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也谈小语教材中实践因素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课上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他们的口齿伶俐起来?除了采取复述课文和讲述故事等传统做法以外,笔者认为还可以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口语训练因素,虚拟相应情境,让学生参与解说、调解、辩论、推销等实践活动。

解说:小学语文教材收集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以及脉络清晰的参观记和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如让小学生扮演解说员的角色,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调换顺序、更换词句、穿插内容、删除细节等形式的重组后向同学介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调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可以让学生“实习”一番调解员工作的。《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期发生在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三个故事。导学此课时,可虚拟这样的情境:如果当时蔺相如避闪不及与廉颇狭路相逢,廉颇一定会大发雷霆,造成僵局,你能劝劝廉颇吗?继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蔺相如升官的理由,将相同心的必要以及廉颇在赵王心目中的位置等方面劝慰廉颇。待学生想好要说的话后,再扮角色进行表演。

辩论:进行辩论,不仅可以使人明白事理,而且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再现了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伽利略形象。在导学此文的过程中,可组织一次由伽利略代表正方、围观者代表反方的辩论活动。

推销:这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挖掘语文教材中推销活动因素,培养学生的推销意识是完全有必要的。《新型玻璃》一课从性能、用途等方面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同时进行推销意识的启蒙,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新型玻璃厂的推销员,你应该向金银首饰店(汽车厂、马路旁的学校等)推销哪种玻璃?又该怎样介绍这种产品呢?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根据对方单位的需要确定所要推销的产品,模仿推销员的口吻开展模仿推销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上述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汇、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矫正,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将表情、手势等体态语适度地加以运用,以增强“说”的效果。

演示:《称象》和《捞铁牛》两课讲的都是古人运用水的浮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导学《称象》时,教师可准备一只饭盒(代表船)、若干石子以及一架天平、一盆清水和大象替代物等,让学生按照课文介绍的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行演示,并用天平验证一下石头的重量是不是就等于大象的重量。导学《捞铁牛》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准备演示所用的物品,分组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手脑并用,该做合一,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其效果不言而喻,传统的师讲生听的做法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绘画:不少教师为了拉近课文描写、叙述对象与学生的距离,不惜费尽口舌,错过了诸多本应让学生感悟、积累语言的时机,结果逐本求末,收效甚微。其实,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叙述生动,描写形象,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学生便可以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见其人、闻其声、睹其物、临其境的。教师完全可以将简笔画引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通过图形和色彩来再现课文所描写的形象和意境。如导学《五彩池》和《趵突泉》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不同形状的水池和形态各异的小泉,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所想像的情景;学习古诗时,教学《詹天佑》时,根据文字的叙述,画一画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三个富有创意的设计草图……

制作:这是在简笔画的基础上进行立体化的过程,是为儿童感悟语言、积累表象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根据课文描述,用橡皮泥制作长城和威尼斯小艇的模型,用相关材料制作建国初天安门广场的简易沙盘,等等。

(安徽省铜陵市 陈先发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







励汾水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能把这种能力迁移至学习其它学科,乃至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一、在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

有目标地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首先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和任务,如配合课文学习的拓展补充阅读计划、跨学科的知识性阅读计划等,让学生明确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其次是指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及文章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会精读吟诵,感悟积累;会快速阅读,浏览比较。掌握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能用“独特的体验”去理解各种形式出现的文字。

“角色”阅读,能让学生主动阅读。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记住课文丰富的词汇和有趣的情节,还能促使学生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爱读书、会读书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也是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换位阅读,这是更进一步的“角色”阅读。根据不同的学习情景和要求,让学生模仿教师、作者或其他人,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叙述课文的重点和精彩之处;与同学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等,甚至在阅读中创造新的“角色”。这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学习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入阅读中,记忆会更自觉、更有意义。可以通过想像或其它方法创造出一个将文章内容重新组织起来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过电影”的方法记忆:先启发学生把文中的内容想像成画面,根据对画面内容的排列和组合回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诗歌)成为脑海中一幕一幕的“电影”镜头。也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文章的内容,如列提纲。加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等。还可以把课文改写成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讨论等,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的准备过程,如提炼要点,建立一个讲解提纲,把文字材料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合理地安排,这就是创造性的阅读和记忆。而同学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弥补中断的记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创造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

三、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准确、有效地表达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能说清楚自己想说的话,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会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会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其二,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学会“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把握上述两个“合适”,除了在语文实践中实践,还离不开生活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进行正确表达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正确表达的方法。要让学生懂得,表达同样意思的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措辞,而表达同样的措辞,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语气、节奏、手势和表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和作用。

