“春光无限”、“园丁之歌”、“有志竟成”、“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多么精彩的主题,多么难得的练笔机会,针对每一单元的主题,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赞家乡”、“颂英雄”、“表真情”、“达志向”……这是一次对主题单元教学的深化、提升的过程,是对学生三维目标高效整合的过程。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练笔机会,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日积月累,学生的潜能、个性、才情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培养、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不断地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10-5-30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学校 李竹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践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得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来自哪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建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而其中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学生永远是阅读的主人,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体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加强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与联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的不够丰富和知识积累的不够丰厚决定了实现这种沟通与联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促进课堂对话的展开与深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事实上,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阅读对象、阅读主体和教学目标的共同需要。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来自于生活的作品,它通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重新作用于生活。在阅读教学中,课文即作品,教师和学生即读者。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阅读对象和阅读行为本身的要求。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内化和吸收并不是在语言文字的意义层面上发生的被动行为,而是积极运用生活积累(经验、知识、思维、情感等)对语言文字进行观照、解读、创造的主动行为。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课文的思想内容、形式结构等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形成联系,相互沟通时,这种主动行为才变得有价值。因此,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阅读主体──学生的根本需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阅读又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适应和创造生活的本领。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由此看来,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教学目标的要求。



  具体而言,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营造“我的阅读”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帮助人融入社会,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发展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所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阅读能力更是一个人适应和创造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阅读是现代生活的需要。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由而高尚的生活,阅读教学就必须为此打好基础,指引方向,激发兴趣。因此,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营造“我的阅读”的课堂氛围。



  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文本),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阅读的前提。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亲历“阅读生活”。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体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



  以《去年的树》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欲望,再给足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的时间,在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积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并内化这中感受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自主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他们是以一个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读者的地位参与课堂活动的,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二、结合文本特性,抓住时机,适时关注,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尴尬的局面。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既没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缺少读的训练,学生就是不能被课文的思想内容所感染,始终处于似懂非懂、似悟非悟的状态,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文章中人物的品质并非不够高尚,行为并非不够感人,一堂课上下来,教师自认为入文入情入境入理,学生却一脸茫然,尤其是一些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课文,即使教师做了相关背景的介绍,也收效甚微。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架起文章中反映的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使得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无法产生共鸣。在引导理解和感悟时注重生活体验,就是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经验等沟通、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并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文本中易于与学生生活相沟通的内容来促进理解、激发情感。《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理解、感悟其中所描写的生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发掘出文本中最易与学生生活融通的信息,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引导学生读悟“救助车夫”的部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感悟鲁迅先生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半跪着”这个细节,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黄昏”“天黑了”这两个时间“细节”和“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这个场景“细节”来沟通学生生活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体会鲁迅先生关爱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怀,深入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加强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生活的融合。像《草原》《蓝色的树叶》《火烧云》这类生活气息浓郁的课文,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官和情感等融入课文所描写的生活和场景之中,就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入文、入情、入境、入心。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场景融入课文所描写的生活之中,达到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是运用玩一玩、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融入文中生活;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结合文本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积极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积累。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与文本相关的情感体验,架设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蕴涵的情理、人物的情感等大多都能从学生的实际上中找到相关的体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一句“精彩极了”给“我”带来的巨大满足和无比自信以及对进一步得到赏识的满心期待,一句“糟糕透了”给“我”带来的失望、委屈……的感受,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会、想象,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2.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阅读迁移和阅读创新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阅读教学注重生活体验,正是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丰富积累,形成技能,学会创造,提升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才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积极的一部分。



  阅读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加强与学生生活的互动,使阅读服务于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生活和生命质量服务的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只有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之后,才能真正引起共鸣,被主动吸收和内化。加强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的互动,就是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有机的一部分。具体做法可以是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开展诸如“读一篇课文,做一件实事”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实事”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可以是积累语言,可以是写读后感想,可以是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是“以身试文”──做实验、搞调查、处人事等等。总之,要使阅读教学向生活开放,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为。



