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获奖论文欣赏(200篇)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错别字纠正法



广西钟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师训处 梁杰斌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要完成这么大的课外阅读量,就必须加大识字量。199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录7000字,其中常字表中收录2500个字,次常用字表中收录1000个字。而小学阶段必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由于识字量大,加上形近、同音、多义等复杂情况,每周新课上完或每个学期结束时,学生总有不少错别字遗留下来,不能正确书写。这些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有些初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句、段、篇的教学,而忽视了识字教学,再加上一些教师文字学基础较薄弱,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字教学,纠错效果并不理想。这样“普九”结束后,一部分学生分流走上了社会,社会上错别字现象就更加严重。

文字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原理进行识字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在探索识字方法和纠错方法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规律和原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如今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经常采取罚抄、罚站、罚劳动的方式,其实这是一种生硬机械、高耗低效的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识字效果也不好。

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来从事中师《语基》课教学和带队试教、实习 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一些纠正错别字的简便、实用、快捷的方法,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纠正学生的错别字,一般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现分别举例说明。

一、 形旁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传统语言文字学中字源字义比较清楚的汉字。

(1)“象” 大象是小朋友们喜爱的动物,有母象和公象。“口”是公象的大嘴巴,撇(丿)表示从嘴中伸出的又长又尖的象牙,便于打斗。所以,书写时应注意:先画好嘴巴(口),接着才画长牙(丿)。

(2)“米酒(洒)” “酉”上的一横表示酒坛盖子,里面一横则表示坛中有“酒”,酒坛没有空。

(3)“杭州(洲)—亚州(州)” 有三点水的“洲”表示由河砂堆积成的水中的陆地。在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亚洲也像大海中的一块陆地似的,所以也用“洲”。而无三点的“州”只能表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比如繁荣开放的广州市,风景如画的杭州市。

(4)“敲鼓” “敲”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其中“卜”就像一端开杈的小木棍,下面是“手”(又)。“攴”就表示手持一端开杈的小木棍轻轻击打。而“鼓”字是用木架(十)把鼓架空起来,敲起来的声音就洪亮悠远。

(5)“急躁(燥)” 一个人心里着急或心情烦闷时,行走步伐自然就加快,所以与“足”有关。“燥”表示太阳晒过或火烤过后,水份少了,如“干燥”。

(6)“恭敬”,“恭”字上“共”(gòng)表音,下面(?)是“心”字的变形,与尊敬他人的心理有关。先看“心”字的构造:卧钩(乚 )左旁是一点,右旁是两点,共三点。既然“恭”字下面部件是“心”的变形,所以,竖钩(亅)左旁相应也是一点(丶),右旁相应也是两点(丶丶),也是一共三点。当忘记了心字底()的写法时,不妨回忆“心”字的写法。

(7)“虐待” “虐”字上面是虎字头(虍),下面的部件表示老虎的爪子。老虎捉人时自然是向着虎牙方向往外扑,而不会自己抓自己(彐),自己伤害自己。虐待表示对待别人就像老虎一样凶狠。所以,“彐”的方向应向外,而且中间一横要出头。

(8)“再接再厉(励) ” “接”指斗鸡“交战”“叮啄”的意思,“厉”同“砺”,指斗鸡在石头上磨快鸡嘴。看斗鸡比赛是唐朝人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唐朝文学家韩愈在《昌黎先生集·斗鸡联句》中写到:“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下句写公鸡相斗,每次交战,都要在石头上磨快它的利嘴,便于叮啄对方。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越来越勇猛,越来越厉害,一次比一次优秀。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成语常用在表彰、表扬方面,就误用了“鼓励”的“励”字,这是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出处造成的。

(9)“拜” 拜是双手合掌,左边是手(?),右边也是手,另外最后还要加上向下的动作(丅)。“丅”是古“下”字。所以,“拜”字自然是由三个部件构成,特别要注意不能漏了表示向下的动作部件(丅)。

(10)“通宵(霄)—云霄(宵) 通宵指整个夜晚,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就呆在家里,所以与屋子(宀)有关。而云霄与云气、气象有关,所以有雨字头(雨)。