其三,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明显强于书面表达能力,但如何使两者同步发展,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首先要让学生养成想好了再说的习惯。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让那些能把自己最满意的话写下来,但又不善于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学生学会大胆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进行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进行讲成语故事的听说训练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仓库,对学生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进行讲成语故事的训练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注意循序渐进性

开始阶段,可以先由教师示范讲几则有趣的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讲成语故事的兴趣;然后挑选几位优秀学生讲,而且事先老师必须做好辅导工作,以便讲得更有效、更生动,为其他同学树立“讲好”的榜样。接着老师可出示10-20个的成语,可以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或以前曾经学过的成语,让学生们自由挑选,时间安排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3分钟。如果已经能顺利讲完这些成语故事,就可以进入“自选”阶段,即自由挑选作最感兴趣的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明确讲话的要求

每个同学讲话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讲起来条理清楚,绘声绘色;有的学生讲起来平淡无奇,杂乱无章。所以,教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讲故事要求,可以降低讲话的难度。初讲时,让学生按“说题──讲故事情节──说说比喻义”三步走,重在有条理。第二次讲时,要求把故事情节讲生动,比喻义讲明确,还能用一二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重在讲生动。第三次讲时,要求故事简单化,用几句话讲清楚故事内容,用更多的时间来谈谈看了这则故事后自己的认识,重在谈体会。

提供丰富的素材

要把成语故事讲具体、讲生动,首先得有资料参考。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里找有关资料,也可“集思广义”,收集同学们的图书杂志或发动学生去购买此类书籍,然后统一置于班级图书箱内,以供大家查找自己所需的故事内容。学生解决了“无米”之苦,便会乐于完成这项训练。否则,很多学生苦于无从下手,便会“知难而退”,要把故事讲好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也是讲好成语故事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学生讲完故事,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以使轮到自己时能讲得更好,这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目的。所以应该有所评,而且应每次评。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老师评、学生评,也可以自己评;可用赞扬式、启发式、鼓励式、批评式;可以评讲话的仪态、语气,内容组织是否有逻辑性、条理性等。

多组织趣味活动

说话不如做游戏,但如何激发兴趣却是很重要的。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可以由老师示范、录音示范、优秀同学示范讲故事给大家听等;可以开展“成语故事比赛”,或“成语接龙”,或根据成语进行即兴表演赛,或表演猜成语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评价环节中可以设立“评委席”,让学生来担任评委。评委表现出色,给予积极的鼓励。总之,讲话训练中要多组织趣味活动,以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上一堂多姿多彩、吸引学生的语文课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文教学,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但是,要上出一堂能够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一节课的。因此,只有教学手段多样化,轻松丰富有趣的语文课才能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记得去年,本人非常有幸能够以这篇课文《听听读读──萤火虫找朋友》参加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并最终荣获一等奖。赛后静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要归功于这份教案的设计有其独特之处。

在引入课题时,我先运用了一个谜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好吗

生:好!

师:(出示课件:谜语)小姑娘,夜乘凉,带灯笼,闪闪亮。这是什么

生:萤火虫。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萤火虫喜欢在夏天的晚上,提着它那绿色的小灯笼,在草丛中飞来飞去,他在干什么呢他在找朋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叫《萤火虫找朋友》。(齐读课题)

然后,我并没有像一般的听听读读课那样,在引题后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

师: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萤火虫找谁做朋友

生2:萤火虫是怎样找朋友的

生3:萤火虫有没有找到朋友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着动画,听听课文录音,重点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出示:萤火虫先后找谁做朋友他找到朋友了吗)

生:(看课件,听录音。)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的方式引出要求他们听的主要内容,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又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听的效果,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乐意去了解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学生很容易地就听清了课文的内容,在接下去的反复朗读中也有滋有味,一些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还指出了别人朗读中的一些不足。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纺织娘说的第二句话比较长,谁来试一下

生1: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现在我要去找小弟弟。小弟弟真淘气,不知跳到哪里去了,天黑了还不回来。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师:谁来简单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生2:我认为他第一、二句话读得比较好,把纺织娘愿意和着急的口气都读出来了。第三句读得还不够好。

师:那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你能来试试吗

生2: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师:你读得真不错,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2:应该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纺织娘看到萤火虫来了就好像看到了希望一样。

平时,我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尤其在朗读上,这样也能够促进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学生学完萤火虫和纺织娘交朋友的情景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萤火虫飞走以后,纺织娘会怎么想呢