  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阅读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阅读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做法不一而足,但从根本上讲,只有当被激起的创新火花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时,才能形成“燎原”之势。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迁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阅读迁移应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新型玻璃》一文,引导学生联系人们的生活需要,激发创造性想象,设想具有其它功能的新型玻璃;学习《草船借箭》后,组织学生在日常上中比一比“观风云,察天气”,谁能做到“神机妙算”等。这类迁移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必须指出,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面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加强交流,从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积累,而不能将阅读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因为,学生的积累越厚,生活经验越丰富,与文本沟通就越容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越轻松、越深入,阅读活动与生活的沟通也就更加自然、积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发表于 2010-5-30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让小学作文教学走近学生生活



云南省楚雄市教育局教科所 周汝云



  [摘要]当前小学作文教学走入了盲目创设情境、指导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成人化”现象比较突出、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等误区。为此,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就要通过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童心、童趣、童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等方式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


  [关键词]作文 教学 走近 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盲目对学生拔高要求,使得小学生作文盲目模仿、照搬照抄、成人化的现象较为突出。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创设情境。习作教学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是情境创设如果过度,会导致学生无从下笔,更有“作秀”之感。如在一次《描写一种小动物》的作文课上,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把小狗、小猫、小兔、小鸡、小鱼等十几种小动物搬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结果小狗一直在汪汪大叫,学生乱得一团糟,导致教师指导学生不听,学生又无法认真观察,一节课下来,学生仍然无从下笔。



  二是教师指导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小学生作文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否则学生的习作中表现的将是不真实的生活。在一节《写景》的作文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桂林、泰山、西湖等风景名胜,然后让学生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可是对于生活在楚雄的学生来说,对那些风景名胜的了解实在太少,所以学生的习作大多模仿作家的描写,很少有自己的感受。



  三是“成人化”现象比较突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充满童真、童趣,可是教师在指导时,很少把“童心”融于其中,往往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代替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代替了儿童的语言,使得学生的习作“成人味”十足,充满灵性的儿童语言和感受丧失殆尽,“开头喊口号,中间作报告,结尾表决心”的“八股文”气息非常浓厚。



  四是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许多老师忽略了作文教学课堂上的指导,作文教学课流于形式,形成了“讲解习作要求──念范文──打草稿──批改──讲评”的固定不变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作文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感受。



  要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写出有真实感受的习作,必须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朴实、扎实、真实。只有指导得实,学生才能写出好的习作,作文能力也才能不断提高。在习作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注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把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使学生写出好的作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写启示、写自己想写的等。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作文“得法于阅读,受益于实践”。让学生多练笔。提倡多写日记、周记、片断、读后感、记录灵感等小练笔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提高作文能力。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重视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地书写的习惯等。



  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适度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创设写作情境,通过情境指导学生习作,这是新课程环境下习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习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是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活动情境,可以是通过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是组织小实验创设情境。但是习作情境的创设要适度。习作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的习作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以能打开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宜。情境创设过“度”,会导致学生无从下笔,更有“作秀”之感,从而影响了学生习作的效果。同时,习作情境创设应以活动情境为主,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总是遵循由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规律,说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说一说,再把说的写下来。这样,既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又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既进行了说的训练,又进行了写的训练,使说和写都得到了发展。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互相评价等环节,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民主的氛围,教师始终要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



  四、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教师要注重“对话”情境的创设,使“习作在对话中生成”。让学生在“对话”中打开写作思路,找到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气,酝酿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通过“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对话”让学生领略多彩的环境;通过“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群体的合力与智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的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中不断提高;通过“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习作中迸发出心灵的火化,表达出真情实感。



  五、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习作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选题要具有开放性。要为学生的写作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重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多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写自己最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真情实感。



