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整理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变色龙》教学反思

    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知道这篇课文描写的变色龙虽然学生平时不能见到,但作者的描写动物的方法却值得学生好好体会,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随即让学生在头脑中或在画面上形成变色龙外形的画面,接着再与书本对照,从中得出结论:课文之所以能将变色龙写得这么生动,因为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在学习变色龙的捕食特点时,也就是学习课文的第11节,这节以非洲工人的介绍为主,写了变色龙的眼睛的独特之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这一生理特点,我采用了“强记”的方法来学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邀请学生来扮演工人读课文介绍这一节的内容,然后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变色龙的眼睛的特异功能。

    文中描写变色龙眼睛的词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特点,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他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他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前方时,酒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在教学这两句时,我先让学生读文后说说变色龙眼睛的独特之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让学生再次读文,揣摩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很准确地反映出它的这个特点呢?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单独、分别”因为只有变色龙的眼睛每只眼睛是独立活动,不同于我们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的眼睛。而且两只眼睛能分别观望。随后我总结到:当我们准确地使用词语,就能准确反映事物,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语文能力,我们要学习。这部分教学时我没有局限在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眼睛这一浅显的层次,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使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而且没有游离课文内容,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由于这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说明文,它语句生动形象,也很适合指导朗读,所以教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联系人物心情读好课文,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热爱生命》一文的教学反思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是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课文本身内容比较散乱.作品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整篇小说44个自然节,在叙事中以心理描写为主,带有浓重的意识流色彩,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说从描写的角度比较成功的话(从初中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说),那就是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些对学生吸收为自己的东西还是大有益处的。至于心理描写,学生只能简单的感受一下而已。

     第二,人物形象刻画的有些脱离现实,主人公“他”被刻画成了一个超人的形象,有些不能让读者接受其真实性。虽然《鲁滨逊漂流记》中也塑造了一个与“他”相类似的形象,但《鲁滨逊漂流记》的描写还是很可信的,我们在学习<热爱生命>时,感受到很多情节的不可信:在几天雨雪天气里还能保持有取火的工具?生命如此虚弱还能一直保存铁桶?在潮湿的沼泽地里艰难行走,还随时能找到生火的草木?开始都抓不到鱼,后来还能抓到鱼儿充饥-------,这些情节的设计,在我们研读的过程中,明显的能发现很多破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有些不合情理的情节,和作者想设计一个“高大全”的形象的出发点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在阅读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的时候,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第三,由于我们对作品情节的怀疑,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采取了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学生在寻找疑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们围绕“他”是“爬”,还是“走”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大家都在找自己的证据,各抒己见,达到了探究课文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谈生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抒情散文,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用名言导入后,推荐课文和作者,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落实字词。这一环节主要是落实基础,积累。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这有助于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各层意思,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三个板块:探究了解,主要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特别是品读不够细腻,不够充分,教师在这一环节指导不够,学生的交流不够开放,不够精彩。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相应地好起来,这一节课将会更圆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是台湾当代作家王鼎钧的一篇优美散文,它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在教学设想中,我确定了二个教学目标:一是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二是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为了完成这些目标,我主要从两个教学片断入手,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提了以下四个思考题让学生自由朗读后小组探讨:(1)那树有什么特点和品质?(2)找出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句子(品味)。(3)找出伐木工人砍伐那树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4)充分发挥想像力,想像蚂蚁和大树告别时会互相说些什么?然后,又设计了一个开放式探讨题: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你周边的自然环境有负面影响吗?如果有,你有解决的对策吗?

  反思自己本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由朗读与小组探讨问题时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各抒己见,特别是“蚂蚁与树的对话”更是被学生演绎得生动感人,谈家乡的环境问题时孩子们严肃认真,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小公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但是,我感觉自己这堂课还不是很成功,预定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如愿完美地实现。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引导学生品读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果能多用一些时间细化就更好。学生所获会更多,更深。我在这一环节只是断章摘句,蜻蜓点水式地寻找美点,理解作者情感,课程标准提出的“审美乐趣”产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而不应孤立在某一点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不能读进去,如何能走出来?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反思

