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
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
关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第29页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晚会。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另据《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节录)》载: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另外,甘肃省委党校试用教材《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1987年1月著)中写道:“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以上三则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在1935年9月19日之后,9月29日之前。同时经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这首诗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
众所周知,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以及《清平乐·六盘山》等等。《七律·长征》也是这样。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也许是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有可能开始对这两首诗词打腹稿。
1935年9月19日下午,毛泽东率领军委纵队和一、三军团到达岷县旋窝村。当晚,毛泽东住在村民韩启明家的草屋里。旋窝村位于甘肃省岷县城南20公里处,是岷县麻子川乡所属的一个自然村。毛泽东到达旋窝村之后,有了将《七律·长征》腹稿写下来的条件。而在离开旋窝村后,毛泽东于20日到达哈达铺,即着手全军整编工作,23日后又昼夜行军,强渡渭水,召开榜罗镇会议,直至29日进驻通渭,一路时间和环境又相对倥偬。因此笔者以为, 《七律·长征》很有可能就是写作于岷县旋窝村,时间当为1935年9月19日。
据《岷县党史资料》载,旋窝村当时是个有60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由于受当地匪帮反动宣传的影响,红军一到,许多群众都逃进了深山。为此,军委及时制定《回民地区守则》;宣传队在村里墙上、道旁,书写了“抗日反蒋,保护回民,保护清真寺”、“红军是穷人的亲兄弟”、“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等宣传标语;晚上红军蹲在墙根边冒雨露宿。群众见红军爱护穷人,尊重民族习惯,深受感动,很快打消了疑虑,纷纷回家,争着为红军腾住房,送粮食。清真寺阿訇丁振邦代表全村人给红军送去了羊腿,还把毛泽东等红军首长请到自己家中招待,并将自己心爱的怀表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将名贵药材藏红花和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及毛泽东签名的纪念物回赠老教长,一时传为佳话。庆振轩、阎军在《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中谈到《七律·长征》时说:“李白《战城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艰险,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指的就是红军过了岷山后,豁然开朗,人人心情舒畅;到了旋窝村,受到回汉群众热情款待,个个笑逐颜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七律·长征》这首诗创作于旋窝村也不是偶然的。
总之,笔者认为,《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开始构思于岷山,19日创作于旋窝村。当然,这不排除毛泽东在以后对这首诗所作的改动、完善以及正式定稿。〔作者曹仁孝,甘肃省定西市旅游局副局长,甘肃定西 743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