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人的价值=尊严+爱

——读《简·爱》有感

龙泉二中   叶暑英



念书时我读过《简·爱》,现在重新走进它的内心世界,使我感到别有一番风味。
    《  简·爱 》是一部很有魅力的小说。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女子作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故事做主题的旧格式,而是写出了一个出生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简·爱的反抗压迫、争取平等、自由、幸福为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女同胞、为千千万万受到欺压的下层普通民众喊出了心声。!由此,也让我想到了“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  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读了这本书,简爱的经历,简爱的坚强,使我震撼,使我思索,使我扪心自问。命运待我真是不薄,我有一份崇高的、人人尊重的职业,拥有幸福的家庭,过着平安温馨的生活。我应该感谢上天赋予我的一切, 我应该抓住生活,因为生活是奇妙的,到处都盛满了美好的事物。而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在回顾过去,突然意识到它再也不会出现时,我们才认识到这一真理。我们常常毫不珍惜这样美好的一天,而是太注重琐事了,有时拘泥于小节,以至于对美好生活没有反应。我们应该虔诚地对待即将到来的每一天,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珍贵的每一分钟。

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信  念

兰巨中学    吴海燕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习惯。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最近读了林清玄的作品《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感慨颇深,浅显的故事,平淡的语言,却因为哲理的存在而含蓄隽永。“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如果你是花,就用花的开放来证明吧!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却成为人生箴言。

一株在偏僻遥远的山谷中生长的百合,因为守望而成为美丽迷人的“百合谷”。守望,是信念,是坚守,是期盼。有些东西是需要用一辈的时光去守望的。比如爱情、友情、亲情等等。

也许不是每条江流都能汇入大海,不是每一个守望都能等到花开。但是,有了守望,生活就会变得深刻,心灵就会变得充实。

在守望中,我们拒绝诱惑;在守望中,我们追求卓越;在守望中,我们的生命将变得成熟稳健,光彩照人。

还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身患重病已奄奄一息的小女孩,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外面窗台上的夹缝中生长着一株豌豆,于是她每天挣扎着爬起来去看那豌豆,她执着地认为:这株豌豆一定会开花。就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她满怀希望地过着每一天,等到这株豌豆开花的时候,她竟奇迹般地康复了。

是啊,只要心怀希望,才能在阴霾的天空中看到曙光,才能在逆境中,产生拼搏的力量。

有了信念,一切都会变得十分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品三国 谈感受

龙泉四中  吴海花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眼,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高万祥)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时为自己充电。最近,读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重新让自己走进三国,找回几乎遗忘干净的三国故事的记忆。与其中人物作又一次的近距离接触。对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这在课堂教学上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教学有关三国史事的《孙权劝学》,我就能轻松自信地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内容。如刘备手下的得力将领,刘备与吕蒙,吕蒙与鲁肃之间的具体关系,吕蒙与鲁肃会谈的前后情景等等。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此外文中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复杂个性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了非常细致的解说。如“官渡焚书”,曹操表现出来的宽宏让很多人对曹操敬佩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这在我们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是不是有所启示?还有易中天教授讲解的语言幽默风趣,引用晦涩难懂的文言,但却并不枯燥乏味,结果是让许多人都迷上品三国。这一点在文言文的教学技巧上是不是也有借鉴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靠自己去成功

龙泉二中   徐雪婷



《靠自己去成功》是刘墉专门写给女儿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和女儿真是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鲜活的语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

这本书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很懂得“避而后谈”。 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还懂得“换位思考”。 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 ……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师长的艺术。《靠自己去成功》闪耀着爱与智慧的光辉,是一本能给予我们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读后感

民族中学  翁建兰



张爱玲曾说: “人生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可是人生又岂止这三大恨事啊。可是这三大恨事却包括了人生所有的遗憾 ——题记

我不喜欢张爱玲.不喜欢她的长像,不喜欢她的文笔,更不喜欢她的人生。但是她的那份情思却让人牵挂。

张长得不漂亮,也不美。 甚至还带着几分刻薄像。我一像认为人如其文,才女必定要是美女,不然可惜了那份才华,可是她真的不美,我每次见到她那苦像,我都感失望。有时也要抱怨上帝,为什么要公平,为什么给了一个女人才华却不给美貌。
      至于她的文笔,我更是不喜。好好一个女子文笔却如些的尖酸刻薄。把人性的丑态,人生的丑恶,社会的丑陋都揭露的淋漓尽致,让人觉得无处可躲,无处可避。只好掩面低头。为自已感到可耻。可人生感到可悲,为社会感到可憎。这样的文笔,它不会留一点余地给人性,把人性最黑暗面完完全全暴露出来,这又何必啊。

