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故事
――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 姚晓丽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实验求证后,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全神贯注》这篇课文,讲的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修改自己作品的一件事,课文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
《鱼游到了纸上》讲的是聋哑人由于勤奋专注,才有高超的画技。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要注意目标应定位在勤奋专注,不懈努力,而不是身残志不残。
《父亲的菜园》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同一种精神,那就是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品味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生分析
教材中涉及的人物,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这种执着奋斗的精神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中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几篇课文所涉及的观察和描写人物方法,学生不易把握,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在读中加以体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读、说、写的语言实践活动。
整体思路
整个单元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挖掘学生的自学潜力,达到预习目标。
模块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
模块三: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将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相联系,将读、说和写结合起来。
模块五:“我的发现”与“日积月累”
模块六:实践活动与检测
模块一:预习模块
教学流程:出示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填写预习单——检测预习效果,解疑。
板块设计
板块一:出示预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本组课文的专题,讨论学习方法。
2.借助工具书,认识本单元的21个生字,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径自、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气馁、狰狞、贫瘠”等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通读四篇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有初步的印象。
5.针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设计说明:学习整组课文,学生阅读量加大,预习时感觉无从下手,给学生一个预习的目标,这样在自学起来就会有所依据,避免盲目、简单的只读一遍就算。所定的预习目标从整体入手,先是对整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质疑,为后面得学习做好准备。】
板块二:自学本组课文,完成预习单
一、预习单的内容设计
1.阅读
(1)自读单元导语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题来写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学习的表达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自读单元导语,在导语中获得收获,这是把握单元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内容最近的渠道。单元导语犹如一个指向标,有了对后面课文学习目标的指引,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
(2)阅读课文的题目
看到课文题目你猜到课文内容是什么?
【设计说明:根据课文题目进行猜测,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培养。】
(3)通读课文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喜欢)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课文中比较难读通的句子,划分节奏,再读两遍。
【设计说明:通读四篇课文,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在具体学习课文之前,要对每篇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把握,对课文中的人物学生在读文后有初步的评价,引导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时,要关注人物的特点。】
(4)品读
找出精彩句段,细细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让你心动?
二、质疑。
提示:自读课文前的提示都能理解吗?课后练习中的问题能解决吗?解决不了标出来找同学、老师商量。在课文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需要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三、感悟
读完本组课文,请分享你心里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良好的预习是课文教学成功的一半。预习单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方向,获得预习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式的学习中完成预习单的内容,从词到句,到段到篇对本组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
板块三:预习检测
1.字词检测
2.朗读检测
1)出示文中的长句子以小组抽查的方式检测,并打出等级。
2)有感情的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组长评价并打出等级。
3.教师针对预习单的填写情况做出评价,并解决简单的疑问。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将预习的成果落在实处,同时也是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后面的环节中引起注意。】
模块二:整体感知
教学流程:资料的搜集与交流——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总结学习方法,抓住课文中重点句子解读文本——读课文,抓细节,品人物。
板块设计
板块一:资料搜集与交流
组织学生课下搜集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及罗丹的图片及生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与交流。
【设计说明:在展示与交流过程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共享搜集的资料,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出示课文插图,回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简单描述对图画中人物的了解,交流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设计说明: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以课文中的插图来回忆人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与上一模块紧密联系。关于人物的品质,学生初读后都会有所感悟,鼓励学生将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
板块三:品味语言,感悟人物
以阅读《鱼游到了纸上》为切入点。
【设计说明:仔细观察,发现本组课文中或明或暗都有体现人物品质、精神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词。找到了这些词语或句子,就是找到了课眼,也就找到了全课穿针引线的支架和道具。】
1.出示一幅“金鱼戏水图”学生来评价。
2.这幅画和你在本单元认识的那个青年的画相比,谁画得更出色?说明理由。
3.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画的金鱼?“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人们评价的是否过于夸张,为什么?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4.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你们的理由。
出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交流体会并进行朗读训练: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的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没说过一句话。”(体会“呆呆地”和“静静地”,观察金鱼入了迷。)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体会作画时的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他作画到了忘我的地步。)
“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他看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设计说明:“人们对他的画的评价是否夸张?”引领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从而可以更深入的去解读文本,自然地找出合理的理由,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让孩子们明白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是专注和勤奋,这是他赢得大家赞叹的原因。】
5.讨论“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有了前面对相关语句的解读,这已经不是难题,鼓励学生有个性的解读,还可以联想“胸有成竹”这个词语来理解它们的关系。】
6.教师总结
过渡:一个题目,一句称赞在我们细细地解读下,对人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本单元中的其他三篇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么?
【设计说明:这样的小结既是对上一环节学习方法的总结,也为后文学习方法的运用做好过渡。】
板块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
1.以自主、合作式学习为主,教师积极地参与其中。
找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两篇课文中人们对罗丹和伽利略发出感叹的句子,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在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全神贯注》:“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批注。
3.小组内充分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引导孩子围绕一个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找出充足的理由就是对重点句子的解读,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养成读书要不断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b.从“结果”、“都”、“的确”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引领孩子理解罗丹如何全神贯注,也就是重在理解第二自然段。
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让孩子们明白课文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特点,表现罗丹怎样“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以至于忘记了客人就在身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