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整理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徐闻县教育局教研室  黄堪勇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最近,本人深入学校教学调研时,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即老师们虽然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落实,往往是锁碎的分析充满课堂,极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与教师们交谈,他们普遍认为,一、学生读书再好,如果知识点没有落实,考起试来就吃亏,二、不知如何指导读。我的心为之一震,这显然是对朗读的一种误解,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产生的误区。何谓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吕叔湘先生曾主张:“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培养目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充分诵读  触发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然晓得其意思。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由于儿童语言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同时调动眼、口、耳的各感觉器官参与,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头语,并促使大脑也参与思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特别是现代白话文著作,入选教材的都比较浅显易懂,多读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效果也更加明显。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过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没有一定数量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多读则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去,变成自已的语言。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发挥示范作用,创设情境,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充分诵读。

1、教师引导,读出感情。教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一定的帮助。范读可谓引路,即给学生做个样子。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语音准确,富有感情,使学生佩服,愿意模仿。如一些感情浓烈,或激昂,或深沉,或语调语气变化大,这类课文宜先由教师范读。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篇情调哀婉,教师只有十分投入地范读,才能以情动人,让学生披文入情。再如一位老师在教《金色的鱼钩》时,这篇课文内容易懂,感情丰富,特别像“老班长啃鱼骨头”、“老班长牺牲”等情节更是感人肺腑。如能读出感情来,无须讲解,即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些重点或难点的句段,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分别用上吞气、颤音、轻声等技巧进行了范读,而且还给学生分析了老师读得有感情的原因:⑴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了动人的画面。⑵透过外表看内心,不仅看到老班长的外表动作、神态,听到他的语言,而且想到老班长的内心活动。⑶进入角色,如像自己成了课文中的一员,自己就像是老班长。实际上这就是教给学生读出感情的方法,学生用这种方法练习,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

2、妙用音像,激活思维。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语言,从音记起,从动作和表情去体会,从而激活思维,展开想象,效果更佳。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倾听《月光曲》的课文配乐录音,并要求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想象,学生们听后好像真的面对着大海,看到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遍了银光……。再如,听了《穷人》的课文配乐录音,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小孩命运的悲惨,桑娜富有同情心的宽广胸怀。当学生看了《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对课文中写红军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壮烈场面,顿时就有了真切的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形象感染对学生的语言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妙用媒体,时刻想着让它们也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发挥必要的作用。

3、以问促读,心理体验。精心设计提问,以问促读,能激活学生智慧的潜能,这是培养敏锐的语感心理体验的好方法。众所周知,“满堂问”不等于启发式,但课堂上缺少不了必要的提问,关键是要少而精。提出的问题应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须认真读书,动脑思考方能获得。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促读”的作用。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段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了,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真的会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学生懂了,该怎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这一片断,即人物的语言、动作,他们心中已有数了,但是必要的地方,如重音、停顿是否得当,运用的语调、速度是否恰当,教师还要适当点拨一下。

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引导学生诵读贯穿于一课的始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彩池》一课时,设计了“初读——细读——品读——回读”“四环节”的阅读教学方法。初读,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在怎样的日子看五彩池的。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的。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的惊讶之情,了解水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时的喜悦之感,从而感受五彩池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初读——细读——品读——回读”贯穿于一课始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诵读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根据自己的领悟诵读等。

二、潜心品读  领悟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荷花》一文,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⑴“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挥、伸、露、冲)⑵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⑶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再如毛主席写的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大柏地雨后的美景是在品读中感受到的:烟雨迷蒙中水气未褪时,关山的苍翠之色时隐时显,西下的斜阳,七色彩练美而不艳,一个“舞”字更点出了革命者乐观、积极、豁达、豪放的精神境界。这自然美景中当年一场激战留下的弹洞将它装点得更加好看!在革命者眼里正义之战的弹痕无疑是最美的。全词的境界只有在品读中才能感其真,知其理,悟其情。

三、积累运用  积淀语感

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运用。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如一位老师在教《五彩池》时,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五彩池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什么。

有的说:我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葫芦的;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盘子的;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莲花的……这样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再如老舍的《林海》是一篇文字极其优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抒情散文。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大兴安岭的岭、花的景物特点的语句圈划出来,再让学生口头复述这些美景。这样,学生以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心灵去感知领悟课文的语言,真正体会到语言大师老舍词汇的丰富多彩,结构的灵活多样,表现手法的生动形象。通过复述,学生积累了这些优美的语言材料,就能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领悟力。但是,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能力,随之也必然提高。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换句话就是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多接触、多使用语言材料,听听、读读、讲讲、背背、抄抄、写写、摘录都可以。只要反复实践,使语言的隐含意义以各种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反复出现,形成反复的言语刺激,最后在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这种“顿悟”即语感的思维性产生的理性效果,应该说它也是通过语感实践获得的。阅读教学的实践已证明了,“语感”必定是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语 文 教 学 叙 事

