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4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在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2: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测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优秀教案着力体现“两重” :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战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依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 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 探究“见”字:
    ① 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黄昏,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还会看到什么?
    ② 小朋友们,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是什么?
    ③ 相机阅读诗人所写的局部关于家乡、亲人的诗句:
      夜月红柑树,求凤白藕花——《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骨肉待我欢,邻人望我荣——《南归》
    ④ 读着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兄弟之义、邻里之情、骨肉之亲。
    ⑤ 可是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红柑树、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他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⑥ 体会“见”的意蕴。
    ⑦ 补充阅读张籍的资料。
    ⑧ 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啊,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见啊?
(悲伤的见;无奈的见;凄凉的见……)
  2、乡思寄寓家书中:
   ⑴ 秋风瑟瑟,乡思绞碎了诗人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结,他想写一封家书,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请你再细细读后面的几句诗,用笔在边上写写你的体会。
   ⑵ 重点交流之一:
     “意万重”。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⑶ 引导学生重点交流:“又开封”。
  3、乡心仍在寂寞处:
   ⑴ 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尽管带走了家书,但留在诗人张籍心里的还是孤独与寂寞。
   ⑵ 回读《秋思》。
四、对比阅读
  1、出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读考虑:
    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儿可以看出秋带给诗人的是快乐?
  3、比较阅读。
五、积累延伸
  1、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收集与“秋”相关的古诗,办一次“秋”的诗会。
【听课小感】
  俞老师追寻的是一种诗意的课堂。他的语言功底可见一斑,特别是充溢诗意而又包括情感的教学语言,如磁铁般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整堂课,俞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读的形式多样,而且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也让学生读出了古诗所特有的韵味。
  其中,课堂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俞老师对“见”的处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他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我想,这就是俞老师诗意教学语言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吧。
  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或许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投入了,在“见”这个渲染情境的教学环节上浓墨重彩,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致于整堂课的教学时间远远地超越了四十分钟。这,也算是这堂课给我留下的一点小小的遗憾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秋思》教学设计2
【教材解读】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战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掌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
  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
  生:老师你啊!
  (生乐)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
  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
  (全场乐)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生纷纷举手)
  ……
  点评:导入环节看似轻松调侃,实则教者在幽默之中蕴含了调节气氛,了解学情,考察能力,渗透语文基本素养这些意识,为下一环节的展开作了较为充沛的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描述老师意犹未尽啊,来,看看你们该怎样描述一下它呢?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
  师:你能否用自身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
  生1:我看见深蓝的天空上有雾蒙蒙的云,在云层之间,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发出的亮光,从云层之间穿出来,照在大地上。
  生2:在寂静的月空中,人们看见月亮,觉得内心很温暖。
  ……
  师:在这美丽的夜空之下,仰望这轮明月,你会想到什么?
  生1:看见月亮,我会想到团圆。
  生2:我会想到自身在远方的亲人,因为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人的房子上,会想家。师:假如身处异乡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会怎样去做呢?
  生:会饮酒作诗。
  师:哦,那谁能用学过的古诗,描述一下此情此景?
  生:《静夜思》,李白。
  (学生背诵)
  师:这首诗表示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思乡情。
  师:你们还学过用月亮表达思乡情的古诗吗?
  师:诗人是借什么而表示这种思乡情呢?比方王安石的……
  生:《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很好。不过老师要提醒你,“京口瓜洲一水间”,“间”字要读作第四声。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什么情?
  (生齐答:思乡情!)
  师:借助的是什么?
  (生齐答:明月。)
  师:借一种景物而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这种表示手法应该是……
  生:借景抒情。
  师: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思乡情,所以他们都是古诗中的一种──思乡诗。好,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点评:教学倡议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教者应充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而古诗的意境,不是“感觉艺术”,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离不开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而存在。意境是艺术形象和其艺术环境在读者心中所引起的共鸣作用。此环节,教者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设疑诵读,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师:同学们,请读诗题──
    (师配合舒缓的手势)
    生:秋思……秋思……秋思……
    师:你们都懂诗题了吗?
    生:应该是秋天的思念。
    师:同学们,“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
    (在‘秋’下面点重点号)
    师:谁能把文题的意思再给大家说一说?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身的家乡。
  2、初读设疑:
    师:哦,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吗?(在‘秋’之前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自由读诗。在读诗之前,要听清老师的要求,一定要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注意停顿。给大家三分钟,开始吧。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出声朗读,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点评:“学贵有思,学贵质疑”。此环节教者独具匠心地将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考虑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沛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再配以明晰的朗读要求,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一定会远远好于以往保守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随着声音的减弱,看来大家都准备好了,谁能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读诗)
    师:你先别坐下。诗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你注意了吗?
    生:注意了。“意万重”要念成“chóng”,不能念成“zhòng”
    师:这是一个什么字?
    生:多音字。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古诗,也出现过这个字,也读作“chóng”,那是在哪首古诗中呢?
