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十大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内容”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理解算理,形成计算技能。
在运算教学时中,我们可采用“情境引入―列出算式―研究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流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第74页例题中小括号的认识的教学。教材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出示10个五角星,让学生剪掉2个后再剪掉3个,提出还剩几个的问题。学生可以用连减的思路解答,也可以用先加后减的思路,让学生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从而知道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二、追求算法的群体多样化,个体最优化,深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在一个班级中,会出现不同的算法。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才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呈现出多样化。
如在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计算教学中,对于36-8,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个性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不一样,班上的学生会出现4种计算方法,有破十法,连减法,还有利用数的组成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类似于竖式口算。面对多种算法,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其间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都说出自己的观点。认定“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在这里已无太大价值,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三、回归生活实践,实现运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现实生活既是运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运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以《认识人民币》中简单的计算为例,在学生认识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以及知道元角分进率关系后,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数学购物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巩固计算知识。
纵观目前的运算教学,我们要冷静思考运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运算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运算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运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得到落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