生1:纺织娘会想:你这萤火虫这么自私,我才不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生2:你这么自顾自,肯定找不到朋友的。

然后,我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和自己想到的表演出来,学生兴致都很浓,因为他们自己也参与了“编剧”呢。

这篇课文有个特点,就是接下去的萤火虫找小蚂蚁做朋友的那段和前面的萤火虫找纺织娘找朋友的那段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不过说的话不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散思维,我放弃了以往相同的方法──听、读,采用了一种大胆的方法:

师:你们演得棒极了!萤火虫提着灯笼飞走了,这一次他要找谁做朋友

生:小蚂蚁。

师:让我们根据萤火虫和纺织娘的对话,猜想一下萤火虫会对小蚂蚁说些什么呢宋老师准备请一些同学来给这幅动画配配音。

生:(同桌准备,然后给动画配音。)

这样,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节约了时间给学生补充其他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想肯定比简单枯燥的听读的效果要好得多。看看学生自己创设的情景吧,我觉得并不亚于课本上的内容。

生1:小蚂蚁,小蚂蚁,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生2:我愿意。

生1:那你就跟我一起玩吧!

生2: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我现在必须把刚才找到的食物送回家,妈妈病了,正等着这些东西呢。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生1:我不能给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师:非常精彩的对白,我想肯定不亚于书上的对话。谁还愿意再来试试

生3:小蚂蚁,小蚂蚁,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生4:我愿意。

生3:那你就跟我一起玩吧!

生4: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我得先把这袋米去还给村口的王大爷去。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生3:我不能给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打开课本再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通过先前大量的操练,已经大致能够猜想到萤火虫和小蚂蚁的对话了,而且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扩散了思维,此时再让他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取得的效果就非常好了。

然后,学生很容易就引出全文的中心了,而且还能对萤火虫进行劝戒:

师:瞧,萤火虫又提着灯笼飞走了,那么萤火虫为什么和纺织娘、小蚂蚁都没有成为朋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配乐齐读全文后回答问题。)

生1:因为萤火虫只顾自己找朋友,不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所以他找不到朋友。

师:说得真好!(板书:不愿帮助别人,找不到朋友。)

师:小朋友,如果你遇到了萤火虫,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1:我会对萤火虫说:“萤火虫,你再这样下去,没人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生2:如果我遇到了这只萤火虫,我会对他说:“萤火虫,你只有改正了不肯帮助别人的缺点,才能找到好朋友。”

生3:我会对萤火虫说:“萤火虫,朋友之间是要相互帮助的。”

此时,按照通常惯例,我应该对学生说希望他们不要像这只萤火虫那样自私等等之类的话,然而我却打破常规,鼓励同学说,如果萤火虫改正了缺点,希望他们能够和萤火虫成为朋友,让学生学会去宽容。接着,我把前面节约下来的时间,让学生看了一篇课外读物──短文《萤火虫》,试图让学生认识到萤火虫的本来面目──一只燃烧自己,点燃周围世界的小生命。

师:萤火虫只要听了我们小朋友的话,愿意帮助别人,一定能找到好朋友的。我们小朋友愿意和萤火虫做朋友吗

生:愿意!

师:宋老师这里还有一篇关于《萤火虫》的短文。(师配乐范读)

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红灯,小心地照看着这个花草的世界。萤火虫,你不觉得自己的灯光太小了吗不觉得你是在燃烧你自己吗

萤火虫没有回答。它还是不停地飞来飞去,提着它那美丽的用生命燃起的红灯,飞舞在万花丛中……

师:让我们也来仔细读一下,体会一下短文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只怎样的萤火虫

读过短文后,再加上我对萤火虫怎么会发光的简单解释,学生对萤火虫的印象已经改变了,由厌到爱了,这时,再次鼓励他们去和萤火虫交朋友,得到的呼声就更大了。音乐声渐起,我轻轻唱起了那首赞美萤火虫的歌曲《萤火虫》。

燃烧小小的身影在夜晚,

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短暂的生命努力地发光,

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

……

在歌声中,一只“萤火虫”翩翩起舞,我再次鼓励学生们和这只改正了缺点的“萤火虫”交朋友,得到了热情的呼应。被“萤火虫”邀请到的朋友也跟着“萤火虫”高兴地飞舞着,“萤火虫”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我想我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通过这些形式,每个学生在潜意识里也知道了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同时也懂得了宽容是一种美德。