(11)“风采”(彩)、神“采”(彩) “采”字除了有“采摘”的义项之处,还有一个义项:(古)指有彩色花纹的帛后引申为颜色彩色,(今)指神色、神态和表情。在表示这个义项时,虽然意同“彩”字,但仍然应写成“采”,这是古代汉语用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就像我们现在用的镜子,虽然已使用了玻璃制作,但仍用金字旁(钅)表示。

形旁分析法主要是抓住了字义和形旁的相应联系,分析形旁,解析字理,使学生理解为什么用这个形旁而不用那个形旁。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准确率就高。

(二)分析声旁法

“形旁能表义,声旁能表音。”由于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演变,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正在弱化,据专家统计,现代汉字的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为39%。但是,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还是有很大帮助。只要细心辩认,还是可以找到语音线索的。

(1)“悠” “悠”与“修”的韵母相同,所以“悠”的声旁应与“修”字一样,同是“攸”(yōu),中间不能漏一竖。

(2)“含琴—零岭” “含(hán)、琴(qín)是前鼻音, 所以用作声旁的自然也应是前鼻音“今”(jīn)字。而“零(líng)、岭(lǐng)”是后鼻音韵母,其声旁自然也应用后鼻音的“令”(lìng)字。南方方言区的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今(jīn)”与“令”(lìng)这两个生字时,一定要有超前性预测,准确把后鼻音韵母和前鼻音韵母区分出来,普通话要标准。可以这样识记:前鼻音“今”(jīn)字少了“g“,所以也就少一点(、);后鼻音“令”(lìng)字多了“g”,所以也就多一点(、)。或者识记为:声母有(le)多一点,声母无(le)少一点。反之,如果“今”“令”两字初学时前后鼻音念不准,多一点少一点不理解,就会为以后的正字正音带来被动和麻烦。

(3)“刊(刋)” “刊”(kān)字韵母是ān,自然应用“干”(gān)作声旁而不是(チ)。而“刂”则表示用刀刻好木模好排版印刷,是形旁。

(4)“冻” “冻”(dòng)字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应该用“东”(dōng)作声旁最谐调,而不用“拣”字的左边偏旁。“拣”字的左边偏旁是繁体字,“揀、練、煉 ”等字中“柬”字偏旁的简化,其代表的韵母是(-ian),与(-ong)无关。

(三)奇特联想法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有些汉字因时代演变或简化,现已很难析解字理,探求字源。这时,教师可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灵活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现举例如下:

(1)“溪” [想象]一条小溪流呀流,弯弯(ㄥ)曲曲(ㄥ)碰石头( 幺 )。把纹丝旁想象成弯弯曲曲的小溪,把旁边的一点(、)当成挡住小溪前进的一块石头。这样,一点就不会漏写了。

(2)“流” [想象]想象如上,然后编出歌诀:三点水(氵),点横头(亠 )。转了个弯碰石头( 厶 ),分成三条小溪流( 川)。

(3)“柳” [想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杨柳万千条。”师生一边读诗,一边把“柳”字的长撇(丿)想象成随风飘动的长长柳丝。

(4)“公园(圆)” [想象]“一元钱,买了票,进了公园看花园。”把花一元钱的“元”与公园、花园联系起来。目前,免费向游人开放的花园、公园毕竟还是少数。毕竟是市场经济嘛!没有一两元钱很难进公园看花园。

(5)“圆(园)形” [想象]熊猫眼睛“口”圆又圆,真是小朋友的好宝贝(贝)。把“口”想象成眼睛,与圆形联系起来记忆。

(6)“燕” [想象]一只小燕子,张嘴(凵)吃虫子(廿)。身子(口)往北(北)飞,长出四条尾(灬)。把“廿”想象成嘴里(凵)含着一条小虫子。也可把歌诀式改为谜语式:一只小小鸟,虫子掉进嘴(廿)。身子往北飞,长出四条尾。(打一鸟类)这样就把(廿)与(艹)区分了。

