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0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跪着教书 做一个站着的人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安仁中学  叶旭红


在床头,我习惯放着几本书。其实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时间看,有时纯粹是为了心安,有时是等闲暇时间拿起来翻翻,让自己有所收获。其中吴非老师的随笔录——《不跪着教书》,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买此书,那还是去年夏天在杭城逛书店时不经意间觅得的,《不跪着教书》,一个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动地捧起来翻阅,“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我立刻喜欢上了这本书。简单地浏览之后,交款,携书回来,细细品味。
    轻轻打开书的扉页,一看作者的简介才了解到,原来“吴非”是王栋生老先生的笔名,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于南京师大附中。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这次,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这本《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不跪着教书"。还有从吴非老师用心书写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为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气而深深敬佩,对他充满思辩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绝!这股力量让我们思想徘徊者顿时猛醒,让那些不思进取者努力奋进!
    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吴非老师曾写下这么一段让人振聋发聩的文字:“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段文字可谓一针见血,切中了当今教育的要害。一个人,假如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一个活在别人影子里的人;一位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只能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劳动,其工作完全没有创造性可言,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压缩饼干,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没有个人的立场观点,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实的思想侏儒。

吴非老师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秉持这样的观点:“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这句话,真可谓是实话实说,我们教师要坚持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得到学生的敬重,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语文课的源头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细流,照搬几本教辅用书,而要有广泛的来源。“征服”学生的不是强权和暴力,而是知识的光彩炫目。我们不能只是求别人,布置学生的阅读任务,自己先要去完成,还有不盲目地排斥时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学生对话的权利和主动。平时多与经典为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导学生的阅读。“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是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此言非虚!面对思想贫乏的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喜欢他的语文学科,喜欢他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强人所难;要求他引领学生迈进瑰丽多姿的文学圣殿,走进浪漫自由的语文王国,也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想想吧,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本身是“缺钙”的人,要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患“软骨病”,除非学生自个儿偷偷吃了“高钙奶粉”,不然,要想学生强身壮骨便是痴人说梦!

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教师的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更有价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义了。吴非老师在《只要肯读书》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他是期望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可是,在现实中,对于读书,我们许许多多的教师没有过高地要求自己,磨练自己。教师是离真理最近的人,按理说,我们教师应该是积极的读书,然而现在,读书有时也成了当下教师的“奢侈”。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教师应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师更应奉它为至宝。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平时不读书,也不看报,课堂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学生听之定然是索然无味。长此以往,语文便成了最难学的学科,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最不欢迎的课堂了!用吴非老师的话说:“他们能把语文这种最有灵性的科目上得让学生讨厌,也真难为他们啦!”

还有《读好书如播种》一文,着实让我感动了许久。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谈起,倡导人们要抓紧让孩子们进行文字阅读。我觉得吴非老师说得很有道理。青少年的道德养成虽然途径多样,但是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字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吴老建议,让孩子们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接触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诚实、友爱、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让爱和美充实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青春的目光。                             要想让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从现在起,让我们教师早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捧起久违的名著,挤兑有限的时间,阅读文学的经典,享用人类的文明,希望从此以后真正地告别跪着教书的历史。

另外书中《读名著竟成罪过》一篇也曾讲到这么一个例子:有个班主任介绍“思想工作经验”说,有个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影响了学习,家长忧心如焚;经过她做思想工作,“该生改正了缺点,再也不看小说了”,后来成绩名列前茅云云。对此,作者的感受是“我为她的学生感到不幸”。读好书就如播种,学生要读,教师更应该读。我们有的教师除了习题集练习册,多年不买一本书,这样谈何人格教育,谈何培养有修养的人才?人文阅读只挂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极有可能又被当成一种幌子。说起文字阅读,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文学经典,旷世名著,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就像是一盏盏文明之灯,长久地照耀着世界。那么,我们教师就要为他们推荐一些非常经典的著作,要他们自由地畅游在其中,尽情地汲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像文中所说的“为了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而忧心忡忡”。诚如吴非老师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实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如果这些种子能够在适时地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相信就会有真善美品格的萌发,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而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生活,就像一个人一样活着。                       

不可否认,书中会还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们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教育问题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读完《不跪着教书》,我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为了现代的人生