这堂课上运用了电脑多媒体,使学生更直观感性地学习,通过读读、听听、记记、说说、想想、演演、唱唱、跳跳等各种方法,调动了各种感官,培养了各种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而不再感觉到语文课的枯燥了。

(浩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0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说话能力的课堂训练方法谈







学生能说会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即能“入乎其内”、“化乎其中”,也能“言乎其外”,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结合一些教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用好“本子”

所谓“本子”,就是指课本。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每一册的“基础训练”中,都安排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低年级的有些课文后面还设有“说话”的作业。这些内容,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体现了各年段的说话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要教好这些内容,我每次都做到四有:有详细教案、有训练方法、有时间保证、有效果检测。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说、大声说、大方说。

二、搭好“梯子”

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我都十分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实话实说。

1.仿句式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让学生仿这种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二年级《小壁虎借尾巴》里有一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下”,老师让学生仿句式说:谁走〔想、唱)呀(想、唱),走到(想起、唱得)……以培养说话能力。再如五年级《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写那位青年人画画“有时……有时……”,让学生仿着这句式说话。

2.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可让学生看着板书的词句练习说话。如《高粱情》一课,在学完“根”这一节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讲出高粱根的特点,但要用上黑板上的一些词“很深很深坚韧鹰爪擒拿 庞大的活物”。

3.看演示说话

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后就说。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用一玻璃瓶装了大半瓶水,从瓶口往里放石子,水渐渐升高,让学生看后说话。

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用纸的马演示比赛场面,让学生看后说,也可以让学生用左右手的手指当各等级的马,边比试边说。

4.看图画说话

这在低年级用得最多。如教学《两个名字》一课,老师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画,让学生看图说话: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 ),( )小时候叫( )。

5.用关联词语说话

这种方式,既训练了说话,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使用关联词语。如学了《太阳》一课的最后一段,老师让学生用“如果……就……”说这段的内容,然后再加上“不是……而是……”延伸说话;教学《我们家的猫》这课,在学生了解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之后,让他们用“既……又……既……又……”说出猫的古怪性格来。

三、出好“点子”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点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

1.当解说员

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六年级《马踏飞燕》学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文物;《镜泊湖奇观》一课学完后,让学生当导游,给“游客”介绍这一自然奇观。

2.当推销员

一些介绍产品的说明文,如《我的新朋友—一电脑》,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当推销员,介绍产品特点,力争让“顾客”对产品感兴趣并购买。这也是将来言语交际的需要。

3.当配音员

教学网络的逐步普及,为这一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对这一说话方式很感兴趣,对提高说话能力很有帮助。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出示课件后,关闭声音,但保留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给画面配音。

四、揭开“盖子”

课堂中,老师要善于打开学生辩论的话“盖子”,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对问题提出异议。“真理是由争议而确立的。”(马克思语)学生在争议中明理,在争议中长知,课堂活了,思维活了,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

1.于无疑处生疑

有一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述。《落花生》一课,文中用苹果、石榴与花生比较,老师问: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因而值得赞颂;苹果、石榴外表好看。到底好不好呢?引起学生思考,争辩,从而加深对“只讲体面”的理解。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诸葛亮其实是骗箭;课题为什么用“借”箭呢?让学后思考后有话可说。

2.于对立处争辩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对立的两方去争辩。如《苦袖》一课,学生质疑:课文表现了小女孩诚实的美德,可她前后说的话却不一致,前文说柚子“有点儿苦”,后文却说“苦味很浓”。老师让学生争辩:到底小女孩是否诚实。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到火星上去。针对这一提法,我让持正反不同意见的学生辩论。

在争辩中,我们要注意训练学生说话的规范性:我同意XX的意见,但还想补充一点……;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认为……

3.于延伸处讨论

对有些教材的结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如《凡卡》学生,让学生讨论:爷爷能否收到信?假如收到信,爷爷会带凡卡回家吗?《穷人》一课,文章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就结束了,老师让学生续说,谈自己对结局的看法。

五、放开“胆子”

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大胆让学生去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语句是:

你读完后,想说点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什么就说什么。

你还能告诉大家些什么呢?

你怎么会有这个看法呢?能把思维的过程告诉大家吗?

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的。

说对了给100分,说错了给120分,因为你进步了嘛。

说得真好,我为你感到骄傲!

为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我在每节课前用2分钟让学生说见闻,轮流着说;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平时常举办些班级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时事评论……在期末检测中,说话能力也是必考内容之一。

只要我们真正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学生能说会道是完全可能的。

(顺德市容桂镇瑞英小学 谢荣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6: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