(7)“肺” [想象]“一”像人的宽宽的肩膀,“冂 ”像肩膀下的两叶肺,“丨”像一口气从上到下猛吸进来(巿)。这样“巿”与“市”就区分开了。

8、“方向(象)” [想象]有窗子的房子(冋 )向南开(丿),即“向”。

9、“衷(哀)心” [想象]“衷心”指发自内心,不是指口头说说而已。而内心包在衣服(衣)的中间,所以,衣字框里用“中”字而不用“口”字。

10、“包” [想象]用布把东西严严实实包起来,所以“勹”里应该是“巳”才包得严实。如果用“ ?”作偏旁,东西就会漏出来了。

奇特想象法,或想象成一幅画,或想象成一种景象,或想象成一个故事情节。经过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并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物象以增强记忆,然后通过暗示学习法加以巩固识字效果。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在运用奇特想象法的同时能结合“编歌诀法”,那么效果更佳。编歌诀时,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快乐。它生动活泼,琅琅上口,易唱易记,符合教育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四、夸张强调法

这种方法适于一些比较细微的易忽视的笔画。一般来说,小学生年龄小,感知力差,观察力弱。所以,教师用毛笔或彩色笔特地加粗后,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例如:

(1)“底下” 教师先发问:“哪里是‘底下’?”然后反复用手指着桌子底大声说:“哎呀,那里就是底下!”紧接着,快步走上讲台,用毛笔或彩笔在黑板上或生字卡上“氏”下重重的补上一笔(、),非常醒目,印象深刻难忘。

(2)“时候(侯)” “春天的时候,绵绵细雨不停的下(丨 )。”然后教师补画上粗粗的一竖,有点像雨滴,与“侯”字区分开。

(3)烧 “山上烧火要安全,火星(、)飞出要灭掉。”然后,教师一路碎步小跑,跑上讲台,把那一点火星(、)擦掉。最后,教师装作气喘吁吁地说:“幸亏---把火星---灭了,不燃--- 烧起来---就---麻烦了!”。

运用此法时,教师可结合体态语和有感情的叙述和抒情,以达到夸张强调的目的,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趣味笔顺法

“写字的基本要求是,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熟练。”“正确,指的是字形规范”,还必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见《现代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有不少学生,字形书写正确,然而笔顺却不准确,从动态角度看,严格来说也属于错别字范畴。

讲解笔顺时一定要注意几点:(1)静态观察指导。即让学生静心地观察课本上或黑板上所示范的分解笔顺。(2)动态观察指导。即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和优秀生的示范书写的动态过程,怎样起笔和落笔,怎样点画呼应,加深学生对书写规律的认识,动手又动脑。(3)趣味性。

举例说明如下:

(1)“山” 正确的笔顺是:先画中间一座高高的大山(丨 ),再画左边的矮山,要注意和山脚的土地一起画(└),最后,在大山的右边再画上一座矮山(丨),两边对称。

(2)“水、小” 正确的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然而一些学生却按照从左到右的笔顺写。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写,所以还是写错笔顺。这说明死记硬背笔顺的缺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先展示一下这两个字行书的笔顺写法( 水 )( 小 )(如果磁盘中或邮件中不能显示方正行楷字体,请另行选择其他行书字体或黄草字体)然后教师示范后让学生抬起手书空来模仿行书,那么学生就会自然感到汉字的点画是那么灵动、飘逸、流畅和呼应,让学生学会笔顺的同时领悟到汉字的美。

(3)“廷、这” 同样,教师可以先展示这两个字的行书写法(廷、这)(如果磁盘中或邮件中不能显示方正行楷字体,请另行选择其他行书字体或黄草字体),让学生模仿,再结合笔顺规则讲解“先内后外”,效果更佳。

(4)“女、为” 借鉴行书写法(め、ゐ)(如果磁盘中或邮件中不能显示方正行楷字体,请另行选择其他行书字体或黄草字体),教法同上。

以行(书)带楷(书),以行(书)悟楷(书),呆板枯燥的笔顺教学也就鲜活起来了。也许,这也属于创新教学的一种方法。当然,对中低年级学生教学时,必须强调作业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书写工整。如果在草稿纸上练练行书笔顺,那又另当别论了。