  六、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合理而优化的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一节习作指导课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激趣,即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表达,即让学生说一说,把想写的内容说出来,让师生评价和指导;习作,即打草稿,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展示,即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点评、修改。一般来说,一节习作指导课的时间分配为作前指导20分钟,学生习作15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要与其他教学的合作学习区别开来。一节作文课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一般安排一至二次即可。提倡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作文的合作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使小组成员都得到提高。



  七、让小学生作文充满童心、童趣、童真。让儿童用自己特有的童心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在习作中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儿童特有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出充满“儿童味”的习作,杜绝“大人腔”十足的小学生作文。为此,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



  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安排的习作,虽然力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难以照顾到全国各地到实际情况,所有,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来写,不必按部就班地按教材进行习作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写作。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但在想象作文的指导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有创意的想象。



  总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应当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精神实质,扎扎实实地进行习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10-5-30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习作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淮安市天明小学 潘其明 左 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习作方面三个学段分别有这样的三句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由此可见,习作教学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处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


  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呢?



  一、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解放学生的心灵



  习作教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都应该处处赢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传统的教学观,教师着眼点在“教”,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仿”,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心理是否愉快,则在教育者视野之外。以至多数学生在师德尊严的桎梏下,迷失了“童真无邪”的本性,习作“失真失趣”,无病呻吟。现代教学观则把学生阶段看成人生的一部分,着眼点在“学”,教学方法是“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辨证统一。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表达和交流。老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是亦师亦友。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才能既敢说又敢写。



  二、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个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推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强调要“积极实行”,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主导的是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谈中,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从同学的见解中得到启发,以修正自己的见解或使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深刻。对事物的认识,不管是求同求异,学生都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在习作教学中,因为素材来自学生自己的生活,来自学生自己的观察,更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大家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更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三、在各种智力活动中培育学生个性化语言



  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在19世纪梭罗就指出:“表达是整个人的活动,我们的语言机制或许连着血管的,如果没有心脏、肝脏和其他所有器官的帮助,智力是没有能力表达思想的。”在智力活动中培育个性认知,对个性语言的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纷纭变幻的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同是观察,有的喜欢着眼于整体观察,把握整体特征;有的乐于观察局部,对细微之处也不轻易放过。同是思考,有的喜欢求同,概括出事物一般特征;有的则喜欢求异,追求答案的多样性;有的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体现思维的深刻性;有的却如行云流水,灵活之极。同是想象,有的习惯于由此及彼地联想,有的却常常突发奇想,犹如天马行空,正因为有了智力活动的个性,才会有个性语言的表达。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时,既要教给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如观察一般要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思考要从分析到综合概括,想象要有一定的原型等,同时要细心保护学生智力活动的天然的个性。比如观察时,教师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有的学生却不照着做;答问时,能把局部说的很具体,而却把整体忽略了。从保护学生个性的认知出发,应首先表扬学生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再指点他看看、说说整体特征。此外,在教学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爱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爱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在掌握一般的智力活动方法的同时,使个性认知也得到培育,才利于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加以指导。



  四、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情感



  感受和体验是指在观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过程中伴随着特殊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参与,智力活动将变得枯燥无味,甚至难以为继,诚如凯洛夫所说的“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在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个性的色彩最为强烈。如同是对待同一种小动物,有的孩子喜爱有加,有的孩子无动于衷,有的孩子则十分厌恶;同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不同的心境感受则可能截然不同,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淫雨霏霏”的诗句。因此,在指导智力活动时,要允许学生真情的流露,而不能压仰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而不能处处设防,提心吊胆,用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所思所想……



  在指导表达时,要指导学生写出对生活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如,在一次题为《春游》的作文练习中,多数同学能按“春游先后”的顺序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没有写出自己深刻的感受,因而表达也就没有了个性。讲评时,教师要求学生修改时补上“感受”:(1)春游前后,怎么想?心情怎么样?(2)春游时,面对所见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感想?在作文中补上“感受”,语言的个性也就突出了。如,同是春游,性急而外向型的孩子在表达时往往抓住“急切、喜悦”来谈自己的感受,内向型的孩子则往往在观察细致、全面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丰富、复杂的情感……