——读《论语心得》有感

龙泉二中  刘锦兰



上学的时候读过《论语》,只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但是近段时间读了《于丹〈论语〉心得》,经于丹一讲解,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于丹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是啊,我们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而且是用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而忽视了他人在取得比自己好的成绩时,付出地那些比自己多的努力,承受多的压力,肩负的多的责任。想到别人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差别何其大,这样自己就会平静许多,知足常乐!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5:00 | 只看该作者
也读《于丹〈论语〉心得》

龙泉三中    周善花



    捧一杯绿茶端坐台前,依一枕软垫慵靠床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于丹〈论语〉心得》。每天十分钟的品读时间对我来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我读《于丹〈论语〉心得》,能减轻身体的疲惫,躯赶心中的阴云,洗濯心灵的污垢。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之后,我感受到《论语》所传递的朴素和温暖,同时也感受着把这份朴素和温暖传递给大家的幸福。我突然发现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原来传递的是这样一种简单、朴素的人生态度;原来我们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纷繁复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各种思潮交替激荡的时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那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读《于丹〈论语〉心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于丹将《论语》的深邃转化为一潭清可见底的碧水,映照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纷扰繁杂的世俗中又回归单纯。尽管世人对《于丹〈论语〉心得》褒贬不一,甚至有知名院校的十余名知名教授联名声讨,但并不影响我对“她”的认同和喜爱。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我,将《伦语》的哲理和于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力争做君子;指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心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读《于丹〈论语〉心得》,似乎每天都在呼吸新鲜空气,心里敞亮无比,对人、对事、对人生的态度也有了新的感悟,在修身养性、锻造自己的同时也拥有了一份难得的快乐和从容。感谢《于丹〈论语〉心得》!感谢风雨!感谢阳光!感谢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品三国》读后感

龙泉四中  叶爱香



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是我喜欢看的一档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我认识了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国》,初听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特别是他常用现代的一些俗语和事例来解释三国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觉挺新鲜还很有趣:比如他把刘备这一帮人比作一个集团,认为刘备集团好比一个很有前途得民营企业,可惜缺少一个能干得CEO,搞不清自己得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因此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但没有自己的公司,他自己也不想当老板,所以他们两人就一拍即合了。可惜因为要上班,所以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回。

那天在校长办公室看到《品三国》这本书的时候,禁不住就拿起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向校长借了来,带回家慢慢研读了。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的开场白吸引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我喜欢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读起它,就感觉到一股磅礴的气势,让人觉得胸襟豁然开朗。

再看下去,又发觉有很多与我原来认知的三国并不一样,比如说刘备这个人物,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刘备是个重义气,会用人的好领导,而易中天先生却认为“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让人感觉他并不仗义,其实我对他也没什么好感:懦弱、无能、耍心眼、一遇事就知道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们帮他撑着门面。有时也替这些英雄们不值啊!

《三国演义》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品三国》让我让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品三国》让我们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如果你对三国也有点兴趣,那也来读一读《品三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笔记

民族中学  金正华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 红楼梦》这本书也让我难以释怀,特别是书中的女性。与其说《红楼梦》是一部带悲剧色彩的小说,不如说她是一段辛酸的生活。凤姐的毒辣,黛玉的柔弱,宝钗的虚伪,妙玉的终遭泥陷,香菱的苦命,鸳鸯的刚烈,宝玉的似傻如狂,席人的温柔体贴。不管她们身世如何,性格怎样,结局都是那么凄凉,那么无奈。        

                                  

读书笔记

养真中学 姚继红



前几天,经网友推荐,我看了一本美国人怀特写的《夏洛的网》的小书,这是一部位列“美国最伟大十部儿童文学名著”之首的童话。它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奇妙的寓言故事:在一个农家的仓谷里,又瘦又小的小猪威伯即将被屠杀,危难之际,蜘蛛夏洛以自己的天赋将“王牌猪”“了不起”“谦卑”这些词编织起来,……

故事有点感伤,更另人感动,让人久经岁月也难以忘怀,因为它不仅仅是威伯与夏洛之间的友情故事,更是一曲以生命智慧和奉献协奏的“爱”之颂歌,它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帮助一个人,爱一个人能产生多么巨大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爱的方式

——读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有感

龙南中学  叶晓珺



如果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无法抑制的本能,那么请父母们慎重选择恰当的爱的方式。 ——题记