卢琳瑶

这是一篇激情洋溢的散文,作者用充满热情的语言歌颂了地下森林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品质,在备课时,文本我也是看了多次才能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但今天在课堂上,因为学生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一脸的茫然。我问学生:“地下森林的生长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没有在课前认真预习,感知文本内容,导致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也无法回答。更何况下面对地下森林品质的解读了。因此无奈之下只得让学生先去阅读文本,在课堂上去完成课前的预习工作,从而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学生在考试时,不能读懂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而读出自巳的人生感悟。平时阅读的习惯即不佳,以老师及个别同学的阅读体验代替自已的的阅读感受,谈何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48: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把人一生成长.奋斗的进程比做攀登一座高塔,而通往这座塔顶的一级级台阶,就是人生的阶梯。一个人从母体中诞生之日起,从吸吮到咀嚼,从爬行到站立,从哇哇啼哭到牙牙学语,便开始了攀登,识字读书.学习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在某一领域寻求发展,也是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在攀登头几级阶梯时,他多半借助于本能,不需要多少智能,并且有父母的扶助,因此他攀登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以后的攀登,就要靠智能与体力了,并且越往上,攀登的难度越大。当他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失去父母的扶助,甚至失去一切帮助,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而每攀登一级阶梯,都是对他的体力.智能.意志的考验。每登上一级阶梯,攀登者的眼界就会更广阔。
然而,世人在攀登人生的阶梯时,步调和速度并不一致。
有的人在登上最初的几级阶梯之后,便变得步履维艰。他们或是受贫穷所迫,或是被厄运所困,或是由于智能与体力的局限,不得不在到达某一级阶梯之后停止攀登。那一级阶梯对他们来说,犹如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在以后的生命进程中,他们不得不长久地停留在已经达到的那个位置上,为生存而付出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只能勉强应付世事,维持生存。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平平淡淡中度过的,但他们大多乐天知命,在他们到达的位置上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有的人在某一级阶梯之后,尽管仍有余力攀登,却过早地止步不前。这些人一部分由于胸无大志,眼前的风景使他们迷醉,他们便不愿再冒摔跤的风险或吃攀登之苦;一部分人则由于因缘时会或阴差阳错,在社会的阶梯上步步登高,或青云直上,他们志得意满地陶醉在繁华景象之中,大多以为风光无限,数十年停留在那里,直到脚下那虚幻的社会阶梯忽然消失,才发现自己所达到的高度竟是那样虚幻。
有些人则是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他们以过人的智能与精力忍受寂寞,排除每一个前进中的障碍。他们的生命之火并不因生理上的衰老而减弱,至死都在熊熊燃烧,在一往无前的攀登过程中,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的人登上塔的最高层,有人即使未能登上塔顶,也如萨特所言,达到了“自身的最高存在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威尼斯商人 课后反思
昨晚辅导课后,一位后进生很无奈的对我说:“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迷惑的眼神中透出他渴望学好语文,但却不知如何学起的茫然。他说,现在的数学英语课已经听不懂,所以语文也就不想学了,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我问:“这学期课本中的文章你都读了吗?”他的回答让我愕然,“一篇也没有。”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他告诉他:“学语文很容易,就像我们说话一样。读文章很容易,就像看电视剧一样;写作文很容易,就像你给别人讲故事一样,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我不断的激励他,希望他能找回失去的心。

    今天讲《威尼斯商人》,我给学生们讲戏剧,讲莎士比亚,讲四大吝啬鬼,讲莎翁的喜剧与悲剧。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讲得特别投入,从葛朗台到阿巴贡,从阿姆雷特到奥赛罗,有趣时学生捧腹大笑,悲情时他们神情黯然。当我抬头看表时——还有十分钟下课,再看学生,他们渴望我继续讲下去。但这不可以,我必须将重点集中到课本。课堂上,我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夏洛克是什么样的?更多的学生是投以同情、理解,这说明他们已经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如果说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什么——收获得是了解了莎翁的四大悲剧,产生了想去读一读的想法,想走进文学殿堂畅游的渴望。

    这节课我特别留心那个昨日问我问题的男孩,他听得很专注,从他渴望的目光里我读懂了: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问候,更需要你不断给他听课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0: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