  特别要强调的是城乡教师要把握城乡学生的区域差异、心理差异等,学会“就地取材”,培养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不少农村孩子挺羡慕城里孩子逛超市、游公园,便觉得自己见识少,写起作文来心中没底,笔下少词儿。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教师肯于发掘、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就一定能跳出导致农村孩子作文内容空乏的“瓶颈”,开辟出一方崭新的天地。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相比,生活环境上固然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但他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大自然,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应有尽有;一年四季,春种秋收,捉鱼摸蚌,趣味盎然。在生活方式上,城里孩子虽说学校设施齐全,参观、比赛较多一些,但农村孩子也有他们得天独厚的地方。首先是时间优势:农村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而城里的孩子不是整天待在学校就是待在家里;二是伙伴优势:农村学生几十人一路,一块儿上学,傍晚,一个村的孩子聚在一起写作业、做游戏;放假了,大家在一起摸鱼、捉虾……与城里孩子相比,其生活方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作文材料也更多。因此,农村学校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将富有乡土气息的生活材料转化为生动的作文素材。可以组织学生说说家里养的小动物,谈谈农忙时的辛苦、丰收后的喜悦,也可以交流一些钓虾、摸蚌的经验、乐趣等等,启发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让学生说“农村话”,叙乡间事,抒爱乡情,就一定能让农村学生的作文洋溢着别具一格的乡土气息。



  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的核心是“能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自由表达”,这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达到“表述自己意思”的要求。



  此外,习作教学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务必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盲目“拔高”习作目标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把学生作文明确为练笔的性质,因而把“作文”改为“习作”,小学生习作是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而不是特别写给别人看的,也不是特别为别人而写的。因此小学生作文应该简简单单,没有心理障碍。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不要求小学生作文要有明确的中心,而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也是在“简单”上下工夫,降低作文难度,使学生没有心理障碍或比较容易克服心理障碍。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必须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把习作难度降下来,学生习作时不要老是在乎别人怎样要求,而是怎样把自己的见闻、感想、想象写下来。



  (二)在题材上要放宽要求



  学生能不能自由表达,题材是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既然是教学,就要有序,每次训练都要有一定的作文范围,训练次数多了,也就自然的涉及到了题材的方方面面。但具体到每一次习作,若只局限于一定的范围而“画地为牢”,就有可能制约学生的自由表达。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出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样的题目,假若有的同学喜欢写大动物怎么办?也应该允许,前面的题目补上“也可以写大动物,写自己熟悉的方面”,这样一来,就照顾到全班同学都能自由表达,每个同学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不就容易体现出“个性”了吗?



  (三)在批改讲评中指导欣赏个性语言



  作文讲评,既可以纠编,也可以强化某种导向。指导欣赏作文中写得好的个性语言,可以强化学生在表达中培育个性语言。典型的儿童个性语言,体现了天真烂漫,童真童趣。他们把现实当作童话般的世界,因而赋平常的事物以奇特的想象。教师若能在批改时用眉批或在讲评时及时肯定、欣赏学生的表达,学生则可能写出更好的个性语言来,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表达的更为精彩。不恰当的批评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绝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之,习作教学应该处处想学生所想,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主观愿望的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发表于 2010-5-30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让赏识成为成功写作的指挥棒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 包逢祺



  某位厨师有个“怪癖”,当看到客人将他所做的的菜吃光时,异常高兴,再做的菜一道比一道可口;当他看到桌上的剩菜很多时,再做的菜却一道比一道糟。客人批评时,他还会发脾气。此故事听来可笑,细一想,这不是作文教学时小学生的写作心理吗?


