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公开课教案全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 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齐对(天涯若比邻)
  (2)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假如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 齐读
   (2) 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
   (3) 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 还是后半句呢?
   (4) 指导朗读,一组同学读前半句,齐读后半句。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作业:
   1、誊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送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假如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只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4、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5、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和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时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板书:
    “大网”         包住地球
          通过飞速流动
    “线”   跨越万水千山 缩小地球
    国际互联网 传到各地电脑 近在咫尺
          内容无所不在
          息息相关
          可以 还可以 甚至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 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了吗?
  2、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齐读
  4、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
  5、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
  (1)生字卡片正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誊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3、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送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假如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只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4、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和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时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
 
  板书:
           纵横交错  巨大无比
     奇妙的   构造神奇  传输迅速
     国际互联网 信息快捷  生活方便
           极大方便  巨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和跟人们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资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校网络,来了解奇妙地国际互联网,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其奇妙。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假如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
   1、齐读
   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假如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全班齐读。
   5、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自学解疑。
   1、那你最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2、样子、工作、作用。(学生交流)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其实这篇课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介绍的。谁来读。
   3、电脑出示:
   4、这些知识是听老师讲呢,还是自身去学习、去探究呢?
   5、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看探究导航:
    电脑出示:
    读:读读课文,找出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语段。
    悟:读读这些语段,体会体会,自身读懂了什么。
    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6、明确了吗?那我们就先自身探究吧。
   7、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语段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示。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吧。)
  四、交流共享。
  (一)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效果与大家分享吗?
   1、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电脑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指名读文中的那段话。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要点:国际互联网真大。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到它的大?相机点击。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到它的大呢?
   3、国际互联网那么大。你能通过自身的朗读把它表示出来吗?(朗读指导)
   4、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这张巨大而神奇的网。
   5、(电脑出示:蜘蛛网的形象)同学们,这是一张蜘蛛网。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蜘蛛网。这张网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团团包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
   1、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屏幕:国际互联网是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来传送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同学们,你们学得真棒。能用学到的知识协助他人解决问题吗?好,请看。
   5、电脑出示:小明想与一位美国朋友联系,请你协助他想出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拍电报、寄信,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网上发电子邮件、网上通电话、发送传真)你会建议小明采用哪种联系方式呢?为什么?(板书:快捷方便)
   6、正因为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所以课文中说(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三)交流作用。
   1、国际互联网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读。
   3、电脑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
    (1)一起来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用很多。内容丰富(板书)它和我们息息相关。
    (4)这么多的作用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
    (5)这五个方面在朗读的时候语气一样吗?语气加重。(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读)
    (6)齐读。
    (7)难道国际互联网就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吗?那作者不就写了这五个方面吗?(省略号)
       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网络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时的学习、研究、开发、创新,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比尔盖茨。
    (8)引导学生质疑。
  五、网上漫游:逛“网上商场”,学校网站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六、谈收获。
    我们研究了国际互联网,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啊。
    总结: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网络的潜能是无尽的,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将来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课后实践。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你把你的作业发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老师将在网上批改你的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9: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