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和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内容(片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点评:《为人民服务》一课篇辐较长,课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生动华丽的词句,学生对此类文章时代背景比较陌生,影响了学习的兴趣。但林莘老师能够吃透教材,紧扣目标,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对文本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意地取舍、整合,整个流程设计颇具匠心。
整节课的重头戏在于老师引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而学习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又在于让学生在品味、朗读中学习引用名言、对比和举例这三种论证方法。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主席在这一段中用了哪些证明自身观点的方法。
(一生读第二自然段)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方法,证明自身的观点。
师:噢!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怎么引用?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板书“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知道司马迁吗,什么年代的人?
众生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二千多年,干嘛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司马迁的话?
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名人都这么说了。
生2: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它可以表达深刻的内涵,表达作者对死的看法。
师: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会记得吗?(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学生配乐吟诵。)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
生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生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5: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师:死又算得了什么,江山自有后来人。
生6: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师:这是谁说的?陶行知,这既是对教育的爱,也是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大家刚刚学过,一起来一遍。
生(齐):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所以名言带给我们的震撼是无限的,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引用名言(板书:引用)
点评:主席在文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名言是古老的智慧,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检验,引用名言进行论证是很常见的方法。林莘老师让学生回忆在课内外学习、积累的有关生死的名言,并在音乐的伴奏下反复诵读,体验英雄浓重的民族情怀、感受英雄壮烈的豪情气概,激发学生对英雄之死的敬佩之情,同时,也丰富拓展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林老师恰到好处的评价中,学生用心、用情,读懂了主席的生死观,读懂了至理名言的永恒美。言虽尽,情未了,意无穷。
师:接下来,主席又用了什么方法证明观点?
生:应该是用对比的方法。
师:对比,怎么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板书)“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替法西斯卖力,……,就……。”
师:(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假如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假如只为法西斯那些统治者,剥削阶级做事,比方汉奸,就比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
师:读完这段话,我发现,它其实就讲一个字,哪个字?
生(齐):死
师:(点击课件: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什么意思?能换个词解释它吗?
众生: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点击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纷纷举手:不同意,这个死,得用“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呜呼哀哉……”解释。 (期间,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感情)
师:哎,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却用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
生:因为他们死的不同,有好死……
师:有好死,有坏死,是吗?(全场笑)
生(纠正):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一个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敬重、敬爱、钦佩。
师:说得多好啊,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发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示出来,你们自身试试看该怎么读,这句话不好读,别看每个字你都懂,但要读好却不容易。
(学生试读)
师:好,谁来读,像主席一样读出温度,读出感情,读出立场。
生1:(读)
师:你读得比较温柔。
生2:(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但还没有表达出你的憎恨。我来试试看,你跟着读好不好?(师范读)
生2:(受到启发,饱含感情,读出强烈对比,全场热烈掌声。)
生3:(读出褒与贬,爱与恨,全场再次热烈掌声。)
师:你读出了看不起的态度,读出了憎恨的情感,是啊,主席早已把这些走狗看作一堆粪土。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林莘老师独具慧眼,敏锐地抓住“死”字的褒贬意义。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行“生死对比”,推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36:00 | 只看该作者

“死”字在文中特定的和加意义——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对比中进行换词训练,让学生们用丰富的词汇表达:“为人民利益而死”是“献身、牺牲、为国捐躯……”,“替法西斯卖力、去死”是“下地狱、一命呜乎、命丧黄泉……”,接着,林老师巧妙总结:同样一个死,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词,小朋友们,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请带上你的温度,把这句话读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评价中,在有的放矢的指导下,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测词语的情味、色彩,体会鲜明的情感对比,感受作者的强烈爱憎。在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提高。
师:很好,主席用了对比的方法,接下来,主席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
生:用了举例的方法。
师:举谁的例子?
生:张思德。
师:(板书)举例:张思德。
师:刚才我们从资料上大概地了解了张思德同志,但是还不清晰,很模糊。为什么主席会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那张思德到底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非常珍贵的镜头呢。(播放《张思德》电影剪辑镜头)张思德一生都在跑,风里跑、雨里跑,不停地向前跑,他到底跑去干什么?你看到了就喊出来。
生(喊):跑着送水、送信、送轮胎,他跑着跳进急流,为老乡追猪!
师:他傻,人家都叫他傻二娃子,想看看他怎么“傻”的?(一组做任何事情都尽全力的镜头)
生(喊):唱歌、种地、烧炭……(为张思德的质朴可爱,学生边喊边笑。)
师:他从小是个孤儿,那他是不是没有亲人呢?这抱着的,是从不说话的孤儿,最后却叫他爸爸。这个哑巴老头,思想不通,哭、闹、绝食,可最终却把张思德当作最亲的儿子。(播放感人的“父子”情深的镜头,学生陷入深思。)
师:见到张思德了吗?你最喜欢哪个镜头?你觉得最感人的是哪个镜头?
生1:最喜欢跳下河去追猪的镜头(全场笑)。他跳下水,那是有生命危险的,可他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生2:我喜欢抱小朋友的镜头。
师:你喜欢他当未婚爸爸啊!(全场笑)
生2:不是,孤儿内心寂寞、孤独,但张思德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温暖他孤独寂寞的心。
师:爱的力量使从不说话的小朋友终于开口了、欢笑了!
生3:我喜欢他不停地奔跑的镜头,因为这一平平经常的动作,说明他一生都在不停地为人民服务。(全场掌声)
生4:我喜欢张思德协助哑巴老头的镜头,有一个细节,是张思德为老人戴眼镜,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张思德饱含深情、细致周到,充溢了对老人深深的爱。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了解了张思德,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战士,这么可爱的战士,最后,他又是怎么离开大家的身边呢?
师:(播放张思德牺牲的镜头)炭窑坍塌了,张思德牺牲了,临死前,他还拼命地把战友推出窑洞。(生深深感动,饱含热泪。)
师:为什么他时刻想着他人,时刻把自身遗忘?
(学生谈感受。)
点评:现在的小朋友对张思德已经陌生,为了让张思德的形象丰满、生动起来,林老师对表示张思德形象的镜头的筛选、剪辑颇费苦心。张思德一生不停地奔跑,干着最平凡的小事。张思德唱歌、垦荒的镜头,张思德收养小朋友、侍候老人的画面,张思德壮烈牺牲的情景……这一个个镜头无疑都是板书,都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一起的主题——为人民服务。可亲、可敬、可感的张思德走进了学生的心中。“为天底下的人”这一最简单、最朴素、最永恒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举例的作用,这就是人格的魅力,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真实的再现,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距离,也起到了介绍时代背景的作用。巧用媒体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画面的冲击,感受到张思德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对学生的感染和震撼由此达到高潮。
总评:首先,林莘老师在人文性的挖掘上,细腻地体察到作者的情感脉博,准确地掌握住文本的情感支点,做到师生间心相印,情相通。其次,突出工具性。重点理解巧妙的论证,并加以反复的训练。总之,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强烈的情感冲击,缜密的论证分析,简明的学法指导,自如的交流生成则是这堂课突出的特点,当然,林莘老师激情内敛的教学艺术,丰富自然的教学内涵,更是构成这堂课胜利的基础。
林莘简介:林莘,女,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这节课获首届英才杯“智慧·互动·生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大赛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观摩一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4: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