  学生的习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赞美;无人喝彩,无人赏识,就无法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然倾向,但他只对能够大有影响于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感兴趣。”根据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对其行为大有影响的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重要在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赏识性的评价,是促使他们迈向成功写作的第一步。赏识的核心是:“你不会写,教会你写,你不喜欢写,让你喜欢写。”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作文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实现:



  一、赏识学生习作,满足其自尊的心理需要



  作文起步,小学生由说、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过渡到说、写几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实现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一次飞跃。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小学生思维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得到加速发展。此进程中,思维的发展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教学中,学生最珍重教师对习作(或者说是自身)的评价。教师赏识性的评价有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批阅小学生习作,坚信"习作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就能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写作练习。赏识的前提,教师必须明确两点要求:



  一是要明确学生作文训练的层次性要求,不擅自提高作文训练要求。小学作文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由词到句、由段落到篇章,循序渐进的层次训练原则。作文教学计划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措施。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五册作文训练要求是:“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在观察细致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怎么说就怎么写,把话写得完整通顺。”从摄影的角度看,片段练习是教会学生取景、定格、拍摄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捕捉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每个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顺序不同,内心的体验不同,对景物的理解也就不同。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描摹景物,“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才会展现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和多彩多姿的风情画卷。



  二是“沙里淘金”,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习作,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作业,最利学生表现自我,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不应挫伤他们(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语),更不能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赏识自己的“劳动”成果。



  1.评语里充分肯定。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然后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同时实行优等次制。



  2.课堂中朗读欣赏。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词语,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差生作文面批,并划出"闪光点",借其他同学交流。



  3.定期张贴公布,结集打印或推荐发表。利用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广播电台,定期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的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



  二、教会赏识办法,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小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赖于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是与荣誉感相通的表现自我、炫耀自我的心理需要。教师抓住时机,采取表扬、激励、竞争等措施,提示简明扼要的写作方法,并结合阅读教学加以训练,必能潜移默化,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第七册《海滨小城》中“庭院”描写很有特色。教学中,学生能自发地、自觉地联想到学校的花园,形成潜意识中的对比。课余,我有意识地到花园边观赏,吸引学生到身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饶有兴致地解答,并详细介绍某种花草的生长特点,启发他们比较所观察景物与文中描写景物之异同,学生收获很大。一位学生在《校园一角》中写道:



  教室门前的花园里长了许多树木花草。有桂花树、冬青树、黄杨树、美人蕉、月季花……桂花树是园中之王,长得非常茂盛,它的枝条向四面伸展着,叶子碧绿的,远望去,好像一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农历八月,桂花开了,金灿灿的,学校沉浸在桂花香气中。上课时,闻着那香气,使人神清气爽。美人蕉叶子大大的,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清晨,露珠沾在叶面上,太阳一照,那露珠就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花园真美啊!



  学生掌握概括化的写作方法很有必要。如让学生知道,观察植物的顺序,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植物的主要特点有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人物的特点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懂得了这些写作的概括化方法,就能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的观察习惯,用赏识的眼光精细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真实,才能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农村的学生,不仅“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而且有丰富多采的劳作实践。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学生“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客观现实更为丰富、真切,头脑中积攒的表象具有真实性、鲜明性,这就为学生描述事物的真实性状提供了保证;农村学生操作机会较多,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就显得尤为深刻。熟练于手,再加了然于心,这又为学生的表述带来便利。充分利用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引导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周围的一切,农村作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学会赏识别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如其人”,写作文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赞美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颂扬社会主义新人新事新风尚,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习作或日记是他们心灵的窗户,友爱、憎恶是其真情流露。教师应善于从中发现苗头,引导教育,防微杜渐。



  如一位学生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她尊敬妈妈,是因为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及时纠正了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明确学习的目的,关心和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果然,近阶段该生进步很快,尤其是作文内容更充实了。既要赏识别人的优点,也要善于辨别是非曲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人说,赏识是一个人无形生命的阳光。那么就让这缕温馨的阳光去净化人生、亮化人生、优化人生、美化人生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7: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