    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师:哪句?
    生1:钟山只隔数重(chóng)山。
    师:还有吗?
    生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师:这是谁的诗句?
    生:李白,《早发白帝城》
    师:还有!
    (生为难的样子)
    师: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了,咱们刚才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也就是说,凡是在古诗中遇到这个字,都要读成“chóng”,是不是?
    生:是!
    师:不是!
    生:啊?
    (惊奇)
    师: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最后两句……谁想到了?
    生:……
    (回忆考虑)
    生:“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
    师:非常好!“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g)锦官城”。读“zhòng”表示的是“堆积,垒压,代表一种分量”,而“chóng”则表示“再、很多……”,听懂了吗?谁还能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得很有古诗的味道)
    师:(问他的同桌)你刚才注意听了吗?他读得好在哪?
    生:他读得很有韵味。
    师:对!同学们,我们现在读的是古诗啊,古诗在朗读的时候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
    师:(出示画有节奏的古诗)谁再能给大家读一下,要注意节奏啊。
    (生积极性很高,争先举手。一同学再次朗读之后,全班齐读,老师带头鼓掌。)
    点评: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这种积累又有显性与隐形之分。古诗教学中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重”字的重墨解读辨析,教者协助学生回顾、指导,不只丰富了学生的基础,而且通过大量的古诗拓展,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同时,生生互评这种评价的方法与激励战略的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领悟到古诗的朗读方法与技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功效。
  3、切入主体: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可是千万别忘了老师提的问题啊,诗人是借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生1:是!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就思念自身的家乡了。
    师:哦,这是你的想法。作者是“见秋风”,而表达了“思乡情”。
    (板书‘见秋风’‘思乡情’)
    师:也就是说,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吧?
    生:可以。
    师:可以吗?同学们,我们再好好读诗,看看作者把自身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读)
    生2:我觉得不是!从全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思乡的,应该是借助家书……
    师:(板书‘作家书’)作者借家书抒发……
    生:思乡情。
    (箭头指示)
    师:作者不是借秋天的景色,而是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家书之中。大家来看,作者写家书,这是一件……
    生:事。
    师:用事来抒发一种情,这种写作手法应该叫做什么呢?
    生:借事抒情。
    师:我们也可以称为──叙事抒情。
三、理清脉络,感知全文
  师:万事皆有因啊。是什么引发了作者想要写这封家书呢?
  生:可能是作者太想自身的家人了。
  师:那想家人,思家乡,总有个由头与原因啊。
  生:我觉得可能是凄凉的秋风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师:用诗中的3个字──
  生:见秋风。
  师:那老师就有疑问了,风本无形,他在那里怎么能看见呢?为什么看见秋风,就想写家书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再细细读诗,考虑老师的问题。
  生:我想作者应该是感到了凄凉。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使他有了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见了秋天的落叶。秋天的树叶从大树上飘落下来,就像诗人离开了自身的家乡。
  师:他把树看成了什么?
  生:自身的家乡。
  师:而树叶呢?
  生:诗人自身。
  生:落叶归根,树叶飘落下来,化作养料来滋润树根。
  师:树叶尚能滋育自身的树根,而我呢,只能在外漂泊啊。大家仔细看图,哪个人是诗人呢?
  生:穿蓝衣服,年纪大的那个。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猜猜诗人有多大年纪了?
  生:五十多岁。
  师:是啊,他的背已经驼了。知道诗人在外漂泊多少年了吗?
  (生迷惑地摇头。)
  师: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由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诗人的心情吗?
  生:他的内心很孤单。
  生:寂寞。
  师:这么多的愁苦,他该向谁倾诉?
  生:家人。
  师:该用什么方式呢?
  生:写信。
  师:现在,你们是否理解他看见秋风想写家书之意了呢?
  生:理解了。
  师:同学们,写家书是为了表达思乡情,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来读诗,找一找有哪些词更能表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四、深化体会,品读悟情
  (生考虑,默读,并圈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后生汇报。)
  生:我找到的是“意万重”。
  师:你能说说“意万重”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万重”表示的是对家里人想说的意思很多。
  师: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
  (读得较为平淡。)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假如是你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应该重读“欲作家书”,因为诗人对家乡思念很深,很繁重,所以应该重读。
  师:还有吗?
  生:老师,我认为应该重读“家”字,因为这样才干体现作者对家的思念。另外,我觉得“意万重”还有对家乡的情很重的意思。
  师:听老师来读“欲作家书意万重”。
  (重读了“意万重”。)
  师:老师这样读与这两位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老师重读了“意”和“万”字,因为他想在家书里面说的话太多了,想跟家里人去说。
  生:老师强调了这3个字,更能表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正如你们所说,意万重,万重意,他会在书中写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在这封家书中写哪些意呢?
  生:假如我就是诗人,我就会问家人还好吗?
  师:要问候一下青丝苍苍的老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还会问候一下家里是不是还好。
  师:嗯,因为他离开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家里怎样?