六、明确字体法

低年级小语课本主要用楷体印刷,高年级主要用宋体印刷。有些字的字体在印刷宋体和楷体(手写体)上不完全一致,存在着细微差别。有的教师在学生采用宋体还是楷体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对于字形有差异的字,教师应当按照印刷楷体(手写体)的字形来指导学生书写。现举例如下(前楷体后宋体):

(1) 雪—雪(点与横的差异)

(2) 这边—这边(走之底形状的差异,“横折折撇”与“横折撇”的差异)

(3) 日目自白—日目自白(内横右边相连与不相连的差异)

(4) 国团—国团(第二笔是“横折钩”和“横折”的差异)。

总之,笔者认为,纠正错别字应该注意以下几条原则(1)思想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多样性原则(4)适时性原则(5)鼓励性原则(6)趣味性原则(7)创新性原则(8)民主性原则。

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方法很多,如“猜谜语法”“图标法”“加换偏帝法”“词语竞赛法”等等。本文只是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中师《语基》课教学和带队实习当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简便、实用、快捷的方法,恳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和学生练习当中,把各年级的错别字分门别类地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整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最佳的纠错方法。那么,纠正错别字,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质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参考书目:

1.黄亢美主编:《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J],广西小教培训中心出版,1998年。

2.中学语文室编:《现代汉语知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徐永谦:《语文大世界》(《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期。

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出版。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出版。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1985年从广西师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1992年起任中文讲师,一直在教师进修学校任教至今。历任语文教研组长和师训处副主任,普通话水平省级测试员,长期担任《语基》、《文选》等语文科教学及兼任师范附中语文教学,并负责校本培训和全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语文科培训提高,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古典文学和现代文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记浦东二中心小学语文教改







二中心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科研兴校”的今天,为求得更广阔、更有创意的发展,确立了以“科研领先、科研促教,形成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目标,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然后辐射、延伸,提出了“学科社会化──构建语文教学立体化体系”的课题。就当前语文教学效益低下且严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弊端,大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精减现有课时,增设自选课程和系列活动课程,使语文教学活动由强调基础运用的平面逐次踏上情感体验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台阶。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对此,我校语文教改课题组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发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过多机械训练和过多分析,引起单位内容教学时数浪费;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褪去色彩的内容引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流于形式。此两种,尤以后者为根本原因。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

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就以“辩论赛”为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和期望的轨道,“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能有所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从辩论课中,我们则看到:无论是辩题的确定,论点的选定,还是正反双方人员组成,学生不必履行课堂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可根据辩题,自由选择观点,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组合。这些无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了使本方的观点获胜,在分头各自准备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交流;删选整理材料;设想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对策。这种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较难实现的“积极参与、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辩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学生也不必受选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起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战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

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捕捉力、应变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生,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想:这些综合能力培养不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在吗?

通过辩论课,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他们知道:学校、课堂、课程是吸取养分、学会学习的极好途径。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吸收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对本学科──语文的学习,学生们更是感到了重要性,因为每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听说能力也可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因而为了下次或以后能有机会展现自己,学生把认真上好语文课、学好语言,视为自觉行为。

系列活动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便学生重新确立了自我认识,树立起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自觉性。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在表达过程中碰撞,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此时,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至胜的法宝,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者往往成为众所注目的明星。在此,语文已成为超越工具学科意义之上的一门具有立体化能力发展倾向的综合性学科,语言文字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而是具有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生命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许昌市实验小学 张淑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总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上一堂多姿多彩、吸引学生的语文课



浩然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通过语文教学,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但是,要上出一堂能够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一节课的。因此,只有教学手段多样化,轻松丰富有趣的语文课才能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记得去年,本人非常有幸能够以这篇课文《听听读读──萤火虫找朋友》参加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并最终荣获一等奖。赛后静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要归功于这份教案的设计有其独特之处。

在引入课题时,我先运用了一个谜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好吗

生:好!

