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教育的力量小学老师随笔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来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柔和。
把“勉强”转换成“学习”的第二个课题是实现“合作”(分组活动)。“勉强”是个人的活动,而学习则是合作的活动。以前,在提倡“独立解决”、“自学自习”的“勉强”文化中,把不借助别人的帮助、独自解决问题的学习称为好的学习。但是,在“学习”的文化中,则追求“互惠学习”,即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和认识,并毫无保留地告知自己想法的相互学习。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
这只是一个读完书之后的絮叨。
我想从“缘分”二字开始絮絮叨叨。如果说人与人相遇是缘分,那书与人相知亦属修为。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学校教育有国界之分,也就免不了有“宁看自己不理别人的心态”。诚然,每一个国家甚至地区都会因为地域等差异影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但抛开外在的影响,还原到教育的理念时,我们不难发现共通之处。当我们还在因为是日本学者所著而不愿认真翻阅时,佐藤学已经成为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不要让自己的名族主义掩盖真理。
简 .奥斯汀用经历告诉人们: 一切都会从陌生开始,不要让“傲慢与偏见”错过美好。每一个值得验证和实践的教育理念都应该被接受。佐藤学不仅在日本国内研究教育,更可贵的是他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走出日本,探究其他国家一线教育工作。坚守一线的研究理念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所缺乏的坚持。《教师的挑战》一书中,几乎每一个分项的课题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学校甚至某一节课。从真实热乎的课堂走出的教育科研才会成为教师的“心灵鸡汤”。
谈谈书中是。
探究理念的共鸣。教学理念的共鸣。《教师的挑战》把阵地聚焦于“课堂”。如何进行课堂的革命,书中提出了“宁静”二字。这两个字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大约半年前,我也因为读罢《陶行知文集》而开始了“宁静”教育试验田。我理解中的宁静教育是给教育做减法,减去过多的教师语言同时也减去过多的教育衡量。也就是把课堂转换给学生。教师过多的话语权是过时和不科学的课堂理念。这样的观点在陶行知的笔下演化为“学生自治”,而在佐藤学笔下则从教师角度出发演绎成“合作学习”。 “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过多的教育衡量不仅会使孩子被要求赶着跑,更会让强烈的目的性扣住自由的思维。这一点相信作为一线教师一点都不会陌生。谈谈书外话。
上面所提及的宁静教育理念在阅此书之前,我已经开始探究。其实,在课堂上宁静化的改革实属不易。每一个教师就可以创造一个“哈姆雷特”。个性不同课堂风格也会大异,并非宁静的流淌才是课堂的主旋律。我在实践宁静教育课堂的理念时,运用的是电影教学法。当教师语言被课堂解放时,另一些东西必须进入课堂成为媒介。电影是个可以偶尔选择的媒介,我也有了几次成功的尝试。
另外,我想提出的新观点是将宁静教育理念注入班主任工作中。尤其是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也就是回到了陶行知先生所写的关于学生自治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减少老师管理时的言语数量,给学生一个宁静的自治空间。
下面我给出一个教育探讨案例。我所带班级的孩子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自信。他们因为不自信导致对自己毫无正确认识和要求。表现为对待很多班级和学校工作没有积极性。他们不敢主动参加,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完成。甚至课堂的表现也为此受影响。即使心里有话说,但嘴巴却紧紧闭着。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很多事都不被要求去完成,只要等着别人帮助就行。因此,他们自己就开始不确定自己的能力,不敢给别人做事。
于是我决定偶尔表现出班主任老师的“脆弱面”。其实很简单我只是在许多时候都加上一句:这个老师不太会,要不你们来帮帮我吧!就是这句简单话,我的学生会觉得他们成了我的依靠。当他们开始积极处理班级工作时,我只会在过程中给以悄悄的指导。当然,事情完成后我会给他们应该得到的赞许。这样简单的一来一往,我和孩子们不仅成了互助组还无意中奠定了信任的基石。快乐的事就是在简单中实现的。当孩子被认定他们是被需要和被肯定时,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勇气尝试更高的台阶。
这样的教育工作变得安静了,但也走心了。作为班主任的我感觉到教育工作变得很愉快。现今的社会,学习的资源和途径颇多,很多理念都在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老师就肩负着引导孩子如何自主学习的责任。把选择留给孩子之前,必须给孩子灯塔的指引和一份静待成长的心情。
一年后再读此书,我把目光落在了“革命”二字上。现在几乎但凡能够和教育沾点边的不管专家还是普通人,都会口出教育改革的字眼,至于教育改革到底该何去何从,大概不过摸着石头过河罢了。本书中没有用大篇幅去夸大教育革命,而是在阐述完较多教育实践活动后,自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理论。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应该从“独立解决”衍生至“互惠学习”,学习过程应该是互相坦诚与互相吸收借鉴的合作过程,而不是个人主义与各自封闭。“互惠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坦诚相待互利合作,从而达到共赢。这样的教育改革理论是带着生活引领作用的,不单单只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也再一次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达到了一致。万卷书读遍,理理皆相通。“互惠学习”强调切磋合作,互助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有互助与借鉴才可以走得更远。人一出生就是一个非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同伴需要集体,甚至也少不了竞争者。放眼望至国家政策中“一带一路”“互联网+”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也正与“互惠学习”一脉相承。这样的教育理论是生活化的,是联系实际的,是值得学习的。
港下实验小学 张晓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