  生:家里很贫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师:而现在呢?“春风是否又绿江南岸,明月到底何时照我还”啊!还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对家人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他已经感到很疲惫了。
  师:那么也就是说,他要将自身的愁苦对家人倾诉?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不会将自身的愁苦告诉家人,那样的话,家人会为他担心的!
  师:那他会写些什么?
  生:他会写一些开心的事,过些日子会把他们接过来,也会给他们寄去一些银子。
  师:好了,同学们,这么多的意,“万重意”,你能读出来吗?来,咱们齐读前两句。
  (生齐读。)
  师:老师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诗人当时是在洛阳城,他思念自身的家乡啊,那么第一句该怎样读呢?和第二句相比是不是应有所变化呢?
  来,用你的朗读告诉给大家。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感情有了变化。)
  (生再读。第一句低沉,第二句强调“意万重”。)
  师: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说不尽”。
  师:“说不尽”,说不尽的是什么?
  生:说不尽的是对家乡想说的话。
  师:用上一句的3个字,那就是──
  生:意万重。
  师:因为──所以──
  生: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下吗?
  生:之所以说不尽,是因为意万重。
  师:非常好!还有哪些词?
  生:还有“又开封”。
  师:大家看黑板。“封”什么意思?
  生:信封。
  师:还有一个意思:封上。这是个表动作的动词。“开封”。
  生:把信打开。
  师:“又开封”是什么意思呢?
  生:又把信打开。
  师:把信合上,打开;再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把这个机会留给没有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他想念自身的家人,就要一遍一遍地看。
  生:我觉得他的信中缺一点东西,之后他就要补上,这样就来回做这两个动作。
  生:就是因为有很多的思乡情,所以才又打开。
  师:因为“说不尽”。
  生:所以“又开封”。
  师:大家再来看这幅图。看看诗人的左手做了什么动作,右手在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做这个动作,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他的左手在接这封信。
  师:是接吗?
  生:是要!
  师:为什么要?
  生:他还要给家人写一些话。
  师: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对邮差说些什么?
  (生略有难色。)
  师:(模仿邮差。)你怎么如此之麻烦,为何如此反反复复?天色已经不早,我得启程了。
  生:我觉得他一定会说,你千万要将这封信送到我的家人手中,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
  生:他会说,要是你像我这个样子,你会怎么想?我在外漂泊多年。
  师: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这封饱含着万重意,价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来,我们齐读后两句──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
  (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师: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全场的老师。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把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告诉给普天之下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吧。
  (生齐读,感情丰满,真挚。)
  师:作者借秋风而起思乡之意,欲提笔却难诉万千离愁。这种离愁你能用背诵告诉给大家吗?
  (生齐背课文。)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师:故乡是游子心中永恒的家,而乡愁又是诗人心中难解的结啊。假如说在本课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起回顾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那两首诗里面,作者是借天上的明月,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
  生:借景抒情!
  师:那么张籍所写的《秋思》是通过诗人“作家书”而表达了思乡情,这是一个过程。“作家书”是因为“见秋风”,而结果呢,是“又开封”。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事啊,它的写作手法应该是……
  生:叙事抒情。
  (完成板书)
  师:这个问号是不是能擦掉了?
  生:是!
  师:大家来看,我们在表达一种情感的时候,既可以写景,又可以叙事,还可以写景叙事交融在一起。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进去。
  点评:通过师生一起归纳总结,突破文本的重难点,既学习了新的表达方法,又解决课之首所设置的疑问,前后照应,严谨有序,浑然一体。
六、诵读深化 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不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叙事抒情,在这两首诗里面,抒发的都是什么情?
  生:思乡情!
  师: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故乡那逝去的年华与岁月,无不在作者的思念之中。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次深情吟诵这首思乡的传世名作──《秋思》
  生:(师生同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总评】
  古诗教学如何在朗读、明意、悟情的基础上探索特色与新意,王汝军老师所执教的《秋思》一课作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此单元主题就是思乡,所以学生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并不困难,因此教者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积累、品味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上,如“重”字的辨析,关键词语的理解,如“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来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采用读图,口语交际等多种手段加深这种感受;另外,高年级阅读教学还要体会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也就是叙事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应用。本着这种设计理念,教者用三个带有引领启发性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如作者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吗?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为什么?诗中的哪些词语能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先抓住了主体脉络,然后再具体深入层层体会,最后又回归主体。学生的思维时刻在跳跃着,大脑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深化体会,使得这节课舒缓有致,跌宕起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秋思》这一课,尽管是古诗阅读教学,但是教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机而巧妙融合其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教者以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近乎诗人的激情,引领学生真正的把心融入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悲欢,透彻理解诗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此外,教者充沛领略了古诗的意境,巧妙地设计出诗化、美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诗性的意境,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秋思》课后反思3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
  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和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身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身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反思】
  作业中的“练笔”,在我们教学时,应该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面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内容,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生长。不过,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应该掌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9 04: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