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顷”二句不只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标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粗犷有力,壮阔深达。
4、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事世情怀。
5、各抒己见。
四、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段,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军入幕,为国效力,在体验到边塞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之时,他们以笔著录了自身的军旅生涯和感慨。岑参就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解题
三、朗读
1、听录音朗读,区分节奏。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1、“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只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发生的无限难过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资料平台】
李白的志向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与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迸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志向;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格调高亢。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澎湃、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局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高昂:气势流畅,富有高尚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