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中心学校 李竹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践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得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来自哪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建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而其中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学生永远是阅读的主人,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体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加强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与联系。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的不够丰富和知识积累的不够丰厚决定了实现这种沟通与联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促进课堂对话的展开与深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事实上,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阅读对象、阅读主体和教学目标的共同需要。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来自于生活的作品,它通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重新作用于生活。在阅读教学中,课文即作品,教师和学生即读者。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阅读对象和阅读行为本身的要求。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内化和吸收并不是在语言文字的意义层面上发生的被动行为,而是积极运用生活积累(经验、知识、思维、情感等)对语言文字进行观照、解读、创造的主动行为。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当课文的思想内容、形式结构等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形成联系,相互沟通时,这种主动行为才变得有价值。因此,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阅读主体──学生的根本需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阅读又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适应和创造生活的本领。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由此看来,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教学目标的要求。
具体而言,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提高课堂阅读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学生“阅读主体”地位,营造“我的阅读”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帮助人融入社会,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发展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所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阅读能力更是一个人适应和创造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阅读是现代生活的需要。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由而高尚的生活,阅读教学就必须为此打好基础,指引方向,激发兴趣。因此,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营造“我的阅读”的课堂氛围。
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阅读教学。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文本),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阅读的前提。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亲历“阅读生活”。课堂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体验;要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自得”,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
以《去年的树》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欲望,再给足学生独立读文思考的时间,在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积极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并内化这中感受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自主的、积极的阅读状态,他们是以一个个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读者的地位参与课堂活动的,经历的是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二、结合文本特性,抓住时机,适时关注,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尴尬的局面。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既没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缺少读的训练,学生就是不能被课文的思想内容所感染,始终处于似懂非懂、似悟非悟的状态,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文章中人物的品质并非不够高尚,行为并非不够感人,一堂课上下来,教师自认为入文入情入境入理,学生却一脸茫然,尤其是一些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课文,即使教师做了相关背景的介绍,也收效甚微。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架起文章中反映的生活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使得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无法产生共鸣。在引导理解和感悟时注重生活体验,就是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经验等沟通、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并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文本中易于与学生生活相沟通的内容来促进理解、激发情感。《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难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理解、感悟其中所描写的生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发掘出文本中最易与学生生活融通的信息,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引导学生读悟“救助车夫”的部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感悟鲁迅先生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半跪着”这个细节,还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黄昏”“天黑了”这两个时间“细节”和“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这个场景“细节”来沟通学生生活体验,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体会鲁迅先生关爱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怀,深入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教师要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加强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生活的融合。像《草原》《蓝色的树叶》《火烧云》这类生活气息浓郁的课文,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官和情感等融入课文所描写的生活和场景之中,就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入文、入情、入境、入心。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场景融入课文所描写的生活之中,达到身临其境之感;可以是运用玩一玩、演一演、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融入文中生活;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结合文本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积极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积累。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与文本相关的情感体验,架设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蕴涵的情理、人物的情感等大多都能从学生的实际上中找到相关的体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一句“精彩极了”给“我”带来的巨大满足和无比自信以及对进一步得到赏识的满心期待,一句“糟糕透了”给“我”带来的失望、委屈……的感受,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会、想象,从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2.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阅读迁移和阅读创新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阅读教学注重生活体验,正是从实现这一目标出发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丰富积累,形成技能,学会创造,提升学生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才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积极的一部分。
阅读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加强与学生生活的互动,使阅读服务于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生活和生命质量服务的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只有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之后,才能真正引起共鸣,被主动吸收和内化。加强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的互动,就是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有机的一部分。具体做法可以是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开展诸如“读一篇课文,做一件实事”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实事”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可以是积累语言,可以是写读后感想,可以是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是“以身试文”──做实验、搞调查、处人事等等。总之,要使阅读教学向生活开放,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为。
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阅读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阅读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做法不一而足,但从根本上讲,只有当被激起的创新火花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时,才能形成“燎原”之势。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迁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阅读迁移应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新型玻璃》一文,引导学生联系人们的生活需要,激发创造性想象,设想具有其它功能的新型玻璃;学习《草船借箭》后,组织学生在日常上中比一比“观风云,察天气”,谁能做到“神机妙算”等。这类迁移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必须指出,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面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加强交流,从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积累,而不能将阅读局限于学校,局限于课堂。因为,学生的积累越厚,生活经验越丰富,与文本沟通就越容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越轻松、越深入,阅读活动与生活的沟通也就更加自然、积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