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与说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5: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前思考: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学生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流程:

    一、意义建构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请一位学生回答)

    2.猜猜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的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3.还可以怎样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再请一位学生回答)

    4.他又可能是怎样摆的?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另外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5.还可以怎样摆?

    (请学生回答)

    6.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最后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

    此时屏幕上出现三种摆法。在三种摆法右侧分别出现三道乘法算式。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她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8.结合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请同座两个学生相互说一说)

    9.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设计理念:“因数与倍数”这节内容,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安排的,在除法和整除的基础上,由整除直接演绎推理出来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的、冰冷的。而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操作和想像活动,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以及其中的“因倍关系”,进而生成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操作、积极思考的结果。]

    二、方法渗透

    1.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指名回答)

    2.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我们能不能说16是因数,或者说16是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

    3.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

    4.下面我们一块来找一找100的因数有哪些?同学们可以同座两人合作,也可以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份作业,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5.对照你们自己找出的100的所有因数,你想对这位同学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引导、评价)

    6.对于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还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提问的?

    7.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8.回顾刚才的过程,你觉得要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有什么诀窍?

    (通过对话、讨论,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合理性、有序性)

    9.当然,如果要找出一个很大数目的所有因数,用这种方法可能会比较麻烦,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来研究。

    [设计理念:“如何找出100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教师没有急切地认定结果,也没有简单地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或同座两人合作,或独立思考。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三、巩固深化

    (课件显示: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单击一下,出示“21”)

    2.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3.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4.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5.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设计理念: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综合性、连贯性。]

    四、“360度的优点”

    1.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直角等于90度,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可是你们知道吗?从前,法国人曾将一直角定为100度,这样一圆周角就是400度。但是后来却没有能行得通。这是什么道理呢?一圆周角等于360度又有什么优点呢?

    2.我们先来找一找360和400的因数各有多少个?

    (分别出示360和400的所有因数。)

    3.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360的因数比400的因数多,多9个。一圆周角定为360度,当我们需要计算一圆周角的几分之一时,可以在23种情况下得到整度数。

    课件显示:

    2等分:360°/2=180°;3等分:360°/3=120°;

4等分:360°/4=90°;5等分:360°/5=72°;

……

    90等分:360°/90=4°;120等分:360°/120=3°;

    180等分:360°/180=2°;360等分:360°/360=1°)

    而如果把一圆周角定为400度,那么只有在14种等分情况下才能得到整度数。相比之下,当然360度要方便多了。

    [设计理念:“为什么法国人将一圆周角定分400度没能行得通?一圆周角定为360度有什么优点?”学生通过猜想、比较,了解到这些竟然与因数的多少有关,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神奇。数学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陌生、晦涩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她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游戏中的发现

    1.请学生拿出学号卡,在纸上写下你的学号数的所有因数。

    2.在这些数中,因数的个数最少的是几?(对“1”)虽然“1”是因数个数最少的一个数,但它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除了“1”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数比较特别的?

    (找“2”或“5”号同学。)

    4.你这个数特别在哪儿?像这样的数还有哪些?请把学号卡举起来。

    (课件显示:只有两个因数的有:2、3、5、7、11……)

    5.除了这些数外,其余的数各有多少个因数?(对“4”)你有?(对“6”)你呢?

    6.这些数,它们的因数个数多少不一,各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在它们中间因数个数最多的是那一个?你觉得?理由是?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个数尽快地找出来?

    7.如果让同学们将这51个数按照它们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一分类,你们准备怎样分?其实不光这51个数,把所有的自然数按照因数个数的不同来分类,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三类。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关于“因数和倍数”,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

    9.组织学生分批退场。

    (1)请学号数不少于三个因数的同学先退场;

    (2)请学号数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退场;

    (3)请学号数只有一个因数的同学跟我一起离场。

[设计理念:通过寻找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既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又让学生感知到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不同,为后面学习质数与合数埋下伏笔;组织学生分批退场,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0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