徐闻县南山镇五里中心小学   卓春燕



“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推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谰语)的确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往往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扰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处理得好,课堂将会出现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那一次,上复习课,我跟同学们进行语文基础训练,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课上得很顺利。快下课时,讲到了这样一道题:(连词成句)“诗仙、的、李白、唐朝、是、大诗人、被、称为”。我请了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练习,然后根据他的答案分析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被称为‘诗仙’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讲完后我没再多加考虑,抓紧时间准备讲完最后一道题,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小插曲出现了。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见他是学困生,没理睬,没想到他自己站起来,张口就说:“老师,我想到了另一个答案,不知对不对?”被他打断了教学进度,当时的我气急败坏地说:“答案只有一种。”他不服气地坐了下来,再看看其他同学也是欲言又止。课堂一下静得可怕。我``想:此刻,同学们的思维冒出火花,怎能忙着讲完题而遏止他们呢?得鼓励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我马上改口说:“老师心急,只想到一种答案。妃鑫同学多细心呀,他还想出另一种答案,我们来听听,大家鼓掌欢迎。”他高兴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听了他的正确答案,我意识到自己刚才太武断了,决定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果然,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很多种答案。有的说:“李白是唐朝大诗人,被称为‘诗仙’”有的说“唐朝的李白是大诗人,被称为‘诗仙’”……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也跟着放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兴趣很浓,直到下课了,还有一个同学追着我问这样对不对。虽然训练题没有讲完,但训练效果非常好。

课后,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一棒子打死”学生的质疑,而是及时捕捉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反思:①当教学进度因学生的质疑而受阻时,教师别心急,应细心呵护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进行教学,理解他们奇妙的思想火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②当学生的质疑扰乱了教学思路时,不管是优生,还是学困生,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独特体验,教师少指责,多指导,多启迪,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把课堂变成和谐的课堂,精彩绝呈的课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驿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学随笔

徐闻县曲界中心小学    朱学惠

                                                      

学校这个学期学习外镇经验,大力抓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自己得意,领导满意的课.这可难倒很多同事.我不由得也紧张起来.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呢?我苦备了一个星期才勉强把这节课拿出来.上完后总觉得不尽人意.

我上的这一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日月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隐”、“筑”、“晰”等6个字,会写“展”、“建”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看图介绍宁波的一处景色。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首先谈话导入,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学习3、4描写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自然段。用你熟悉的记号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一个大问题贯穿整堂课“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问题,自己解决一个难点“隐隐约约”,教师只做引导。在学习中午太阳高照时,抓住“清晰”这个词进行理解、感悟。在学习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句子时,抓住重点词“朦胧”,让学生找到比喻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然后迁移运用,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用到看图说话中,介绍宁波的景色。最后一个环节的写字指导中,我出示的是两个同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但在书写中又有所不同。
  整堂课上下来,自己也有所感悟反思。我觉得有几点还是上得比较成功的:
  1、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而且文章的文字又写得很美,是锻炼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文章。所以我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自由读,读出感受,读出问题,读的层次比较清楚,读通读顺——理解感悟——有感情地读——背诵积累。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时,采用文本联系生活场景的方法,如“隐隐约约”、“朦胧”。
  2、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也希望学生能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好词的词义——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看图说话,迁移运用。但是可能我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仅仅让他们背了自己喜欢的几句话,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把3、4段都背下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当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整堂课的重点上讲,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日月潭的美丽景色。但在学习“朦胧的日月潭”的文字时,我突然要求学生找出比喻句,而且要学生精确地说“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像什么”。本身这个题目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有点困难,另外一个,也冲淡了已经营造起来的感情基调,以致于再让学生谈感受时兴趣不太大了。而且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有感情朗读时,可以用上轻音乐,帮助学生激发感情,促进感悟。
  2、有些小细节不够注意。比如当学生说话出现语病时,我没有指出。如果从小就训练学生的语言规范,以后学生说话就会很有逻辑性,很规范。在看图说话时,第二张图出示的是东钱湖的湖光山色,学生只想着怎样把我出示的词语用进自己的语言中,而没有顾及其他,在这里,其实我应该指导学生看图的顺序。当学生在看图说话说出了好词好句时,应该马上把这些词语板书,并让大家跟着这个学生齐读,营造用好词光荣的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随笔

