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6 19:22:00
|
只看该作者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规范?孟子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生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
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说明自身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假如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这句话的意思是:“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师: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没有。
生3: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师:为什么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生4:好懂些。
(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示得淋漓尽致。这是教师引的结果。)
(学生笑。)
师:说得好。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和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师: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
(教师点拨恰到好处。)
(学生读)
生5:第4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生6:我们小组回答第2小题: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生7: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
生7: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师:怎样用的?
生7:在第二局部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坚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师:作者在第一局部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局部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生8:我们小组回答第5小题。“是心”就是指“这样的心”。
师:怎样的心?
生8:就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师:那“本心”呢?
生8:应该也是指“舍生取义”之心吧!?
师:对,“是心”同“本心”都是指“舍生取义”之心。
师: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理解得不错,请大家再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2:
(幻灯片2、3用“和你的老师说说”“和你的同学对对话”的形式,自然地将质疑这一环节设置进来,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者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学生分小组讨论)
同你的老师说说:
假如你们小组内有问题未能解决,带到全班与同学们、老师一起交流,我们一起解决它!
和你的同学对对话:
假如你还有什么疑难,不用着急,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试试看,你们自身能不能解决?
出示幻灯片3:
生9: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
生10: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生11:那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摇头。)
师: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生12:我不明白“义”到底指什么?
师: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孟子认为自身做了坏事感到羞耻,他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需遵循的原则。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
生13: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证明了他是个舍生取义之人吗!
生14: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也应该是了。
(教师抓住了孟子“义”的实质进行探究,作了适度的点拨,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举出了文天祥、夏明翰的例子来进一步佐证孟子的“义”。其点拨具有一定深度。)
师:非常好,看来这个问题大家不只懂了,而且还理解得比较透彻。
链接生活: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规范?孟子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在你的生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事,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教师精心设计了“链接生活”这一环节,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实际生活中来,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实际生活中的“义”,怎样处置好“生”与“义”的关系。)
下面请大家再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4:
(学生既可独立考虑,也可小组讨论。)
生15:我同意孟子的观点。假如社会上没有正义、道义,那将是多么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