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慈母情深》课堂实录1
【课前交流】
  T: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谈谈这个话题,“母亲”。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说些什么?
  S:想到了自身的母亲,她对我的爱是无限的。
  S:母爱给人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S:母爱是伟大的。
  S:母爱是无处不在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T:这节课,老师跟同学们上的也是关于母亲的爱。(板书课题)
〖研讨〗
  简简单单的课前交流,却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面对“母亲”这个词,(注意,不是“妈妈”),所有人心头总会涌起许多感想,或多或少。而这些情感就为下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与吴碎新老师的,以“妈妈”为交流话题相比,这样的课前交流更加有效率,更加出效果。
 
【课堂实录】
一、直接入题
  T: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S:慈母情深。
  T:读得不错,但我想请同学再深情得读读这四个字。(再读)
  T:读了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
  S:情表示在哪里?
  S:他们的情表示在哪里?
  S:慈母对他小朋友的情有多深?
  T: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学会了读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文章中的读书方法。首先要考虑为什么,质疑。那么这么多问题,咱们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研讨〗
  读课题这个环节,不由让我想到了王崧舟老师的许多课例,比方说以前的《我的战友邱少云》,再比方说诗歌教学的典范《长相思》。然而我们在对李老师的读课题环节进行反思时,不由要问一句,李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四个字”,指导意义有多少?在读《长相思》的课题时,王老师先是让学生读了整首诗,然后对题目进行比较范读,最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味道读读。这才是真正有指导意义的读课题环节。慈母情深这个课题需要读,并且需要反复读,因为这题目不只带着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情感,而且是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从学生这方面来说,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比方在吴老师的课上,在结课环节还是有学生读错)。所以,我建议把李老师这个要求“请同学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四个字”放在结课环节,也就是学生对主旨都有所理解的前提下加以要求。
  两节课上,学生在质疑课题上都做得很好,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而且这种质疑是有深度。特别是“情有多深”这样的问题,覆盖面大,穿透力强,探究性高。所以,教师可以以更加明确的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和接下去的学习中心。
  我的设想:
  板书:情有多深?然后,在学习阅读提示时,将提示和学生问题加以整合,通过画出母亲的外貌,语言,你能感受这情有多深吗?找找书上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二、初读感知
  T:把字读准,读通顺,你也可以想想刚才自身的疑惑。
  (学生自由读。)
  T:请我们班的读书能手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学生逐段读。)
  T:真的是读书能手。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S:讲我作者很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他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钱。第一次他觉得母亲很劳累,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他一顿,又给他钱买书。
  T:我们可以再简短一点,就是母亲──给我钱去买书。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包括了母亲的深情。
〖研讨〗
  我们不能说,逐段读这个环节就是不好的,而是看用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能力的迁移上,这样逐段读不只不符合略读课文的要求,而且效率不高,同时,逐段读所涉和的面是狭小的,一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而其他人只是倾听者。
  李老师很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这对于高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中段的培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然而,概括课文内容,怎样才干算得上是概括?也就是说,这个度要如何掌握?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很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他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钱。第一次他觉得母亲很劳累,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他一顿,又给他钱买书。”这应该说是可以的。那老师的示范性概括“母亲给我钱去买书”。当然也是正确的。那是否我也可以这样概括“我去买书。”哪种最好呢?我觉得是学生的概括最好。概括不是像提炼句子主干那样,而是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情节,而李老师的概括恰恰没有具体情节。
三、体会家境贫困
  T:请同学再读读1~4段,想想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
  S:作者真的很喜欢《青年近卫军》。
  T:是吗?是从哪感受到的?
  S:因为他每天想这本书都失魂落魄的
  T:什么样叫失魂落魄?你们失魂落魄过吗?
  S:没有?
  T:见过他人失魂落魄过吗?那是什么样子的?
  S:心不在焉。
  T:对,心里老想着其他的事,都不知道自身在干什么。
  S:走路的时候没有劲。
  T:还读出了什么?
  S:作者家很穷。他没要过母亲这么多钱。而且把录音机都卖了。
  T:是呀,当时作者家里有兄妹五个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了,为了养活家里,母亲要到一个厂里做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只有27块,为了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我们可以想到,这书,多少钱?
  S:一元五角。
  T:这一元多钱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S: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要过这么多钱……失魂落魄。
  T:终于,我鼓起勇气去向母亲要钱。我们现在先来看看,怎么学习下面的课文呢?
