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妈妈的帐单》课堂实录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导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出示帐字卡片)。
  生:Zang
  师:是平舌音吗?
  生:不是,是翘舌音Zhang
  齐读Zhang
  师:能不能给这个字口头组词呢?
  生:记账、转账、帐单…….
  师边说边板书:记账的帐单、一对母子、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20课,自由读课文.然后用自身的话来讲述一下
  评:刚开始板书是错误的,儿子——索取,母亲——奉献,这就把整堂课给框起来了.。就从小朋友们谈看法开始,不要扳这个书,这非常重要。你既然这样板书了,小朋友们谁还敢有不同意见啊?是不?这是给小朋友们的心理暗示,以后切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多说两句以后上其他课也非常注意,很多老师的课堂都存在这样一个毛病。
  总之,要让小朋友们自由放飞
  带着你的勉强上路
  二、学习新课
  师: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内容?怎么没人举手呢?三言两语都可以啊!
  生:这个故事是讲了一个小小朋友,叫彼得。他经常协助家长干活,认为应该获得一定的报酬,所以它就开了一份帐单给妈妈,索取60芬尼。他的妈妈给了他60芬尼,并且也开了一份帐单给小彼得,是0芬尼。小彼得看着妈妈的帐单感到非常羞愧,就偷偷的把60芬尼还给了妈妈。
  师:你说的不只完整,而且很有条理,真不错。
  师边说边板书并出示两份帐单:儿子向妈妈索取,妈妈为儿子奉献(板书:儿子—索取 母亲—奉献)同学们,你对这对母子想说些什么?或者对他们的举动有什么看法?先和你的好朋友讨论一下,实话实说,说出自身的真实想法。
  交流
  生一:我想对小彼得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的妈妈为了你付出了那么多,只要你0芬尼;你为妈妈做了那么一点事情,就要60芬尼,你太不应该了。
  生二:我认为小彼得这样做也不应该。我们做儿女的要经常帮妈妈干活,我就帮妈妈洗碗、扫地、洗衣服、做饭….
  我看着五大三粗的男小朋友问:呵呵.,你也帮妈妈做饭?
  生坚持着:对哦,我帮妈妈做饭,不过做得很难吃,被妈妈骂
  哈哈,同学们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我说:“一次生两次熟,你已经很了不起了,不到十岁就能做出难吃的饭。老师结婚以后才做出了不能吃的饭,没煮熟啊!”
  我接着说:“老师还是要提醒你们,做饭时一定要注意平安。帮家长做自身力所能和的事就可以了。”
  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想对小彼得的妈妈说几句---你这个妈妈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彼得向你要60芬尼,你应该向小彼得少要点,50芬尼就好了,这样才合理公平。”
  同学们又哈哈大笑,有人说:“我不同意!妈妈为小朋友付出的爱是无价的,不能用钱还换取母爱的!”
  生不服,但欲言又止。
  我对他说:“你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吗?母爱无价!”
  这位同学低声说:“同意吧!”
  我重复着他的话:“同意吧!呵呵,从一个‘吧’字听出了你的勉强。带着你的勉强,我们继续学习,假如学习完了还勉强,那么还可以带回家去,带给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好朋友们,和他们一起再讨论一下,假如有了新的想法,一定要和时告诉老师,可以吗?”
  他满脸微笑地坐了下来。
  评:这个“勉强”要让小朋友说的啊!把问题留在最后去,不要太早抛出来,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的这个问题,这句话依然有很强的暗示意味。
  我重复着他的话:“同意吧!呵呵,从一个‘吧’字听出了你的勉强。带着你的勉强,我们继续学习,假如学习完了还勉强,那么还可以带回家去,带给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好朋友们,和他们一起再讨论一下,假如有了新的想法,一定要和时告诉老师,可以吗?”
  评:这里的勉强意味,你抓的很好,但应该问一下小朋友是否同意你说的勉强,假如是,就继续追问。假如不是,就可以过了。再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假如没有不同意见,你代表反方,提出反的意见:同学们看老师说的是否有道理?这样就可以继续了。
  小朋友,把你的眼泪留给自身
  我问:小彼得面对着妈妈的帐单,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划出描写小彼得动作、神态的词语。
  出示课文插图和最后一段的文字。
  我接着提示:划完的同学可以先练习读一下。
  指名读完后我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生回答:“因为小彼得感到羞愧万分,所以我用羞愧的语气来读。”
  我说:“嗯,好的,这是你的感受。其他同学也试着把自身的感受读出来吧!”
