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58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优秀教案(骨干教师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迟疑”等词语。
   ⑵ 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 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测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和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⑵ 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家长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掌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性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测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家长心”,是无私深沉的家长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生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示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家长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随同着我们的生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家长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小朋友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由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由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分别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三、诵读感知,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
    
 簌簌(sù)蹒跚(pán shān)迟疑(chóu chú)
    
 迂腐(yū)拭(shì)颓唐(tuí)
    
 举箸(zhù)琐屑(suǒ 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昏暗,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富、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迟疑:犹豫。
    颓唐:衰颓没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没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2、学生放声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身的地方,并作简明点评。
    考虑、讨论:
   ⑴ 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示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⑵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示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⑶ 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的语句,体会眼泪与父亲背影的联系。
   ⑷ 本文是通过“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示父亲爱子之情的,文章的2、3语段与此有什么关系呢?
   ⑸ 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⑴ “这一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作者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正因为作品写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字里行间有淡淡的哀愁,显得更加真挚动人。
   ⑵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开篇点题,不只是采用破题法,而且是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厚的真挚的爱。一个副词“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极。
    ②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表示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③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离开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身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示出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难过,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迭印在结尾的大特写,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篇。“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刘勰语)
     表示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切的思念。
⑶ 第一次是到徐州见着交卸了差使的父亲,满院狼藉,去世的祖母,“眼泪”发明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看见父亲费劲地翻过铁栏,买橘子时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顿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眼泪”是对父亲深深的理解。
     第三次看见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泪”是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依恋。
     第四次读信时的“眼泪”是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哀叹,更是深切回忆。
     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示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⑷ 课文第2、3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
   ⑸ 课文4、5两段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
    ① 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
    ② 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
    ③ 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④ 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⑤ 又嘱咐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祥之心感人肺腑。
     教师板书:事情经过 引出──背影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四、揣测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参与全班交流。
  1、说说下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 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
     明确:祸不单行,表示倒霉的事接连发生。文中指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哀加上生存危机,陷入了不堪接受的困境。
   ⑵ 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明确:这是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离开徐州,另谋生路。
   ⑶ “惨淡”一词,除了表示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接受着哪些痛苦?
    明确:失去亲人的悲哀,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昏暗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宽慰儿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背影》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 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 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⑵ 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所表示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倒霉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
  “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车站送别局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优秀教案思路】
  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和里、由浅入深以和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和时总结。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协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迸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与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导入课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逾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迟疑(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多媒体显示2:
  第一局部(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局部(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示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1层(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3层(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示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局部(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考虑
  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考虑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衣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需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干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干深刻地细腻地表示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只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发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3、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示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身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安排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考虑下面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本文是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特别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示父亲保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家中光景惨淡、父子一起到南京等情况,特意在文中布置进第二、三、四节呢?
  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分析总结:
  第二、三、四节交代父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提供能够动人心弦的规定情境,为描写“背影”作好铺垫,显现父子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哀愁氛围,从而更具体地反映出旧社会贫寒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当时社会世态的阴冷、灰暗,了解文章的基调之所以比较低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二、让学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时说的几句话,联系上下文,讨论话的深层含义
  找出原话并讨论问题。
  分析总结:
  1、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身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他人替代又不放心,迟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2、第二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身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做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慈父的心。
  3、第三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在即,嘱咐儿子写信,父亲的挂念之心在分别之前就悬了起来了。
  4、第四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送别,则终有一别,这句既是对儿子说的又像是劝自身,惜别之情尽在言外。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沛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三、朗读全文,认真体会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朗读均可。
四、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示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难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和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作者在一九四七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逾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获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示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自东西,为生活去奔走,此时此刻的心情是繁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沛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五、拓展迁移
  家长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家长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不计其数。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家长平时对自身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身原本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羞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家长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家长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六、安排作业
  1、让学生识记下列词语:“狼藉”,“惨淡”,“勾留”,“祸不单行”,“蹒跚”,“颓唐”,“晶莹”,“东奔西走”(下节课听写)。
  2、要求学生用其中“狼藉”、“颓唐”、“晶莹”“祸不单行”、“蹒跚”分别造句(课后作业)。
  3、仿写:以本课为范例,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等等)为题目和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3: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使学生深深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浓浓的父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品味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示力的语言,感受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文学常识导入;
  2、指名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文中几次出现背影;(4次)
    第一次⑴点题;第二次第三次(2~6)画背影,忘背影;第四次⑺忆背影;
  2、这是一片歌颂什么的文章?父爱
三、重点突破
  1、阅读文章第二局部,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
  2、全班讨论;
   ⑴ 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父亲的动作描写,买橘的艰难;
   ⑵ 父亲的5次语言描写──含蓄;
   ⑶ 家中现状:丧母之痛,差事交卸;父亲所受压力之大,所肩责任之大,但仍然抚慰儿子,坚持送儿子上火车;对比。
   ⑷ 父亲自身的衣着(布衣)与为儿子定制(紫毛大衣)的对比;
  3、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复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甘委孺子牛。不善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四、深入感受
  1、“我”对父亲的爱最初是不理解的,但最后又深受感动,泪水止不住的流,有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全班自由讨论发言。
五、师小结,安排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8: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