徐闻县实验小学  关奕梅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简要地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大多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地介绍课文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常会导致学生觉得课堂乏味无趣。因此教这类课文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其自主自愿学习。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之前,我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计算机的文章和图片或到有电脑的地方去参观。在教学时,我不急于检查,而是问:“同学们,以往我们学过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它们重点分别写人、记事、写景。那么,这篇课文在文体上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1:不同点在于这篇课文重点是写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学生2:不同点在于它给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知识。

学生3:不同点在于这篇文章打比方的写法非常突出。

根据以上回答,我的教学判断是:学生对说明文显然没有建立起明晰的概念,这是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于是,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了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买过牛奶没有?

生:买过。

师:你们买牛奶时第一件事做什么?

生:看说明书。

师:好啦,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像不像说明书?哪些像?哪些不像?

听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探寻。

“老师,我看这篇课文很像说明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说明文!”学生脸上挂满了发现新知识的喜悦。另一个学生说:“课文中介绍电子计算机用途这部分的写法,跟牛奶说明书很相似。”又是一个发现者。学生继续发表研读所得:“牛奶说明书不打比方,只列数字。”……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我归纳引导:“说明文重点是介绍事物的特点、用途或使用方法的文章,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很快地找出有关的句子,发言非常热烈。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要把搜集到的广泛的信息资料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认真阅读课文。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我继续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如:“从‘埃尼阿克’出生到现在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好几代。”这个句子是理解第1自然段的关键。指导学生研读这句话,重点是读出两个短语背后的意思——“短短的几十年”和“繁衍了好几代”。按理讲,“几十年”并不算短,若是一个人,这个时间可以从童年到中年了,可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改变着世界的重大科学技术,它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此重大的科技成果,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就繁衍了好几代,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字面背后的意思被学生读出来了,文章的段意被读出来了,扣住重点词来读,文意也被寻找到了。另外我还要学生提出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1、计算机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和电脑是什么关系?3、如今的计算机用来干什么?4、计算机越来越神,它会神到什么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急于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分组讨论,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待学生完成前三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未来计算机神的程度,激发了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发展的美好憧憬,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

之后要求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用第一人称作“电脑的自述”的表演。经过一番酝酿之后,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还做着简单的动作,像舞台上演员;有的学生边听边帮别人修改,俨然像个导演。我听了,大部分学生的故事开头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是这样讲的:“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就是你们的好朋友电脑呀……”还有的学生这样讲:“嗨,大家好,我叫电脑,过去我的名字叫计算机……”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开头很新颖:“一天,我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祖爷爷埃尼阿克发给我的……”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令我惊叹!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课的教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以往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指导成轻松、活跃、和谐的民主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内涵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



湛江开发区龙潮学校    谭海霞

又随堂听了一 节语文课,课堂上出现的几种不良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其一,教师照本宣科,气氛沉闷,学生乏味,收效不佳。其二,教师提的问题总是想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其三,对学困生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其四,过于关注优生,对学困生的举手视而不见。

据于以上现象,我们是不是该开始思考,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是否要求有丰富的内涵呢?

我认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丰富内涵的。那么,什么是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呢?那就是充满激情浪漫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细胞,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更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特别是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就更要讲究艺术了。如常用“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等商量或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倍感亲切,也会更加的信赖老师,这样教学工作起来会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来讽刺、挖苦、嘲弄学生,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 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试问这样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吗?学生会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吗?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激情澎湃内容丰富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不容易。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激情澎湃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愿我们都做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让我找到实验的乐趣

湛江市草苏学校    欧瑞娟



    由于前一天去开会了,有关“植物的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无法提前完成的。我抱着算了吧!就让演示实验变成教师讲解吧!反正农村的学生总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好像各种神秘的生命现象总与他们无关似的,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使我越来越懒于做实验了。

