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一)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8、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一起的发展方向。
  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
  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一起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只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方,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一起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防止乱花钱;自身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安排家庭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9、人民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3.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
  4.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页上方的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请学生就自身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判断正确与否。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要协助他们深入认识和理解这三个概念。
  2.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共和国“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的国家。封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公民“在封建国家,国家的主人是皇帝、国王等君主。在共和国,国家的主人是公民。那么,什么是主人?同学们认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家庭进行考虑,引导他们得出如下意见:“主人是可以做主的人,比方决定各种事情,在家庭里如要不要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地方的房子,要不要让小朋友参与围棋班,假期是回老家走亲戚还是外出旅游,只有自身家的人才干决定(小学生也是小主人)等,外人不能替家庭的人做决定,这个家庭的人才是主人。又如,有的同学可能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对于这些宠物,你们就是主人,你可以决定是不是带它出去、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去,决定喂它吃什么、什么时间替它洗澡等,总之替它决定许多事情,甚至决定它的命运―――是不是把它送人等。”
  “作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要管理国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对国家负责。我们国家的主人是所有的公民,所有的公民都要管理国家,对国家负责。而在封建国家,只有国王或皇帝才干做决定,而且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公民怎样管理国家的各种事情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一种,就是自身直接参与投票选举,比方自身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直接参与决策;又如,虎子所在村的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开办土豆加工厂等;再如,同学们自身也亲身经历了选举班委会的活动,自身投票选出了班旗和班徽。不过,假如所有的事情都让每个公民去讨论、决定和投票,是不是可能?”请学生参考教科书进行发言,将他们的意见引导到选举代表的答案上来。
  人民代表“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对国家的事情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是,我国有13亿公民,不可能所有重大的事情都让大家停下自身的工作去讨论、决定,所以必需选举代表。人民代表就是由公民选举出来,代表公民参与国家或地方管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学习教科书第23页的课文。
  3.阅读讨论。教师提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平安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4.小组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任务:“同学们从教科书上了解了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示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到的姚老师是怎样做的,人民代表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让学生准备。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协助。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要表示出通过公民向代表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人民代表了解情况、写出提案、告诉公民自身准备怎样在代表大会上提出等完整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好在自身的小组中普通公民是什么人,应当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一致,比方,农民反映假种子问题、某地居民要求本地的企业解决排放污水问题等。
  5.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活动做必要的提示,安排家庭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10、“法”在我身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一起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
  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和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身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方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是否见到过,或者自身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安排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生:“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和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生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随同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平安、利益都有充沛的保证,然而如何保证呢?最根本的保证就是靠国家的宪法。”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8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依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可以做什么,义务―――必需做什么)。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局部权利和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权利包括:(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比方,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
  教师提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如必需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假如冒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办等。只有义务和被惩办,几乎没有权利。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身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它不只规定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方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维护。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安排家庭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11、秦汉一统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
  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和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协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检查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方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考虑。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
  5.模拟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扮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示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扮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宁,而安宁的社会才干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假如再用王等称呼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身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灭亡了。”
  7.考虑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时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宁,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安排家庭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12、唐朝盛世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考虑:“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经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身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宁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安排家庭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13、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和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协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假如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身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身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身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协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方: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假如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假如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身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安排家庭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14、血与火的时代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考虑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身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沛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考虑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沛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原本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身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方,从中国到埃和、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假如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假如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需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沛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安排家庭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2: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