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课练习题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5.伤仲永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属于  2.曾经  3.写  4.聚,团结  5.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我  7.让,使  8.相称,相当  9.灭,尽  10.本来
五.略。
六.1.“扳”通“攀”,pān,牵,引  2.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3.略。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正面:A B C; 侧面:D E F  10.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七.1.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删去则行文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辨证地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2. 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只是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不等而已。也许有人会说:天赋是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才。也许有人说:天赋有利于成才。也许有人会说: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
八.1.zhé lǎng tián  2.①偷偷地 ②完毕 ③于是 ④收  3.①有人牵着牛来责备他让牛践踏了庄稼,他的父亲大怒,拿起鞭子打他。 ②乡里的小孩子都在路旁讥笑他,王冕自己也笑了。  4.勤奋好学,孝敬父母。  5.刻苦学习,发奋读书;孝敬父母,文明礼貌。
九.略。
6.黄河颂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2.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4.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六.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比喻,拟人等。  4.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5.望黄河,颂黄河。  6.伟大坚强  7.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  8.略。
七.开放题。答案略。
八.1.繁衍,后裔。  2.C  3.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4.介绍黄河的古代文明, 介绍黄河文化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影响。  5.“相传”表明材料来源于传说,并不十分可靠。“之一”表示并非唯一,还有其他。  6.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7.黄河流域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
九.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06:00 | 只看该作者
7.最后一课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一是营造与往常不同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蓄势;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升华小说主题。  2.一是贯穿故事情节,二是深化小说主题。  3.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主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他内心的巨大悲痛、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连接故事中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六.1.qí  gěng  2.高潮和结局  3.最后一课的结束。  4.普鲁士占领了法国。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内心悲愤。  7.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老师的热爱崇敬。  8.语言、动作、神态  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9.暗含最后一课已经结束。  10.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七.1.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用第一人称真实自然,而第三人称无此效果。  2.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读者只能从衣着、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八.1.①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②形容能言善辨,说话滔滔不绝。  2.毕业时,作出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  3.失望(意外,不足)。女孩没有任何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  4.为四年来没有发现女孩儿有这样的高尚品质而深感愧疚,同时自感境界不如女孩那么高。  5.没想到她最后的请求竟会如此简单而独特。  6.①同学四年,差点儿连班长都叫不出她的名字。②四年中班级组织的那么多活动,似乎都忽略了她。③四年中,班上竟没有一个同学聚精会神听过她讲话。④相处四年,她连同学的手都没有牵过一下。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①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②旅行 ③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④江河曲折宛转
五.①国家正处于坎坷、挫折、灾难深重的时期  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②就是民族的精神,也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今天仍需要这种精神。③第二段说到的两种境界:一是宽阔的境界,一泻千里;一是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第三段说到的两种:一是坦荡的平原,一是崎岖的险路。前者重点是逼狭的境界,后者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与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  4.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而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六.1.宽敞  平坦  2.有时流到……极其险峻。或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过平坦也有过艰难曲折。  3.第一个“全”是“全部”“整个”的意思。“不全”是平坦的,说明有的是平坦的,有的是不平坦的。第二个“全”是“完全”的意思。“全靠”强调雄健精神的重要,没有它就不能冲过去。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5.①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②民族生命的进程。  6.强调乐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7.略。
七.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1.①jiān ②qíng ③攒 ④绽  2.请原谅,能换一组曲目吗?  3.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4.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  5.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6.朱丹是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7.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9.土地的誓言
一.略。
二.略。
三.不管……即使……或者……都
四.略。
五.1.要点:“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欢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已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埋葬”一词更能表达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  3.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  4.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六.1.①热烈而深切 ②远古  2.①关东原野 ②呼唤我名字的声音 ③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4.白桦林、红高粱、马群、蒙古驹、黑土地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5.指沸腾的岩浆。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涌,欲喷涌而出。  6.“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有一定之意,带有命令的口气。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7.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8.①表示我同故乡已经息息相通,我要回到故乡去,故乡也需要我回去。②我同故乡之间存在一种血肉联系,我思念故乡,终有一天我会回到故乡去。  9.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0.略。
七.①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不删的理由:作者倾诉式的语言,景物叠印画面的意境,体现作者华丽、浓郁的抒情风格。可删去的理由:复杂、累赘,让人阅读时应接不暇,跳跃性强,不适宜一般读者阅读。②要点如下: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示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八.略。
10.木兰诗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东……西……南……北……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六.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 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5.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6.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七.1.言之有理即可。要点: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2.要点: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家、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八.1.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2.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3.十五、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11.邓稼先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要点: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真诚、朴实、热爱祖国,没有私心,具有奉献精神等。  4.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着重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六.1.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热爱祖国  3.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两弹元勋 ③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4.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七.1.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作者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任人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把眼光射到了历史的深处。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  2.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中国人民“百年屈辱”史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现实对比。这为邓稼先出场做背景,使其品质和胸怀显得大气磅礴,突出邓稼先的功勋。②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虚怀若谷的品质和忠厚朴实的美德以及堪为人杰的伟大形象。③邓稼先在“文革”中的出色表现与“两派群众组织”表现对比,展现了邓稼先的隐忍顽强和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表现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卓越的领导才能。④中西文化的对比,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的魅力。