师:(出示课件:谜语)小姑娘,夜乘凉,带灯笼,闪闪亮。这是什么

生:萤火虫。

师:对了,你们真聪明!萤火虫喜欢在夏天的晚上,提着它那绿色的小灯笼,在草丛中飞来飞去,他在干什么呢他在找朋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叫《萤火虫找朋友》。(齐读课题)

然后,我并没有像一般的听听读读课那样,在引题后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

师: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萤火虫找谁做朋友

生2:萤火虫是怎样找朋友的

生3:萤火虫有没有找到朋友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着动画,听听课文录音,重点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出示:萤火虫先后找谁做朋友他找到朋友了吗)

生:(看课件,听录音。)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的方式引出要求他们听的主要内容,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又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听的效果,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乐意去了解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学生很容易地就听清了课文的内容,在接下去的反复朗读中也有滋有味,一些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还指出了别人朗读中的一些不足。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纺织娘说的第二句话比较长,谁来试一下

生1: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现在我要去找小弟弟。小弟弟真淘气,不知跳到哪里去了,天黑了还不回来。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师:谁来简单点评一下他的朗读

生2:我认为他第一、二句话读得比较好,把纺织娘愿意和着急的口气都读出来了。第三句读得还不够好。

师:那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你能来试试吗

生2: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师:你读得真不错,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2:应该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纺织娘看到萤火虫来了就好像看到了希望一样。

平时,我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尤其在朗读上,这样也能够促进他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学生学完萤火虫和纺织娘交朋友的情景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萤火虫飞走以后,纺织娘会怎么想呢

生1:纺织娘会想:你这萤火虫这么自私,我才不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生2:你这么自顾自,肯定找不到朋友的。

然后,我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和自己想到的表演出来,学生兴致都很浓,因为他们自己也参与了“编剧”呢。

这篇课文有个特点,就是接下去的萤火虫找小蚂蚁做朋友的那段和前面的萤火虫找纺织娘找朋友的那段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不过说的话不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散思维,我放弃了以往相同的方法──听、读,采用了一种大胆的方法:

师:你们演得棒极了!萤火虫提着灯笼飞走了,这一次他要找谁做朋友

生:小蚂蚁。

师:让我们根据萤火虫和纺织娘的对话,猜想一下萤火虫会对小蚂蚁说些什么呢宋老师准备请一些同学来给这幅动画配配音。

生:(同桌准备,然后给动画配音。)

这样,避免了繁琐的讲解,节约了时间给学生补充其他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想肯定比简单枯燥的听读的效果要好得多。看看学生自己创设的情景吧,我觉得并不亚于课本上的内容。

生1:小蚂蚁,小蚂蚁,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生2:我愿意。

生1:那你就跟我一起玩吧!

生2: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我现在必须把刚才找到的食物送回家,妈妈病了,正等着这些东西呢。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生1:我不能给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师:非常精彩的对白,我想肯定不亚于书上的对话。谁还愿意再来试试

生3:小蚂蚁,小蚂蚁,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生4:我愿意。

生3:那你就跟我一起玩吧!

生4:好的,我一会儿就跟你玩。不过,我得先把这袋米去还给村口的王大爷去。你来得正好,帮我照照路吧。

生3:我不能给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打开课本再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通过先前大量的操练,已经大致能够猜想到萤火虫和小蚂蚁的对话了,而且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扩散了思维,此时再让他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取得的效果就非常好了。

然后,学生很容易就引出全文的中心了,而且还能对萤火虫进行劝戒:

师:瞧,萤火虫又提着灯笼飞走了,那么萤火虫为什么和纺织娘、小蚂蚁都没有成为朋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配乐齐读全文后回答问题。)

生1:因为萤火虫只顾自己找朋友,不愿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所以他找不到朋友。

师:说得真好!(板书:不愿帮助别人,找不到朋友。)

师:小朋友,如果你遇到了萤火虫,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1:我会对萤火虫说:“萤火虫,你再这样下去,没人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生2:如果我遇到了这只萤火虫,我会对他说:“萤火虫,你只有改正了不肯帮助别人的缺点,才能找到好朋友。”

生3:我会对萤火虫说:“萤火虫,朋友之间是要相互帮助的。”

此时,按照通常惯例,我应该对学生说希望他们不要像这只萤火虫那样自私等等之类的话,然而我却打破常规,鼓励同学说,如果萤火虫改正了缺点,希望他们能够和萤火虫成为朋友,让学生学会去宽容。接着,我把前面节约下来的时间,让学生看了一篇课外读物──短文《萤火虫》,试图让学生认识到萤火虫的本来面目──一只燃烧自己,点燃周围世界的小生命。

师:萤火虫只要听了我们小朋友的话,愿意帮助别人,一定能找到好朋友的。我们小朋友愿意和萤火虫做朋友吗

生:愿意!

