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优秀教案(第一中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 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⑶ 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⑷ 掌握新闻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⑵ 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和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掌握战争的主题。
  2、掌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局部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掌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局部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和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掌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示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澎湃,是新闻作品中车载斗量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教师板书文题。
二、背景资料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需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身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局部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发明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中央电视台新闻30′”中的一则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身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3、掌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
   ⑴ 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和词义。
     多媒体显示:
 1、读音:
   负隅(yú)顽抗撰(zhuàn)写区域(yù)
    
 芜(wú)湖歼(jiān)灭要塞(sài)
    
 溃(kuì)退荻(dí)港 
  2、释义:
    负隅顽抗(角落)
    悍然拒绝(蛮横的样子)
    锐不可当(抵挡)
    业已(已经)
⑵ 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掌握新闻的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9:00 | 只看该作者

     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和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掌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要内容:
   ⑴ 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古宛县(wǎn)星宿(xiù)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阌(wén)乡潢(huáng)川
   
鄂豫(è yù)濂(lián)聿(yù)
 ⑵ 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掌握新闻的内容:
     选两位同学交流。
     明确: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损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四、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掌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学生考虑,交流。
  明确: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五、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掌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内容如下:
  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50幅作品,大局部是他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朴拙,用笔沉郁厚重,其中的两幅巨制──《战争》与《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学生听读,然后交流。
  明确:人物:陈一峰
     时间: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
     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
     事件发生的原因: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身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的陈一峰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陈一峰画展如期展出,这些作品造型朴实、用笔厚重,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画面宏大,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六、安排作业
  1、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2、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问题:
    见“背景资料简介”1、2(此则资料已作为背景简介分发):
   ⑴ 为这篇新闻拟一个主标题:_____(请模仿课文第一则新闻标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⑵ 结合第一则新闻,可以知道这篇新闻报道的是_____路军渡江的情况。
   ⑶ 解释词语:
    ① 午夜
    ② 摧枯拉朽
   ⑷ 这则新闻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提示: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另一篇报道。可拟一个标题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的是中路军渡江的情况。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
    词语解释:午夜(夜晚);摧枯拉朽(比喻敌人或事物很容易摧毁)
  3、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大型侦察机侵犯我南海领空,并撞毁了我国执行任务的“歼八”飞机一架,飞行员王伟下落不明。就上述事件,写一则消息,100字以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9:0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二
〖创意说明〗
  文章的时代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假如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序曲: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依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身小组的任务。
  1、地图绘制组:
    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 flash 制作。
  2、场景设置组:
    假如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3、镜头剪辑组:
    假如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假如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重点指导:
   ⑴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⑵ “突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⑶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假如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假如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⑴ 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⑵ 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⑶ 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⑷ 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⑸ 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假如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新闻两则》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异。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掌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2、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3、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4、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1、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地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3、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溃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和蒋介石的昏暗前途。
  4、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5、语言风格有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澎湃,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只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身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9:0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假如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达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和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达;和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掌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沛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突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1、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和时性、简明性。
  2、新闻的要素:
    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结构:
   ⑴ 标题:
     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⑵ 导语: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领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⑶ 主体:
     是主要局部,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⑷ 电头:
     括号内的局部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标明资料真实,报道和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和新闻的要素:
   ⑴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⑵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⑶ 主体:
     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
    假如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2、当当军事家:
    假如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3、当当主持人:
    假如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⑴ 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标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防止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⑵ 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示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⑶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和“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标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⑷ “突破”准确表示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示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示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⑸ 用词准确还表示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示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身,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示(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⑴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溢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9:00 | 只看该作者

   ⑵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突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高昂。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只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8: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