路遥是我所喜爱的作家之一。喜欢他朴实无华的文字,更喜欢他笔下那一个个平实而又不平凡的人物。简朴的文字总能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再次读《在困难的日子里》,已为人师的我此时的感慨与在象牙塔里读它时的感觉已是大相径庭。敬佩主人公马建强那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控制力的同时又想到我的学生们,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差距。除时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之外还有什么是这差距的原因呢?头脑里立刻浮现了这一年来所接触的家长们的身影。

在这所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农村中学里,目睹了一张张沧桑而又充满期盼和无奈的脸孔。不禁为这些父母感到悲哀。

马建强这个生活在中国六十年代的少年,出身贫寒,“穷”是他最大的敌人。家中有患病的父亲自顾不暇,一粒米都给不了他,为了填肚子只能到野外寻野菜野果,常常饿的头昏眼花连站的力气都没有。纵使如此,他也不动田里的一颗粮,不接受他人的接济,捡到天文数字般的钱财交给老师并且成绩居年级第一。

再看看我们这些家境亦不富裕的家庭里的家长和学生吧。

常偷东西的家长,每次孩子偷了东西,总是重复一句话,“孩子多可怜,家里多穷”从不正面回应偷的问题,也不回应因偷而换得的钱只是拿来抽烟和喝酒的事实。

低保护,拿着低保的钱抽烟喝酒,说那是自己的钱,逼着年迈的奶奶买手机,并如愿以尝。母亲有的只是无奈。

父母为一两毛钱而拼命,儿子听着MP3在学校称老大。父母有的只是痛心。

……

为何做父母的明知孩子的行为、要求并不正确却还一味的妥协。只能无助的苦口婆心,招致白眼、辱骂而束手无策。就是那“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贯穿于整个家庭教育的始终。为下一代不要经历没文化所受的苦,他们无原则的妥协,无原则的填补那永无止境的欲望之洞。

常想他们的父母这么做值得吗?但细想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既然这块肉此生永没有办法割舍,那就请好好的正确的对待这块“肉”。爱,有时很温馨,有时也需要下狠心。只有用对爱的方式才能有企盼中的“龙”和“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道太乡中心学校   陈伟霞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发现了我的“病因”,也找到了治“病”的良方。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它的实质是“爱”,其实现的方法是“忠恕”。“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孔子的“仁”,她说“关爱别人,就是仁”。“仁者爱人”,对人的尊重、同情、关心是仁的根本内容。作为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生活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宽容学生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而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学生的过失,如: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班级平均分下降;违反了校纪校规,扣了班级分数等,我们往往会很恼火,会一味指责学生的过错,埋怨他,却不能够耐心的和他谈心,细心的引导,分析思想并使之有所悟。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正是他们不够成熟,才需要我们精心栽培。因此,今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耐性和宽容给予学生。

2、爱护学生

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兴趣特长的挖据者,更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督导者、自尊自信的激励者。在学习上,我们是严师,应把教育学生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来追求,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向我们请教,我们都应该毫无保留;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教学。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慈父慈母,因为自己长期在农村工作,接触到的大多是贫困的山区孩子,他们远离家庭,寄住在学校,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淳朴、善良、乐观,更需要老师的爱护和关怀。生病时,我会递上开水一杯、药丸一颗;失意时,我会送上暖语一句、笑脸一个。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吧。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做到“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3、尊重学生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在孔夫子这个形象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含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而我们呢,面对学生,要求经常是苛刻的,言辞经常是声色俱厉的,会习惯地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行为习惯强加给学生。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今天的学生更要求我们对待他们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偏爱和歧视是教育活动中的大忌。当与学生平等共处时,我们不妨多听听这样的声音“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喜欢听到这样的声音。因为我惊喜地看到他们的纯真、独立和闪光的思维。

4、爱岗敬业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是在位不懈怠,做事不松弛,强调我们要有敬业精神。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要人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把思虑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我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神圣的选择。我十年如一日,坚守信念,不变初衷。我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即使困难重重,也刚强不屈,矢志不移,永不懈怠,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5、终身学习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提出的终生学习的理念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见贤思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它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做人格言。作为一位老师,在忙忙碌碌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未停止过学习,普通话培训,计算机考级,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无不是为了自己能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知识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时,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3 11: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