〖研讨〗
  李老师在这一局部的教学处置非常巧妙。她把课文自然地划分为两个局部,而这两个局部也却是是有其独立性的。然而,这两个局部又是有机联系的,家庭的贫困就为我要钱时的内疚,母亲给钱时的伟大做了铺垫。这时,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就使学生更深一步体会这一元五角的不容易。也初步感受了母亲的艰辛。
四、细读课文,锁定形象
  T:请同学们读读阅读提示。你知道怎么来学习下面的课文?
  S:阅读下面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T:重点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外貌和语言)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依照这样的方法,把下面的课文读下去。画出外貌和语言的句子。可以朗读可以默读。
〖研讨〗
  把阅读提示放在课文学习的中间环节,这是比较新颖的做法,也是适合深入学习本文的做法。这样就把初读和品读环节有机分开,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与中心问题。然而就像前面所建议的那样,我画出了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为什么呢?写母亲的外貌和语言是为着什么呢?为了使问题更明确,我加了一点“情又多深”。
  T:谁来说说你画出的句子?
  (学生个别反馈。)
  T: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喜欢这四句关于母亲外貌的句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
〖研讨〗
  在反馈的过程中,没有把个体的行为变成全班性的行为,学生参与面不广。
  T: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一句,谁愿意读一读?(生读。)
  T: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S:我知道了母亲很瘦弱,脊背也弯曲着。
  T:说得真好,瘦弱的程度怎么样?
  S:脊背都弯曲着。
  T:脊背都弯曲着,说明她瘦弱地怎么样?
  S:特别骨瘦如柴。
  T:课文中用的是哪几个字?
  S:极其瘦弱。
  T:谁能把这四个字读出瘦弱来。
  S:极其瘦弱。
  T:能把它放在句子里读读吗?(学生读。)
  T:我听出来了,真的很瘦弱。谁还读出了什么?
  S:头挨地很近,也说明她的脊背也是弯曲的。
  T:脊背弯曲着,说明她工作地很辛苦。是吗?谁愿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T:母亲瘦弱,为什么瘦弱?你能想象吗?
  S:因为工作太辛苦。
  T:出了没吃早饭外,还以为工作辛苦,那我们能读出这种辛苦吗?(齐读)
〖研讨〗
  在短短的一个教学片段中,李老师连问了六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是追问,而是在同一平面,同一层次上的重复提问。可谓是“老师细细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问题的开阔性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回答的开阔性,教师的一个又一个细碎的问题局限了学生所有的想象以和感性认识。
  无妨这样一问:“同学们,瘦弱,而且是极其瘦弱,读着这个词,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什么局面?”
  T:是呀,这时候我叫了两声“妈……妈……”。这个时候母亲怎么样?读。
  (齐读。)
  T:读着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S:母亲很疲惫。疲惫的眼神。
  T:你能读地再疲惫一点吗?味道读出来。
  (生读。)
  T:有谁能读得更好。
  (生读。)
  T:大家都来试试。“一对”开始!
  (齐读。)
〖研讨〗
  可以说,这样的朗读指导是无效的。语文是感性的,学生是感性的,只要你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你的指导就可以无痕了。
  比方:“疲惫”一词教学。
  同学们,你有过疲惫的时候吗?
  母亲又为了什么变得如此疲惫呢?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从母亲疲惫的眼神里还看到了很多很多,你看到了什么?
  对呀,这就是慈母情深呀!
  T:读着读着,你还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
  S:母亲带着褐色的口罩。
  T:你读出了什么?
  (生无语,师引导。)
  T:口罩原来什么颜色?
  S:白色。
  T:是呀,都用成褐色了,舍得买个新的吗?
  S:舍不得。
〖研讨〗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生成都可以转化为课堂资源,比方这里,就不是。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淡化。
  T:是呀,还有什么发现?(缄默)我们再来每个人读读这句话,在句子上,跟平时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S:这个句子里有三个“我的母亲”。
  T:这三个我的母亲,我想跟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好吗。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师生合作读。)
  T: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样放进去,说明了什么呢?(缄默)母亲惊讶地望着我,惊讶的只是母亲吗?还有谁?
