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发明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身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发明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发明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发明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发明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考虑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维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发明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出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孩子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维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沛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和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身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六、存在缺乏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自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置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需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时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2
  新课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位:内容上做到3点:
  1、粗知大意,这篇课文讲的是这些人和事。
  2、增加见识。(世上竟有这样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启迪)。
  方法上: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我执教的这一课,目标定位十分的准确: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抓住三个问题:想一想这些老人发明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抓住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捕获文中重要信息,展开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并因势利导地协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地句子。
   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属。
   ⑵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已经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个问题,通过写一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真正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2、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身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说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地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3
  《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我在总结前几篇阅读课文教学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后,试着掌握好阅读读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
  通过本节课证明,学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为小学生,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但是,略读课文也不能过多的指导,以前我总是放不开手,生怕学生什么也不会,而过多给予引导,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发明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掌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本课还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际深入考虑是本课的一个胜利之处。通过本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考虑。第一个是开课开始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考虑。第二个是在感爱老人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身家庭生活情况想象假如只有“三间房”什么家具也没有的情况下您会怎么过?还让学生想象一下自身的爷爷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进城而他却坚持在山里生活时,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通过这种想象,使学生体会老人的精神。
  教无定法,但对阅读课文老师的恰当引导会让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