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五首》优秀教案(推荐)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1:00 | 只看该作者

《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诗歌中的名句。
  2、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对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语言华美、比喻繁复、夸张大胆的特点的了解和体会。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实际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他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沛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具有很强的任侠风范: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绩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采神容,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
二、朗读诗歌,注意字词
    金樽  珍羞  投箸  歧路
三、背景介绍
    李白遭受奸臣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示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反复诵读,赏析品味
  1、诗歌前四句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禀性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联系背景,说明原因)从而表示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行路难”具体表示在什么方面呢?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之后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反而受到排挤,被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但是诗人并不是那种性格软弱的人,你们觉得他会这样消沉下去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对,从“拔剑四顾”开始,诗人就表示了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的思想。实际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接下来诗人又用了“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表达自身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所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当诗人的思绪再次回到实际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表示了诗人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心理。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志向?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身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披荆斩棘,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此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我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身有宏大的志向和实现理想的坚定的信念。
五、小结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典故
  2、采用夸张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
六、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朗读并背诵诗歌
七、作业
  查找李白的《将进酒》,与本诗进行比较,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和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绩,从中我们不只可以看到杜甫作为实际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广博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沛领会诗歌的内涵和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和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广博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身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叙事    抒情
               秋风破屋    急
               推已和人
               顽童抱茅    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心忧天下
       (诗圣杜甫)  屋破难眠    忧
               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    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2、难点:
    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诵读讨论,师生互动,一起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闲适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身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身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和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倒霉遭遇和繁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倒霉──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假如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7、而诗人的表示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身的倒霉、发泄自身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和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身,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广博的襟怀,何等高尚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身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倒霉来反映时代的倒霉。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和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保守。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保守,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可选环节: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
  (演示文稿:杜甫诗意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链接瞿弦和朗诵录音)
五、作业
  课下背诵这首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⑵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无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考虑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
  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
  在掌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
  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
  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⑴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⑵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⑶ 依次与学生研讨各局部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示“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局部)
     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时(依恋)L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示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默写诗歌。
  2、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掌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示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优秀教案,该设计就把几首诗歌很好地进行了比读。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  散  裘  衾  角  着  羌  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__”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方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洁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
  3、想像诗句所出现的画面,自身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示“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和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测: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干再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难过一直延伸到长安。
  6、学生练习读。
  7、全班扮演读:全班读前四句,女生齐读后四句。
四、对比阅读,迁移养成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经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身积累的送别诗。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作为比较阅读的资料。
  1、同学们选取自身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比较角度提示:
    送他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渭》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渭》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悲喜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憧憬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示,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扮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竞读。
五、结语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这个优秀教案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又在教师和优秀同学的朗读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互动的课堂充溢了吸引力。而比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于课堂容量而言,比读是一种扩张;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发明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8: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