  S:我。
  T:是呀,那咱们把惊讶的语气再读读。很惊讶呀!(齐读)
〖研讨〗
  天哪!为什么把这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么有深刻的人文内涵的语言定位于惊讶!我也感到很惊讶!
  吴老师在这一片段教学时,采用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初步领悟到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虽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也许已经是最近发展区了,虽然,老是感觉这局部教学跟自身的设想差很远,但我也是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然而,我们老师对文本的定位首先应该是确定的。这段描写有我复杂的感情,这情感就是母亲所给予的,让我发生的不可接受之重感。虽然是复杂的,但我想,用惊讶这个词是最不恰当,最为外表的。
  T:母亲是这么的瘦弱,这么的疲惫,当我向母亲要钱的时候,母亲是怎么做的?
  (学生齐读:母亲掏衣兜……)
  T:读着这句话,你又知道什么?
  S:母亲工作,手指都裂了。
  T:手指都裂了,所以是什么词语?
  S:龟裂。
  T:什么样的手是龟裂的?我们平时用龟裂形容的是?
  S:龟裂的手指就是冬天的时候冻了要买手套。
  T:为什么母亲的手指会裂开?
  S:经常在缝纫机前工作,就裂了。
  T:说明她工作地很辛苦,工作地很繁忙,每天都要去工作着。这手做了很多很多事情。
  S:皱皱的毛票,都已经放很久了。
  T:为什么会放很久呢?
  S:舍不得用。
  T:是呀,当她想用的时候又放回来了,当她想用的时候又放回来了,才会显得皱皱的。
  你还从毛票中知道了什么?什么是毛票?
  S:一毛一毛的钱。
  T:一毛一毛的钱放在一块,叠起来。平时一百一百的,我们称大钱,而一毛一毛的钱我们称小钱。称它为零钱。这些零钱就称为毛票。怎样的毛票?
  S:皱皱的毛票。
  T:对呀,那我们读出来吧。(齐读)
〖研讨〗
  在教学“龟裂”一词时,我比较欣赏吴老师的作法,首先问“什么时龟裂知道吗?”然后说:“龟裂原本是一个用来形容土地裂来的词,今天把龟裂这个词用在了形容母亲的手上,你感受到什么?”,同时出现龟裂的土地这张图片。可以说,学生受到的震撼时巨大的,所以,在体会龟裂这个词,进而体会母亲的辛劳局部,学生的感性世界时丰富的。相对于吴老师的做法,李老师的“龟裂”一词,就显得效率和效果都不如意。
  T:是呀,母亲给了我钱,怎么做的呀?谁能用语言把它读出来?
  (母亲说完,立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T:听着他的读,你又发现什么?
  S:有四个立刻。
  T:是呀,这个句子出现了四个立刻,假如去掉了四个立刻,我们来读读。(读慢)
  T:显得很缓慢。我们再把立刻放进去读读,母亲说完…(读快。)
  T:说说你们为什么这么读?
  S:马上去做了。
  T:我明白你的意思,马上做这些动作下去,说明了──
  S:很忙碌。
  S:她想多干活,多赚钱。
  T:还有吗?她想抓紧一分一秒,多么忙碌的母亲。想多赚钱,为的就是养活一家人。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
  T:我觉得同学们这种立刻,这种争分夺秒,再能把它读好吗?我来读读好吗?
  (师范读。)
  我们再读读,读好哪几个词。立刻(齐读。)
〖研讨〗
  前面我说过,语文学习是一种感性体验的过程,李老师在朗读指导方面过多倾向于技巧的传授而非情感的激发。就如这句话的指导,我想,并不能用朗读的速度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读法可以多样,最重要的是读出内涵,读出感想。从这几个立刻当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母亲超负荷的工作量,母亲为家,为儿投入了自身的所有时间和精力。而梁晓声看着我的母亲,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他的情感呢?我想,跟母亲一定大不相同。那是一种深深的内疚,深重的悲痛,繁重的负担。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可能让学生读成上课时那样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越读越快,越读越热火朝天,不由让我想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那股争分夺秒的狂热劲。这跟文本的情感基调是符合的吗?
  固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个体的,不能完全强加给学生。正因如此,我建议让学生在发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地朗读,而非“读得快一点”。更不用教师示范读。
  T:是呀,刚才我们从母亲的这些外貌当中,体会到了母亲是那么的瘦弱,那么的疲惫,还有龟裂的手指那么的忙碌。那母亲的语言呢?同学们找到了是吗?哪些语言?