八.1.歉 觑  2.背台词  3.正襟危坐  4.郑重其事  5.敬重、体贴、略有惧怕  6.在潜意识里,父亲认为自己是一位“演员”,这流露出他的敬业精神和自豪心理。  7.表演时说话的内容与脸上的表情不一致。  8.父亲做群众演员时的另外一些小事。  9.父亲对工作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学者: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 革命家: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3.要点: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4.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六.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①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②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七.略。
八.1.①轻视或看不起。 ②发自内心。 ③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  2.①手术复杂,要有忍受剧痛的思想准备。 ②突出军神的坚强。 3.①深知自己是袁世凯悬赏捉拿的要犯。②对沃克医生的为人不了解。 4.①沃克曾当过军医。②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 5.对害怕手术的5号病床的先生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钦佩刘伯承的刚强意志。 6.了解刘伯承的身份后,表示由衷的崇敬。7.医德,医术。8.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镇定乐观的精神,机智,善于识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贝多芬把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五.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  2.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用音乐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信念、意志,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使音乐成为贝多芬灵魂的表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4.用描写“十分破旧,甚至不整洁”的衣饰,“蓬勃的头发”,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等印证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以及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用描写“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透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从而用“心灵”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
六. 1.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  2.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  3.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  4.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  5.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  6.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7. 言之有理即可。
七.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1.D 2.D 3.有一年秋天的夜晚,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贝多芬  4.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象。  5.因为他要尽快把自己为盲姑娘即兴弹出的曲子记录下来。  6.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2.全文好像一出舞台剧。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人物:以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人物之间的交流。全文结构好像是舞台剧的结构。
六.1.左拉 抓住他体质差,不善言谈的特点。  2.肖像、语言、动作  温和少言、坚毅、聪慧。    3.详写。因为左拉是四个人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形象特别、个性鲜明、有详写的必要。  4.他担心亲爱的文学朋友误入荒谬的学说中,也担心文学创作的正确道路被埋没。  5.客观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外貌,对人物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给予由衷的欣赏和赞扬。
七.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八.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15.孙权劝学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两文的写法不同,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1.①告诉 ②像 ③好处 ④于是  2.略。  3.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吕蒙: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忠厚的长者。  4.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乃始就学‖及鲁肃……  孙权劝学,吕蒙赞学。  6.对话(语言)描写。  7.略。
六.1.①背着 ②写 ③更换 ④去世,死  2.C  3.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②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就点燃剖扎好的麻蒿条子来照明。  4.在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勤奋学习  5.行尸走肉。常用来比喻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稀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  6.略。
16.社戏
一.略。
二.略。
三.1.点、磕、退后、上前  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  2.轻松,舒展。  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极度兴奋之情 。
四.顺序:6 4 5 3 7 2 1 。详写:2、3、5、7;略写:1、4、6。
五.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4.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六.1.cuān  fǔ  2.隐隐约约  夜间捕鱼  3.“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4.比喻、拟人;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5.夜航看戏 , 戏后归航  6.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侧面:“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7.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1.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2.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既往的少年时代念念不忘,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他留恋儿时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更渗透着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八.1.略。  2.姿态柔美  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3.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阵、粒、个、片、股、位。  5.①歌声字正腔圆,与珠子似的,故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6.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7.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戏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8.“我们的国家”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艺术家也是人民的艺术家,所以,观众热爱艺术家,艺术家也热爱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17.安塞腰鼓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  2.击鼓前的“静”是蓄势待发,让人联想到暴风雨前的宁静,击鼓后的静是以无声写有声。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心态展露得淋漓尽致。  3.朴实、厚道、粗犷、奔放、豁达  4.言之有理即可。如:歌颂生命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人就应该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等。
六.1.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茂腾腾的后生;朴实的;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3.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4.单独成段,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转到动。 5.“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6.略。
七.言之有理即可。
八.1.略。  2.略。  3.长相、衣着、举止、神态;为下文张伯的精彩表演做铺垫,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着力表现张伯击鼓技艺的娴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5.略。  6言之有理即可。提示,关键字词是:身、心、行、神。  7.略。
18.竹影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1.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代替日光,月亮渐渐升起,竹影的形状由大变小。
五.1.是行文的线索,是孩子们和爸爸绘图的实物,也是爸爸借以传授绘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文章通过爸爸的讲解,展示了对我们绘画知识的启蒙。  2.先写环境,写光线,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竹影。  3.形象地说明了中西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图方式的不同。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即重形似。  4.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儿童也可以有艺术上的发现,进行艺术的创造,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六.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  2.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  3.不多余。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  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5.第一段侧重于父亲谈画竹子与画马的区别,第二段侧重于父亲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6.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要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
七.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有人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中。孩子们游戏之中往往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八.略。

点评

内容很好,就不知道在哪里下载  发表于 2015-1-24 09: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1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