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 我们需要返璞归真的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08:3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这段期中考试的复习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这里所讲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这样一大批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践行课程标准的漫长旅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这里所讲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这样一大批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

一、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诚然,强迫学生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这样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二、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比如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时,他们自觉地就知道模仿从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两方面去介绍,不光模仿文章的结构,甚至连许多优美的语言都一一灵活运用。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课程标准提倡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语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

  四、运用启发式,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语》上有一篇非常着名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如何启发他的弟子谈各自的志向。老夫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畅所欲言。可见,启发式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滥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如今,启发式教学已被写进《义务教育法》,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启发”,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启发”一词含有打开之意,即通过教师的“启”去打开学生堵塞的思路,让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有人认为课堂上无尽无休的提问,把语文课上成典型的“提问课”,这就是启发,这实在是对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的误解。

简单的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无需教师再去“启”,需要“启”的是那些复杂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路搭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机器,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启发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对文本进行解读、体悟,这样就能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4 12:40:3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不能一味照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0: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