  S:……
  T:连说话都很快。我们来读好吗?我来读母亲,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对话好吗?17~25段。
  (师生对读。)
  T:还从哪里,还有母亲的语言吗?
  S:我挺高兴他…
  T:还有什么地方?
  S:你这小朋友……
  T: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母亲的爱最多的蕴涵在哪句话当中?是哪句?
  S:我觉得是这句“我挺高兴…”
  T:真不错,那你能把这句话读读吗?
  S:第三句……
  T:不是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他买书,买书的时候就舍得了。还有母亲说──把这句话好好地说一说
  (幻灯片出示“我挺高兴……”)
  T:谁愿意当当母亲,把这句话说说?(生读)
  T:你为什么这么读?
  S:母亲在这个地方应该是很高兴的。
  T:为什么高兴呀?
  S:因为能增加知识,母亲觉得很高兴。
  T: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爱,虽然母亲很瘦弱,但她却说──
    虽然母亲是那么疲惫,那么辛苦地赚钱,但她却说──
    虽然母亲工作那么辛劳,连手指都龟裂了,但她却说──
    虽然母亲是那么忙碌,为了养活一家人那么辛劳工作,但她却说──
〖研讨〗
  对集中描写我跟母亲对话的这一局部,可以采取沈大安老师的建议,作者本可以一句话表达完的意思,却说得结结巴巴,与此对比的是母亲说话的干脆,可以采取师生对话的方式简单带过。假如可以模拟当时车房里的情景的话,比方加上背景音效,也许会更好。
五、体会母爱
  T:是呀,正如作者梁晓声自身所说,这是我今生今世听到的最美的声音,这是母亲给我的一股无穷的力量,这是滋润我生命的清澈的甘泉,母亲的这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荡漾,时时在我耳边回响,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从母亲给我钱买书的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母亲对我的深情了吗?
  S:体会到了。
  T: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S: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应该是个大人了。
  (齐读30~35段。)
  T:是呀,母爱是世上最神圣的,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因为母亲永远是付出不求回报的,回去以后,再把这篇课文好好读一遍吧。
〖研讨〗
  在结课局部,李老师又重新回到了“我”的位置,这就带领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份浓厚的感情。慈母情深,到底有多深?到了这里,不正是最好的回答吗?因为母亲的深情,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瘦小,第一次觉得自身应该是个大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课后反思2
  选择这样的文本,初衷也许是仅仅出自于自身的感动和对作者喜爱。所以初次备课也仅仅在关注“母爱”。
  第一次试教时发现学生通过简单的对比后,得出文中母亲爱得深沉、伟大、壮烈的结论。当时,我突然有种“空虚和害怕”的感觉。试想,当我们把母爱理解得如此坚硬的时候,母亲是否已经远离我们?母亲不在是一个生活中的具体真实存在;母爱也不再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母爱被空化、泛化、伪化。于是再次细细品读文本。“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终于对母爱有了重新的认识:瘦弱但坚强,辛苦却忙碌,贫穷但不吝啬。作者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和事例来体现着母爱的意味深长。在这里,母亲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教给儿子如何才干无憾人生。文中四句那么朴实而又简单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母亲。“瘦弱的、疲惫的、龟裂的、忙碌的”体现着母亲的付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就这一句话,为儿子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大爱无形呀!
  叶嘉莹教授说“不只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实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抓住能以点带面的“文眼”后,用“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惊讶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三个关键句分别与“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对比。对比感悟,对比读,反复读。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什么。将家庭境况,母亲的艰辛与母亲对小朋友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又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不论是分角色,还是个人读或是齐读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一种无痕的指导,不动声色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人物对话。学生内心感情的涌动在老师的鼓舞下变成了读和说,使整堂课充溢了生气与激情。
  但是当我们读书时,总停留在人家的感动中,没有和自身的感情和心灵的对照,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同样在上课时,老师与学生的认识不协调时,也失去了这节课的意义。如何让课堂更和谐,如何让师生的和谐从外表转化为实际,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考虑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慈母情深》课后反思3
  这篇课文是以慈母为线索,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表达深沉的母爱。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重点之处在于对慈母情的体会,能够通过作者对其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去感受。这份感情是真挚的,母子连心,重在煽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