张最让人斤斤乐道的是她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了。一个带有李鸿章张之洞两人高贵血统的女人,一出生可能就注定了她的不平凡。年幼时期遭受父母离异,看着母亲抛夫弃子,远走他国,这份伤害估计是影响终生的。童年时期,看着父亲换小老婆,出入烟花之地,除了增加她阴暗心里外,或许也给了她不少的人生体会。少年时期家境败落,和父亲后母关系决裂。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投奔母亲。可是母亲是新式女子,不可能照顾她的所有事务。张小小年纪就得自己独立生活。到了一定年纪甚至要负担一部分家用。这些都让人觉得新奇。
    最富色彩的莫过于她跟胡兰成的那段婚恋。或许一切是都天注定的,一切都是缘份,张爱玲如此心高气傲的一个女子竟然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一个大汉奸,不计名份,不计名声。在他落迫逃难时,一个电话便使张卖掉自己所有财产千里迢迢送于他。可是胡又如何呢,在张给他送钱财时,他早已和另一女子相好。张来到广州时见到此女子,问起,胡还有脸说是自己表妹。好一对奸夫淫妇。可耻,可恶。张爱玲怎么可用一个“傻”字形容啊,人间“痴”女子啊!张爱玲对于胡兰成只不过是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欣赏完后也就忘记了。忘记了那份情,那份爱,那份缘。甚至后来胡兰成还四处讲诉着他与张的故事,炫耀张对他的种种痴情。而胡兰成对于张爱玲说那是一场永远醒不了的恶梦。她的一生因此而改便,一个才女因为胡的汉奸名声从此再也没人愿意读她的书。最终是远走他国,远离那个伤心之地。我在她的作品中没有见过对于胡兰成的描述。无论好坏都没。能抢得走的爱人不是爱人,能说得出的委屈不是委屈。张爱玲的那份委屈真得无法说出。或许她把她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才华,人生的总总不幸都融入她作品中,所以她的作品才会显得如此的阴暗,如此的心酸。 这样一个女子,这样的传奇人生,这样的一份情思。怎能不让人牵挂,惦念。

后记:前几天再次读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文中那个可怜而又变态的女人,让人可恨到心酸。我一向不喜欢张爱玲,却极喜欢读她的文章。也为她的情,为她的人生而到心痛

推荐书目:《刘心武揭密红楼梦》  

推荐理由: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红楼梦的原形本质,给红楼梦一个全新的理解角度.

  推荐书目:《张爱玲典藏全集》

  推荐理由:收藏了张爱玲大量的经典作品,体现了一代才女的幽怨冷对,在品味中静听海声潮起潮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读于丹讲《论语》心得的体会

龙泉二中   王辉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大家都听说过,大学者章太炎也曾经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读其中一本——《论语》。)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几个方面,将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与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提供给我们一份温馨的劝导,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我认为阅读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能帮助青年教师重新找到了个人坐标,帮助中老年教师调整了心态、改善了工作生活面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整体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一、读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句话是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他在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刘海粟老人豁达开朗的活到九十九岁,安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处世的原则发人深醒:气量大,与人为善;搞学术,不搞权术;搞学派,不搞宗派;多创作心情愉快。老人家是个君子,处世的原则就是“周”。“周”的好处可想而知——长寿。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曲学多辩,教师成了小气鬼的代名词,老师们应该在此思考思考。

二、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就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知者”,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职业幸福感就在教学中产生。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孔老夫子告诫世人赡养老人要注重精神赡养,在此用孔老夫子的句式说上一句::“今之教者,是谓能教。至于犬马,皆能有教;不敬,何以别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千万不要象训练犬马一样去教学生。你说是不是呢?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在此我为子游这一句的后面缀上:学生数,斯气矣。对学生太烦琐了,教师就会自寻烦恼,因此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婆婆妈妈的。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教室的玻璃碎了,班主任一进教室应该先问什么?是谁打碎了玻璃?学一学孔子吧!你应问:玻璃碎了,把谁碰伤了吗?而后你再问玻璃碎的原因,这样问话的效果,哪一个更好就不言而喻了。但千万不要把这理解成仅仅是育人技巧的问题,这是师德、是仁爱的体现,一定要体会出孔老夫子大爱无痕的风范。

教师的课堂提问,甚至是充满爱意的眼神,千万不要集中在几个学生的身上,否则将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孔夫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孔子的学说,对如何做人,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沿用两千多年,可谓经典实用.我们应当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苦旅》读后感

         养真中学 郑有隆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4: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