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有感
海南省机关幼儿园 中六班 吴彦燕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由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的编著者之一怀卡托大学玛格丽特·卡尔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经过数年的研究发展而成。它作为一种基于发现幼儿的长处与优点,欣赏、接纳幼儿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目前正在一线教师中逐步推进,并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本书以学习故事的核心——儿童学习者身份的建构为线索,以具体章节阐释如何借助学习故事满足相应主题带来的需求和挑战,关注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强调为了促进学习而评价。全书不仅有理论的论证,同时以具体实践案例加以说明,具有切实的实践借鉴意义,在经历了第二次的同看一区活动后,在尹凌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中班组的班主任一起同读了这本书,笼统来说,学习故事对幼儿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学习故事教会了我要欣赏和发现幼儿的优点,关注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帮助我构建起新型的儿童观,即幼儿是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学习者与沟通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自然而然就会发现甚至放大幼儿身上的优点,从而建立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和谐关系。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还必须要有较强观察的意识和能力。观察是指导的基础,观察能力的提高是活动指导质量的保证,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体现。再且,学习故事倡导一种研习文化,学习故事是一种叙事研究,教师是研究者,教师间围绕研究儿童的共同使命所构建的学习共同体,这无疑可以有效地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从幼儿的角度来说,教师努力去发现并放大幼儿身上的优点,使得幼儿身上的优点得到放大,其弱点自然就会显得缩小,幼儿身心自然就可以获得健康的发展。另外,践行学习故事,必然要推行低结构化的课程活动类型,让幼儿有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也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哇”时刻,幼儿的优点也才有可能更个性化地得以展现。
最后,从家园共育来说,学习故事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幼儿发展、教师成长、关系(师幼、家园)和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他的孩子在园的表现时,尽是向家长反馈他的孩子在园的各种优秀表现和惊人的学习能力,家长心里肯定是乐开了怀,家园关系又怎能会不和谐呢?
学习故事既然名曰为“故事”,就应具备故事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而故事要叙述得感人生动,除事件本身就是令人感动的外,还有着很多不同于传统的要求。 第一,学习故事与观察记录相似,却不单单是观察记录。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可以归之为广义上的观察记录,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在评价理念上,传统的观察记录可能会比较关注幼儿在某方面发展中所存在的不足,偏重于补缺补漏的工作思路;而学习故事立足于去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致力于扬长培优。二是在记录方法上,传统的观察记录既可以是描述性的,如轶事记录法、日记描述法、实况详录法,也可以是量化式的,如清单法、等级评定法等;而学习故事是描述性的,侧重于为当事人(幼儿)及利益相关者(家长)呈现一个与幼儿学习有关的故事,所记之事是感动的,富有启迪性、可读性。三是在操作步骤上,学习故事的操作步骤为“注意—识别—回应—记录—回顾”五大环节,要求对所记述之事要进行明确的“回应”,区别在“回应”上,即需要后续的跟进的教育行动举措;而传统的观察记录通常只停留在记录与分析阶段,对后续进一步行动策略无提出明确要求。四是在记录要求上,传统的观察记录,强调描述的客观性,拒绝观察者(教师)主观的情绪情感介入,观察者(教师)和被观察者(幼儿)通常是呈现一种居高临下的关系;而学习故事强调“哇”效应,强调教师要以妈妈的心来写学习故事,强调关系、强调心智倾向,因而在阅读学习故事的“注意”环节,通常会阅读到带有很强的情绪性词语,如“你感动了我”、“你真棒”、“我能感觉到她心里的不安全感”等词句。五是在分析框架上,学习故事的“识别”部分是有明确的分析框架,即《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所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五大线索:归属感、身心健康、探究、沟通和贡献。而传统的观察记录的分析环节没有提出明晰的分析框架,往往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维度中去寻找适宜的分析角度与线索。
作为一名教师,也就意味着需要终身学习。正如我们希望儿童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那样,教师也必须发展和表现出这些品质。学习故事能在教学和学习领域中带来广泛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开始影响和改变学习的环境。相信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对学习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在今后观察幼儿的学习故事中有更多可撰写的内容和题材,对学习故事的分析也更到位和有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