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课练习题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6:56:00 | 只看该作者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衰微___  校补___  弥高___  无暇___
窥园___  迭起___  排衙___  卓越___
二.据拼音写汉字
___qiè而不舍  ___lì尽心血     气冲___dǒu    牛 ___qián心贯注
心会神___níng ___jiǒng乎不同 慷___kǎi淋漓   __ __wùwù穷年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
暇(   )___  迥(   )___  凝(   )___  契(   )___
瑕(   )___  炯(   )___  疑(   )___  挈(   )___
四.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例: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犹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仿写:
例: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仿写: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7.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七.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6:57:00 | 只看该作者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神
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 “24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沃克放下笔,正起身准备察看伤势,一个护士走进诊所,悄悄说:“沃克医生,5号病床的先生害怕做手术,要求……”沃克粗暴地打断护士的话,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
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病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德国军队的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针锋相对地回答:“沃克医生,军人处事是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地喋喋不休!”
沃克怔住了。他伸手制止了闻声赶来的护士,双目火辣辣地盯着对方。良久,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突然对护士吩咐:“准备手术!”
沃克换上手术服,洗净手,戴上了消毒手套。这时护士跑过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随即,走进手术室,用教训的口气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从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沃克再次怔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头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终于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汗如雨下,青筋暴起。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怀疑地问道:“我割了多少刀?”“72刀。”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孤傲暴躁的沃克医生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挥手让护士出去,关上手术室的门,然后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您很荣幸。袁世凯正悬赏十万买您的头!”刘伯承开玩笑地说:“您要是告诉北洋政府,说我在这儿,准能发一笔大财。”沃克医生像受了侮辱,怒气冲冲地说:“对侮辱我人格的人,我不惜决斗!”刘伯承微笑道:“伤口好了后,一定奉陪。”说着,友好地伸出手去。
(注)刘伯承(1896—1986)四川省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早年,他率领四川护国军第4支队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在一次剧烈的战斗中,一颗子弹打入他的右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三个加点的词


①鄙夷地说(         )
②由衷地说(         )
③失声嚷道(         )


2.分别说明下列两句中量词或数词叠用的作用
①“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中的“一刀刀”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沃克医生第一次问刘伯承名字时,刘伯承说了个“刘大川”的假名,这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沃克医生“粗暴”的性格表现在_______,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头一次浮出慈祥的神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6.沃克医生一直以“你”来称呼刘伯承,然而最后按中国人的习惯连用两个“您”来称呼刘伯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沃克医生的优点:他具有高尚的_______和高明的_________。
8.举例说明刘伯承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6:57:00 | 只看该作者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深邃___   踌躇___    磐石___    纽扣___    喧嚣___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挑(   )___  荷(   )___  丧(   )___  挣(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词语填空
(   )人注目     杂乱无(   )     零乱不(   )     (   )不作声
(   )不通风     不见(   )日     掌声(   )动     (   )劳无益
四.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你们竟敢到兽穴来抓狮子的毛。”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的火山,头颅到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作者笔下的贝多芬,主要的性格特征有哪些?

3.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地方表现在哪里?

4.文章怎样通过肖像描写来表现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人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①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恼,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③贝多芬向他的客人叙述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节目是《费黛里奥》。当他站在台上按着节拍指挥时,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可是谁也不忍告诉他。演奏告终,全场掌声雷动。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
④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作者将“耳聋”比作了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2.如何理解“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3.“听众的脸上都有一种奇怪的表情”这是什么原因?

4.段③末尾连用两个叹号,有什么作用?

5.贝多芬能够向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精神?

6.贝多芬为什么会说“一个人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谈谈你的理解。

7.假如你是贝多芬最后一次指挥的音乐观众,当时会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写在下面。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音乐家,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双聪慧的耳朵,而贝多芬却没有,他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请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2.贝多芬曾说过:“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联系课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生命力量?给你什么人生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6:58:00 | 只看该作者
【实践?拓展】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多芬与《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一天夜晚,他在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你来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波光粼粼
(B)清静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幽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的小路上、茅房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4.皮鞋匠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5.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不超过24个字)
答:
6.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积累?感知】
一.给加点字注音
简陋___      白皙___      钦佩___      轮廓___
眯缝___      脚踝___      荒谬___      琐事___
二.形似字注音组词
籍(   )___ 稽(   )___ 魅(   )___ 谑(   )___
藉(   )___ 嗜(   )___ 槐(   )___ 虐(   )___
三.词语填空
(   )学多识   一(   )即合   不(   )而同   忘(   )所以
义愤填(   )   和(   )可亲   惊叹不(   )   寻(   )作乐
四.课文内容填空
1.他的眼睛像(   )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   )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2.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   )的(   )的目光。
3.尤其是他那(   )的记忆力和(   )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
4.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   )的事实或两段(   )的格言,再加以比较。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本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了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6:58:00 | 只看该作者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像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是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文字刻画了谁的形象?抓住他什么特点来写?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左拉的形象?从中看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全文看,对左拉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4.“他就变得忧虑起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忧虑呢?

5.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带有怎样的感情?

七.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对莫泊桑说:“所有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实践?拓展】
八.从你所熟悉的人群中选出几位有特色的人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特征进行描写,从而展示其性格,气质等。题目自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15.孙权劝学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  (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单元评价与建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9: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