  请两三个同学读这一段,再评议。
  我小结道:“账单、儿子、母亲,一个小故事。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自身和妈妈之间的小故事呢?”
  生:“我学完这篇课文我很高兴。”
  “高兴?能不能叫大家一起分享你的高兴呢?”我说。
  “我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帮妈妈干点活是应该的,所以我很高兴。我曾经也像小彼得一样,帮妈妈扫完地要五角钱。我想放学回家多帮妈妈干点活,妈妈每天卖水果已经很辛苦了。”
  “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小朋友!”我由衷地说。
  评:小朋友有要5角钱的先例,小朋友学了这课后后悔了,没有充沛讨论的缘故吧?为什么不让小朋友自身谈谈想法?这都是先前没有充沛讨论的后果,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让小朋友自身形成看法后,要上升到亲情层面,让小朋友自身形成判断,或者回家后再和爸爸妈妈讨论后形成看法,下节课再讨论也未尝不可。
  转过身来,我顺势对一个小女孩说:“你能谈谈自身的家长吗?”
  小女孩站起来眼圈发红呜咽着说:“说什么呢?我的妈妈不和我在一起,我以为她生活得很好,可是………”
  说到这里她突然放声大哭,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小朋友,妈妈曾经偷偷跑到学校来看望过她。我拍拍她的肩头说:"你先坐下吧,等你平静下来想说的时候再说吧!”
  我对小朋友们说:“同学们,妈妈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妈妈也许不能带给我们荣华富贵,但是她给了我们最可贵的----生命。”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妈妈的礼物》。
  评: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朗读没有必要,你这一个朗读指导,又有暗示的意味了。假如是一篇美文,当然朗读是需要的,但这篇不是。
  面对小朋友天真无邪的眼睛,我该怎么做?抓住这个机会煽情?利用小朋友伤痛的心把课堂上升到所谓的高潮?
  我能做的,只是拍拍她的肩,叫她坐下。小朋友,把你的眼泪留给自身吧,它是属于你一个人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评:关于小女孩,我同意你的做法,这是人道主义的做法,不可以继续追问,不可以让小朋友自身揭露疮疤。小朋友自身想表达是一回事,你们那些老师是残暴的不能为了所谓课的精彩就采用非人道主义的做法.
  三、扩展阅读
  和爱在一起
  听完录音后,我说:“同学们,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
  “够了!”
  我接着导读:“不只如此,妈妈还给了你......"
  "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生接读。
  师:"给了你聪明的耳朵,
  生:"让你去倾听世界;
  师:"给了你一双腿,
  生:"让你去走遍世界;
  师:"给了你一双手,
  生:"让你去改变世界。
  师:"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生大声说:"够了!"
  我说:"是啊,小朋友们,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热血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
  评:这难道还不够吗?非常成问题的问法,什么叫够不够?你的意思太明显,你反问谁呢?这是一种道德谴责的口吻.
  最后安排作业:"同学们,爱就在我们身边,很希望能永远和爱在一起,这样的感觉多好!回家后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你的家长对故事里儿子、妈妈有什么看法?假如你也给他们开了一份这样的帐单,他们会怎么做呢?当然,还可以讨论你感兴趣的或者还有疑惑的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总评---
  看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看法是:
  一、你对这节课是矛盾的,一方面你自身有自身的看法,但听了我的看法后,你虽然感觉有道理,但并没有真正领会,所以内心是矛盾的,因此课堂就是摸棱两可的,关键是对这篇课文的解读还没有过关。
  二整堂课的层次很乱
  其实,这节课的大致流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小彼得找妈妈要钱,小朋友们是怎样想的?
  2、妈妈给小彼得开帐单,小朋友们是怎样想的?虽然是一个零帐单。
  3、家庭的关系是什么?也即有亲情可以从妈妈的帐单顺着引申开去, 上升到亲情层面, 亲情问题解决了,小朋友们自然会考虑,考虑后如还有疑问,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不就完了吗?
  一定要敢于放,课堂就要形成一个开放的课堂,不要在一定该与不该做文章,即使做,也不是这么直白的.
  可以看出你的临机反应还有问题, 要善于抓住一些点进行追问. 从小朋友们的问题中发现问题. 继续追问.让小朋友们的考虑更清晰.思维发展.
  这是一个长期的基本功. 这是需要在平时多训练的.
  这堂课暴露了你很多问题:一个对文本自身的解读;还有一个对课堂流程的掌握,整堂课比较乱, 放没有放好,就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
  所谓生成一定要在有意义的地方生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0: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