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加减之中显实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5: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面对数学教材提供的素材时,我们常常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开发教材,让教学更加富有实效?结合自己的实践,我想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做加法和减法,从而在加和减之中凸显教学的实效。
一、学会做“加法”
教材提供的数学学习素材,需要教师给予解读与审视,多加一个追问,学生也许就会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感悟。以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中的一道习题(如下图)处理为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学生通过看图,得出:第一组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等;第二组图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在此基础上,我提出第一个追问:“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会有什么关系?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呢?你能用两句话概括吗?(学生提出: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二个追问:“那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周长相等的两个(
)
,面积一定会相等。”具体教学过程是:

(1)
猜一猜:有没有?哪个图形最有可能?

(2)
自己研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完成。

(3)
交流:正方形



与按教材要求进行的点到为止式的处理相比,两个追问,实现了教学功效的最大化。第一个追问让学生学会了将零散的知识加以提炼,两个富有哲理的问题感染了学生,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理性的,是富有哲理的,是辩证的。相对前个追问,第二个追问显然更加聚焦了教学目标、关注了数学本质,其促成了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方法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从猜一猜,到实际研究,从盲目思考,到有序排除,学生经历了问题解决的过程,真正感受了数学研究的魅力。
二、学会做“减法”
教学需要留给学生思考、发挥的空间,而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有时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因而,恰到好处地隐去某些信息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百分数的认识练习”。
1.教材再现:这是电脑下载一份文件过程中的示意图:


2
.我的处理:

面对这样一道书上的习题,我将65%去除,具体的实践如下:
师:这是老师用电脑下载一份文件过程中的示意图。

出示:估一估,选一选,这份文件已完成了多少?
40

65
90

学生用手势表决选择②65%。

师:那能不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选择65?

生:因为从图上看,已完成的超过了一大半,所以40%先排除掉,如果是90%,那就快要完成好了。(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上演示)
师:一起来看一看,真的是65%。同学们眼力不错,还学会了用一种方法——排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估测、比较、排除,不得不说,这些都是由减去了“65%”所带来的。学会做减法也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思维和意识,因为适时而恰当地做好减法,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大一些,收获就会多一些。
“加”和“减”,我们数学教师需要用智慧去做好这两种“数学运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21: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