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话,你要听妈妈的话。”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乖,听话啊。听话了才是好孩子。”
这是我们每天,自觉不自觉的挂在嘴边的话。
有一天,我忽然在想,如果我是孩子,很想问一下妈妈: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同时,为人父母,不妨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孩子听话?
来,看看“听话”
听话,字典里基本释义为: 听从上级或长辈的话;愿意服从。如果找一个替代词,我想其近似意思为服从。
那么,让孩子听话的含义即为,让孩子服从。
是的,孩子需要听话。
听话的孩子很少惹事,父母放心,毕竟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让父母挂怀。所以在孩子爬高高时,我们惊恐万分:快下来,听话!当孩子不想上学时,我们严厉指责:赶快上学,听话!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断然喝止:别哭了,听话!
孩子乖乖行走,按时上学,安静有序,我们这才放心。
只是,孩子为什么要听话?
听到这样的话,估计家长第一反应是要愣一下。
论年龄,我比孩子年长,有经验,听话不是很自然而然的么?
论身份,我是父,他是子,孩子听父母的话,那不是天经地义么?
回答的这么理直气壮,我竟无言以对。
只是,冷静下来之后,我们是否有过认真思考,我们让孩子听话,到底听的是什么,是父母的身份与权威?还是自身的经验与传承?我们希望孩子听话,是图一时的安静?享一时的平安?还是真的认为一个听话的孩子是理想的好孩子?
“听话,就是妈妈的好孩子。”
“你再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
孩子渐渐意识到,只有顺从家长的意愿,才被划为“好孩子”范围,才能获得家长的“喜欢”,便本能的趋向听话与顺从。
习惯是一个很有力、也很可怕的东西。不少研究发现,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听话,就渐渐的习惯了顺从,缺少个人主见,不敢表达真实想法,进而真的成为一个只会听话的存在。
这个,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么?
反正,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今天想要聊的是,听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倒不如,听孩子的话,做个好妈妈。
在此所言及“听孩子的话”,不是孩子为王,宠爱无序,而是带着耳朵和心灵,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倾听他的心声,特别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听孩子的话,首先是给他一个敢于自我表达的机会。
记得去年夏天,某天放学,看到孩子腿上几块红肿,心疼之余,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不听话,没有听妈妈话,没有听老师话,疯跑给磕着了。而孩子躲闪的态度更坚定了我的想法:她一定是做错了事,不敢让我知晓。
着急是自然的,顿了顿,还是装作一贯平静的样子问:我猜,你是不小心碰到桌角了?
孩子说:不是。我们在踢球,我想跑第一。
当孩子真实的表达后,我和孩子讨论的问题就已经转换为,要不要争第一以及跑步中怎样更安全。
试想一下,如果只是心疼加责备:跑步怎么那么不小心,平常怎么给你交代的,我看你就是不听话。
孩子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者表达没有得到回应,渐渐的,就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不敢说,不想说,惟有顺从与沉默。
听孩子的话,是给他一个思考、分析、加工的机会。
我们常常会在一些公众场合,特别强调让孩子听话,一来是显得孩子有素质有修养,而更大一部分原因是怕孩子说出不当的言论、做出不恰当的事情,大人觉得没面子。
记得之前有一天,孩子忽然不满的大声说:“我都给某某某分享好几个礼物了,他都不给我分享,哼!”
彼时,对方家长和孩子都在场。
我承认,瞬间有些尴尬,但是我没有立即让孩子闭嘴或者横行指责。而是小心接过她的话题问:你是不是看到刚才妈妈给他分享东西了,才这么有情绪?
她点头。
我继续问:妈妈之前也见你主动给他分享过几次礼物,你分享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要给你什么?
她说没有。
我就这个话题慢慢的和她聊,让她明白: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其实你不是想要对方给你什么东西,而是希望得到一份互相的关爱。同时也让她知晓:分享和交换不是一个概念。
并且,我非常肯定的告诉她:分享是以自愿为前提的,分享一般来讲能带给你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愿意不快乐,可以不分享,你有这个权利。
听孩子的话,理解他的情绪,同时也给他一个思考和加工的机会,让他在敢于倾诉中渐渐长大。
听孩子的话,给父母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机会。
曾经看过一个短片,大概意思是洗掉衣服上的泥点更容易。
几名幼儿兴冲冲朝妈妈跑来,可是浑身沾满的泥点让妈妈第一时间不悦的指责:怎么回事啊?妈妈最讨厌脏兮兮的孩子了,你不知道么?不是给你说了么,怎么还是不讲卫生啊?
几个妈妈不迭的抱怨中,孩子刚才高兴的小脸拧巴了,几个孩子还掉了泪。年幼的他们还不懂得如何诉说,或者反驳。
这时,墙上一个拍摄的画面让妈妈们停止了不满的抱怨,原来,孩子们刚才看到一个爷爷在整理花盆很辛苦,主动帮助了爷爷。他们力气小,只能使劲的将花盆抱在怀里,抱的抱,搂的搂,浑然不觉干净的白T恤已沾满泥渍。
看到这里,妈妈们已经潸然泪下,她们向孩子道歉,她们将脏兮兮的孩子抱在怀里,为他们感到骄傲。
听一听孩子的话,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更是给父母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孩子带着问号来到这个世界,作为家长,最可怕的便是将一个个问号画成了句号。
我们常常让孩子听话,以为自己为孩子规划的就是最好的路线和方式,以为自己交代的就是最正确的或者最便捷的。却不小心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孩子不是一个人工智能,而是一个有着能动性的生命个体。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听妈妈的话,不一定是个好孩子。听孩子的话,却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妈妈。
给孩子多一些尝试和主动的机会,让每一个生命释放能量,绽放光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