我按照设想,用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出新课,“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1%-5%被植物吸收利用,谁知道其他的水分去哪里呢?”然后导出新课——蒸腾作用。接着让学生阅读“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过程,打算和学生一起解决实验中的讨论题就归纳蒸腾作用的定义。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曾经做过这个实验吗?我做了实验,发现真的有水珠出现呢。”望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我感到惭愧。我如实说:“这个实验老师确实因为昨天没有时间而没有准备,但这个实验老师曾经做过了”。我灵机一动说:“你能否上来说说你的实验过程?老师真想知道你是如何做的。”他很大方地站讲台上说:“我没有试管,也不知道什么是植物油,但我想只有选择两个同样的装置就可以的。因此我选用了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子,按照课文所说的加入等量的清水,将按照课文那样处理的两条枝条分别插入两个矿泉水瓶里,并加入了少量的花生油,我想花生油的作用和植物油的作用是一样的,然后我选用了两个买菜用的白色塑料袋扎好瓶口,放在太阳下2个小时,然后我移到阴凉的地方观察,发现有叶子的那个袋子真的有水珠出现。”他接着说:“我觉得好玩,我把加入等量清水改为加入等量的红墨水,我发现塑料袋有颜色了,而且发现枝条也被染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望着他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听着他那有条理又有创意的陈述,我的心既激动又惭愧,多好的学生,我过去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我根据了他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评述了他的实验情况,并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把后一节所涉及到的植物茎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提前到了这一节课上讲,然后再布置学生课后自己用实验来验证。这可是我有史以来最愉快的一节课。

通过了这一节课,让我深深地懂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老师怎么能够因为部分学生的无心而抹杀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探索机会呢?又怎么能够以此为借口而不为学生创造机会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了实验的机会;也许设备和课文要求不符,但也正于这一点点不符合,正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的独特和创新。如在蝴蝶标本的制作中,按常规是用死的蝴蝶来制作标本,但是我们却学会了活体蝴蝶制作了活生生的蝴蝶标本。望着那活灵活现的标本,我的心中充满了感谢,感谢我的学生让我找到实验的快乐,找到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对待学生要厚道

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学         吴丽莎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的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我们中国叫作“厚道”。

在课间与学生交流互动时,我们之间就发生了一起偶然“事件”,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个教学习惯,两节连堂语文课的课间,我都要与我的学生在课室里进行交流、谈心。记得那天,因为学生们急于想了解到自己的单元测验成绩,所以把讲台和我都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尽情地享受着“互动”给彼此带来的快乐,谁也没有注意到讲台上的水杯,水杯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位学生打倒了,这时讲台上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学生“抢救”被水打湿的试卷;有的学生急忙“抢救”险些被打湿的电脑;有的学生奋力“保护”被水迎面淋湿的我……短短十分钟的课间,让我看到了学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另一面,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第二节课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表扬好人好事,并想:顺势指导学生写以“好人好事”为主题的作文。于是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原本我以为,学生肯定会围绕着“谁做了什么好事”来展开讨论,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指导写作并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了。可当我听到学生这样地回答时,我不禁陷入了片刻地沉思。他说:“吴老师,刚才某同学把您的水杯打倒了,不仅让您没水喝,还把您的衣服和大家的试卷都打湿了。我们都很气愤!”我放眼望去,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点头,再望一望打倒水杯的那位同学,他满脸涨得通红,头埋得很低,似乎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等待着老师和同学的所有“批判”。怎么会与我的意愿背道而驰呢?强烈的职业感使我敏感地认识到:我已被无形地推到风头浪尖上了。如果我处理不好,无论哪个学生都不会高兴,甚至会好事变坏事。形势要求我必须马上调整教育方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我以朋友的语气对大家说:“同学们,我得感谢某同学,是他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全班同学都用十分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包括那位同学。我接着说:“我要感谢他,是他让吴老师认识到原来我们班有那么多懂事、为集体着想的好孩子。例如……”在我的带动下,班里的掌声一阵接一阵地送给了那些做好事的孩子们,之前不愉快的气氛得到了缓解,“我建议:也把掌声送给那位同学,是他令我们整个集体更和谐、更团结、更有凝聚力。”话音刚落,班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地掌声……虽然在冬天,打湿了的衣服穿在身上觉得仍有一丝寒意,但我的心里却是暖烘烘的,因为我的学生学会了宽容,那位学生也找回了自信。这不正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指导学生怎样“写事”的最佳时机吗?

之后,一位学生的周记中这样写到:“敬爱的吴老师,谢谢您让我们明白了心存善良、宽容悦己的真谛。原来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告诉您一个秘密:那天响亮的掌声,是同学们对您至高无上的敬意……”读到这里,我不仅热泪盈眶。是啊,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我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着……

谁说老师仅仅是在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我们是在修剪孩子们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也许掌握一门技术,一种技巧并不难,难的是能在孩子的心田里栽种下美好的种子。而心灵里的播种,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收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6: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