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育人教学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育人教学初探  



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横山中学 江建宏




[内容提要]《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与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育人这一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综合课程 人文素质 育人教学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实施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独特丰富的教育内涵,发挥这一综合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优势,责无旁贷地在教学中进行公民道德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验,就如何发挥该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体味新课程基本理念,认识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人文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早在九十年代初,党中央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都在积极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如何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素质、劳动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等人文素质培养,已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二)培养人文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地理或历史教学往往更侧重于学科知识的讲授,过于注重“双基”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应试,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注重教学目的的实现,偏重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合格人才。面对教学主体的失落,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这一切说明,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提倡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以培养学生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宗旨。把人文素质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的要求,这既符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体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与时俱进的思想。只有树立人文精神的新理念,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接受、落实新课程,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渠道。

(一)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尽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即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不断“体验”和“生成”的过程。同时又是创新思维能力等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



(二)把握新教材载体,挖掘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精髓。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育因素。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因为这是该课程的灵魂;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掘这方面的教育因素。由于《历史与社会》突出了人性的特点,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教学行为方式的主体化,教学内容的人性化。所以我们应有效地把握课程,以课程为载体,以课程为依托,充分挖掘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思维。如人文地理中的“来自家乡的报告” “身边的故事”“游历华夏”等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人文知识。丰富的人文素材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同时还应增补一些新鲜的有丰富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在教学中贯穿“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和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的相关信息内容,扩充教学领域,拓宽学生视野,渗透思想教育,增强人文意识。教师只有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地理历史现象中,梳理出最具人文价值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言艺术,才能再现历史的人文魅力,使课堂教学自然融入在人文氛围之中。



1.政治导向教育

根据课程结合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后天素质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形成的,其中以学校教育最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机和场合,向学生传授正面知识和道理,增强他们对形形色色政治问题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消极因素的抵抗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例如,我在讲授“世界大家庭”这段内容时,向学生强调不同肤色的人们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如《国土与人民》一课,我就在国情教育与多元文化观的培养上下了很多功夫。人口众多而且分布很不均匀,这是我国目前人口状况的基本特征。人口众多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沉重负荷,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影响了劳动就业,影响了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积累等。人口分布不均,东西部差异大;同时农村人口增长快,近年来农村流动人口的超生现象严重,这就直接影响了人口的素质。由此,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控制人口增长,并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教材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揉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作进一步的宣传。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伟大民族不仅是政治标准,也是道德规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例如我在讲授“辽阔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国土辽阔,是世界第三大国;然后又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等内容的拓展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也和香港、澳门一样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4.乡情教育

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讲授“区域的故事”这一课时,插入“我可爱的家乡温岭”这一节,让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和网上查找家乡发展的最新资料,并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工业区、“东方巴黎圣母院”石塘镇等,还要求学生收集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的家庭变化,激发他们产生认识家乡的愿望,养成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愿意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的价值观。



(三)密切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新课程的贯彻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如在上《游历华夏》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几个全国著名旅游城市或景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旅游宣传片后问: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们怎么看?为什么这么看?这么做有什么好处?怎样去做?等等,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再回答,我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给予充分的尊重,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如“说得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有见地”“我尊重你们的说法,希望进一步发扬下去”。小结时,我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我因势利导,鼓励思考。这样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有利于还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充满新的希望和期待。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继续高举人文素质教育大旗、全力塑造人文精神灵魂,拓展历史与社会综合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内涵,与新课程和每位中学生携手相伴同行,打造新时期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国家级培训资料.2001

5.钟启泉,张华等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4: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