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刚刚在郑州教育博客交流群里看到群主“颜色”老师的祝福:祝群里美丽的光荣的的脑力劳动者,节日快乐!在感谢群主祝福的同时,我开始思考“劳动”的含义。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百度百科)”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教师,我们对外输出了劳动量(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劳动),我们的劳动为我们获得薪酬,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保证了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毋庸置疑的属于劳动者。然而我们教师的劳动究竟属于脑力劳动,还是属于体力劳动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其实,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种绝对的二分法本身就值得商榷。比如作家是脑力劳动者,他的作品是脑力劳动的结晶,但是把自己头脑中的故事或人物,用笔或者电脑写出来,却又离不了体力劳动。同样,工人是体力劳动者,但是要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同样离不开脑力劳动。所以我想我们所说的脑力劳动者,应该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劳动者;体力劳动者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脑力劳动为辅的劳动者。那么教师的劳动究竟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还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呢?或许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了。然而我要说,这个问题绝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它决定着教育的发展。简言之,当教师的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教育就会飞速发展;反之,当教师的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教育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按照常理,教师的劳动应该是一种创造,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特点,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合适的内容,然后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的产物。同时,教师这种创造的能力,必须以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学习为基础。我把读书的过程归结为“读书——思考——形成(印证或丰富)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所以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脑力劳动,也应该是创造性的学习。如果从这个理论意义上,无论是教师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一种创造,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试想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怎能不促进孩子真正意义上成长,这样的教育,怎能不飞速发展呢?
然而现实中,我们教师工作量,往往是以课时数的多少来计算。这其实是一种误区,只计算了体力劳动而忽视了脑力劳动。正如陆游的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的劳动其实更多在课堂之外。然而更可怕的是:不但业外人士,即使业内也出现了教学工作技术化的倾向,不去思考课程标准的真义,不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一切按模式或经验操作,而学生也成了生产线上产品,统一规格,达不到就加班加点,疲劳作业。这时的教师,不用思考,不用创造,只要按照考纲的要求,挤、卡、抓,提分就行。这种时候,教师也很累,累的是体力。或许我们能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高分的不一定都是合格的人才。这也是这些年教师专业成长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的工作逐渐沦为起早贪黑,不用学习,不用过多思考的体力劳动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何谈发展?
在国际劳动节,祝愿天下所有教师,终身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最美的教育;愿所有的教师,所有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节快乐,快乐每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