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数学课堂上讲练习,当我讲得投入、学生听得认真的时候,我被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吸引住了。当时的他,嘴巴时而张开,时而合上。我知道:他的嘴里肯定在嚼东西。还记得昨天,他被其他学生检举,没收了四颗泡泡糖。今天,他又不自觉的吃东西了。想到这儿,我肚子里的火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迫不及待的想把我心中的怒火通过大嗓门呵斥出来。但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我把怒火硬生生的憋了回去,任由他“放肆”。
终于,我的练习讲完了。剩余的时间我让学生自由的读背知识点。讲完课后,我放下书,走下讲台,径直的走到他跟前。他看到我走到他面前,便拿起书一本正经地读起来。也许,当时他还不知道我站在他身边的原因。看他并无太大反应,此时,我弯下腰,贴近他的脸,看着他。在他张嘴读书的时候,他想努力掩盖嘴里的泡泡糖,但泡泡糖的气味把它出卖了。
在我盯着他的时候,起初,他的嘴巴是很不自然的张的很大,读书的声音也很大。渐渐地,也许是我一直盯着他看,使得他慢慢的安静下来,嘴巴也不张了,声音也没有了。画面就尴尬的停留在这个瞬间。他停住以后,很不好意思的抬头看看我,然后又低下头,看我不离开,又看看我。我想:他肯定心里已经乱成麻了。
当时,我停顿了一会儿,用自认为不可能做到的温柔的语气跟他说:“你是不是在吃泡泡糖?”他默不作声。我又接着说:“你知道吗?刚才同学们刚打扫完卫生,空气中漂浮着很多的灰尘。也许你看不见,但是你应该看见过太阳光下的灰尘漂浮的样子吧。那你的嘴巴一张一合,灰尘进入嘴里,刚好黏在泡泡糖上,然后,经过你不断的咀嚼,你猜,泡泡糖上的细菌会去哪儿?”他还是默不作声。“细菌会趁机进入你的身体内,就像是把灰尘吃进嘴里。”我接着说,突然,他说了句“好恶心啊。”“那你还舍不得把他吐出来,既然这么恶心,那你以后还会在嘴里咀嚼吗?”他说:“不吃了。”我不知道他能保证多久不吃了,但我知道他是有一段时间是不吃的。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如果想制止一种不良行为的话,没收掉或是直接呵斥这些行为的话,也许这种方法并不合适。要想解决或制止这些行为,只有说到学生的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