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掌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绚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局部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一起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协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示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丰衣足食,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身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身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时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忧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羞耻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示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肯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局部,第一段为第一局部,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局部(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局部(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志向,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安排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你认为它永葆青春的奥妙何在呢?
    学生考虑、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自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逾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依样画葫芦,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难过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身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假如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微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高尚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逾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弥补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志向的表示。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异常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低,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廓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身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身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别具一格。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身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只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澎湃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只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身选例揣测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广博的胸怀,高尚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偏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示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惊涛骇浪,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澎湃、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烘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身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假如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他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身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安排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生长的足迹》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推测语气的陈说句)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的过程中,充沛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只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议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对文章表示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师: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我带你们去看一下岳阳楼。(播放影视资料网址是:http://www.yueyanglou.com/)
二、作者简介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知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知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绩。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协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考虑: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高尚的信念。《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实际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名篇,看一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表达了怎样自身的志向的。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三、掌握读音
 谪守 zhé  属予作文 zhǔ  
 淫雨霏霏 yín fēi
 日星隐曜 yào
 噫 yī
 薄暮冥冥 míng
 岸芷汀兰 zhǐ tīng
 宠辱偕忘 chǒng xié
 嗟 jiē
  樯倾楫摧 qiáng jí
浩浩汤汤 shāng
四、朗读、感受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朗读,体味。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五、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考虑:
   ⑴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⑵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⑶ 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六、课外作业
  1、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一课安排的考虑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1、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⑵ 考虑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括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哀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身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2、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发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⑵ 考虑与讨论:
    ①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只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澎湃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② 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衔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3、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⑴ 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发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哀的心情了。”“……就会发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溢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局部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⑵ 考虑与讨论:
    ①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妙”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局部,说说作者为表示“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原本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身分析、体会。)
    ② 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假如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烘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假如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安排作业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考虑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协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和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⑶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⑷ 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⑸ 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示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志向。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标明自身原本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括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
  1、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和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局部(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局部(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志向。这是全文的核心。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四、小结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问: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指名同学回答,教师依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和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和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示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局部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烘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名之,本文气势澎湃,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志向,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时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发生审美的感受。
五、比较分析
登岳阳楼
唐五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
〖简析〗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天,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非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身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示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六、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  )暮冥冥
    浩浩汤汤(  )  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  )  宠辱偕(  )忘
    嗟夫(  )    属(  )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肯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六、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8: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