师:宋老师这里还有一篇关于《萤火虫》的短文。(师配乐范读)

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红灯,小心地照看着这个花草的世界。萤火虫,你不觉得自己的灯光太小了吗不觉得你是在燃烧你自己吗

萤火虫没有回答。它还是不停地飞来飞去,提着它那美丽的用生命燃起的红灯,飞舞在万花丛中……

师:让我们也来仔细读一下,体会一下短文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只怎样的萤火虫

读过短文后,再加上我对萤火虫怎么会发光的简单解释,学生对萤火虫的印象已经改变了,由厌到爱了,这时,再次鼓励他们去和萤火虫交朋友,得到的呼声就更大了。音乐声渐起,我轻轻唱起了那首赞美萤火虫的歌曲《萤火虫》。

燃烧小小的身影在夜晚,

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短暂的生命努力地发光,

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

……

在歌声中,一只“萤火虫”翩翩起舞,我再次鼓励学生们和这只改正了缺点的“萤火虫”交朋友,得到了热情的呼应。被“萤火虫”邀请到的朋友也跟着“萤火虫”高兴地飞舞着,“萤火虫”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朋友,我想我的教育目的也达到了,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通过这些形式,每个学生在潜意识里也知道了怎么样才能交到好朋友,同时也懂得了宽容是一种美德。

这堂课上运用了电脑多媒体,使学生更直观感性地学习,通过读读、听听、记记、说说、想想、演演、唱唱、跳跳等各种方法,调动了各种感官,培养了各种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而不再感觉到语文课的枯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顾晓梅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调动听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听说兴趣,就能使听说训练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而且有内容可说。低年级教师的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优美,具有艺术性,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想听,爱听,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入学习情境,思想上产生共鸣。

其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境氛围,使学生乐意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听说兴趣。如教学《聪明的公鸡》时,教师讲到公鸡发现自己身后有一只狐狸紧紧跟着准备扑上去要吃它时,有意停一停,让学生产生悬念:公鸡怎么跟狐狸斗的呢有没有被狐狸吃了呀以激起学生听的兴趣。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要求他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以激起学生说的兴趣。

二、讲究方法,注意听说的指导性

低年级学生使用的语言常常是不规范的。要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趋向规范化,单靠老师用规范化的语言做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摹仿是不够的。我认为还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听、熟记、学记,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语言。

(1)加强听话训练,听说结合。

低年级的听话训练,应从辨音、听记练起。辨音练习在平常的教学中运用得很广泛,比如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纠正字音,即辨音。而听记就不常用了。在听记训练中,应当循序渐进,可以先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最后到一个故事进行听说训练。在指导学生听话之前提出要求。比如听句子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听清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句子中各个词的先后次序;②听清楚几个主要词语之间用什么词连接起来;③如果这句话比较复杂,由几个小分句组成,那么还要听清这段话中各个句子的顺序。然后通过“说”的过程来检查学生听话的成绩。再如,在学生听故事前提出一些听的要求,或让其听后复述,或让其概括故事大意,或说明所含道理,或续编故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记能力,又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

(2)加强听说训练,听写结合。

低年级的同学,在说过一个词语或一句正确的、通顺的话以后,时间长了就会忘掉。因此,在训练听话、说话以后,可以适当地布置听写作业。听说后再写下来,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先听说写词或简单的句子,以后逐步提高要求,听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听说写句子,按听、记、说、写的顺序进行,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根据句子的语气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如:学生听到“可爱”一词后,又听到用“可爱”一词说的一句例活,学生听记完毕,照例说后,可趁热打铁,要求它们记在书上或专门的本子上。听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时,可以让学生认真听,抓住重点词,记住句子结构,然后根据重点词语把原句一字不漏地写下来。听说写一个小故事时,则要求学生首先听懂故事情节,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写下来,但不改变原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开展活动,培养听说的创造性

