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6 18:36:00
|
只看该作者
“死”字在文中特定的和加意义——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对比中进行换词训练,让学生们用丰富的词汇表达:“为人民利益而死”是“献身、牺牲、为国捐躯……”,“替法西斯卖力、去死”是“下地狱、一命呜乎、命丧黄泉……”,接着,林老师巧妙总结:同样一个死,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词,小朋友们,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请带上你的温度,把这句话读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评价中,在有的放矢的指导下,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测词语的情味、色彩,体会鲜明的情感对比,感受作者的强烈爱憎。在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提高。
师:很好,主席用了对比的方法,接下来,主席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
生:用了举例的方法。
师:举谁的例子?
生:张思德。
师:(板书)举例:张思德。
师:刚才我们从资料上大概地了解了张思德同志,但是还不清晰,很模糊。为什么主席会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那张思德到底是怎么为人民服务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非常珍贵的镜头呢。(播放《张思德》电影剪辑镜头)张思德一生都在跑,风里跑、雨里跑,不停地向前跑,他到底跑去干什么?你看到了就喊出来。
生(喊):跑着送水、送信、送轮胎,他跑着跳进急流,为老乡追猪!
师:他傻,人家都叫他傻二娃子,想看看他怎么“傻”的?(一组做任何事情都尽全力的镜头)
生(喊):唱歌、种地、烧炭……(为张思德的质朴可爱,学生边喊边笑。)
师:他从小是个孤儿,那他是不是没有亲人呢?这抱着的,是从不说话的孤儿,最后却叫他爸爸。这个哑巴老头,思想不通,哭、闹、绝食,可最终却把张思德当作最亲的儿子。(播放感人的“父子”情深的镜头,学生陷入深思。)
师:见到张思德了吗?你最喜欢哪个镜头?你觉得最感人的是哪个镜头?
生1:最喜欢跳下河去追猪的镜头(全场笑)。他跳下水,那是有生命危险的,可他为了老百姓的利益,毫不犹豫、奋不顾身。
生2:我喜欢抱小朋友的镜头。
师:你喜欢他当未婚爸爸啊!(全场笑)
生2:不是,孤儿内心寂寞、孤独,但张思德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温暖他孤独寂寞的心。
师:爱的力量使从不说话的小朋友终于开口了、欢笑了!
生3:我喜欢他不停地奔跑的镜头,因为这一平平经常的动作,说明他一生都在不停地为人民服务。(全场掌声)
生4:我喜欢张思德协助哑巴老头的镜头,有一个细节,是张思德为老人戴眼镜,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张思德饱含深情、细致周到,充溢了对老人深深的爱。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了解了张思德,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战士,这么可爱的战士,最后,他又是怎么离开大家的身边呢?
师:(播放张思德牺牲的镜头)炭窑坍塌了,张思德牺牲了,临死前,他还拼命地把战友推出窑洞。(生深深感动,饱含热泪。)
师:为什么他时刻想着他人,时刻把自身遗忘?
(学生谈感受。)
点评:现在的小朋友对张思德已经陌生,为了让张思德的形象丰满、生动起来,林老师对表示张思德形象的镜头的筛选、剪辑颇费苦心。张思德一生不停地奔跑,干着最平凡的小事。张思德唱歌、垦荒的镜头,张思德收养小朋友、侍候老人的画面,张思德壮烈牺牲的情景……这一个个镜头无疑都是板书,都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一起的主题——为人民服务。可亲、可敬、可感的张思德走进了学生的心中。“为天底下的人”这一最简单、最朴素、最永恒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田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是举例的作用,这就是人格的魅力,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真实的再现,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距离,也起到了介绍时代背景的作用。巧用媒体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画面的冲击,感受到张思德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对学生的感染和震撼由此达到高潮。
总评:首先,林莘老师在人文性的挖掘上,细腻地体察到作者的情感脉博,准确地掌握住文本的情感支点,做到师生间心相印,情相通。其次,突出工具性。重点理解巧妙的论证,并加以反复的训练。总之,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强烈的情感冲击,缜密的论证分析,简明的学法指导,自如的交流生成则是这堂课突出的特点,当然,林莘老师激情内敛的教学艺术,丰富自然的教学内涵,更是构成这堂课胜利的基础。
林莘简介:林莘,女,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州市“林莘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这节课获首届英才杯“智慧·互动·生长”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大赛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观摩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