教师作为主导者还可以结合教学在课外适当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布置学生观看电视少儿节目,把最精彩的故事或内容讲给班上的同学听;听一段录音然后举行复述故事比赛;即席抽题目开展说话比赛;给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编故事,要求编得具体,说得生动形象,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现自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入学儿童并非“白纸”



福建长泰县岩溪学区 林立端



在经验交流会上,有位领导在发言中说到:“刚入学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纸上将留下什么,对孩子的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

每一个来上学的孩子都来自一个家庭,有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自孩子的祖辈、父辈等长辈及亲戚朋友构成一个人际交际的体系,孩子在这一个人际交际网中耳濡目染生活了六、七年,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了自己的愿望,你能视而不见说是“一张白纸”吗?来上学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已受到三年幼儿教育(有的甚至四、五年),会背儿歌,会讲故事,会唱会跳,还会交际,有自己的伙伴群,你能删除孩子这些拥有的东西,而后再说是“一张白纸”吗?显然不能。

把刚入学的孩子当作“一张白纸”,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个性。是把各式各样的不同孩子看做是同一个孩子,有着一样的性格和爱好,一样的思想和情感;看作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有着相同的阅历,相同的智力和相同的非智力因素;看作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着同一目标和同一速度在作匀速奔跑的人。这样的学生观,势必造成“一刀切”的教学,势必用同一模式去打造所有的学生,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和逃学。

学生是千差万别,早在古代社会,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孔子指出他学生的选择性: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孔子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

笔者以为:面对着刚入学的孩子,不要急着在头脑中树立“白纸”的形象,或者急着把孩子当成一个空空的容器,急着在“白纸”上构图沫色,急着在容器里添塞。教师需要在施教之前,了解一下,每一个孩子来自一个怎样的家庭?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他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善如何?他们是否已准备好适应学校的生活?正所谓“教育孩子从了解孩子开始”。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特点、性向、兴趣爱好、需要、天赋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教育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如鱼得水般的欢快。

把学生当作一颗颗不同的种子吧,它要发芽,它需要细心呵斥,要有适宜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如果它是一棵花,那么就为它遮风挡雨,让它在开花的季节开出娇美的花;如果它是一颗草,那么就给它立足之地,让它用一身绿去装扮大地;如果它是一棵树,它要长成参天大树,就给它舒展的空间,给它困难历练的机会。这才是教育智慧最灿烂的闪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深入理解领悟方法



烟台市芝罘实验学校 孔繁红



一些文章,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很难知道作者创作的经过,但通过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仍然能够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从而让学生掌握语文创新所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例如在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可先介绍文章写作的背景: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沙皇的残酷统治,官吏的剥削压迫,使得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宾的这幅油画正是十月革命前,俄国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呼声,历来就是现实主义画家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众多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为什么列宾的这幅油画能闻名世界,且历百年而魅力不衰呢?介绍完背景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①为什么画家画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而不是叶尼塞河、鄂毕河或顿河上的纤夫?②为什么是纤夫,而不是工人、农民、士兵或乞丐?③为什么既有老年人、中年人、小伙子和少年,又有身体强壮的和虚弱的,也有失业的工人、农民和退伍士兵?观察油画、学习课文、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因为伏尔加河如同黄河之于中华民族一样是俄罗斯民族的母亲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受的苦难代表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苦难。在所有的劳动人民中,纤夫是最辛苦、最贫穷,而且生活最没有保障的人,描写他们的生活,对于揭露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比描写其他人群具有更大的深刻性,也对观众具有更强的震撼力。而各种各类人物的同时出现,不仅使作品描绘的俄罗斯人民所受的苦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也揭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各行各业失业率大增这一社会问题。正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等特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一油画才成为震撼人心一百多年的世界名画。从而了解我们作文也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立意的深刻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和创新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1: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