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l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鞠躬的一件事作文500字400字300字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17:47 | 只看该作者
:《向科学鞠躬》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向科学鞠躬》这篇小短文,我知道了:冯卡门教授是物理学界的权威,他在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全然不顾“面子”,很诚恳地向自己的学生钱学森道歉,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权威,只有真理!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他为了追求真理而不迷信他老师的:“权威”!而现在的冯卡门教授有这种忠于科学的精神,并没有爱面子地维护自己的“权威”,而向自己的学生道歉!这样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称赞啊!

  外国的学生往往比中国的学生更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老师也会接受他们的观点;假如老师说错了,也会很诚恳地向学生道歉。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也要敢于怀疑一切,不要迷信权威。假如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那么要大胆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权威所束缚,才能开拓进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17:52 | 只看该作者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读《钱学森》有感

  欢呼雀跃的呐喊声,似乎是在给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庆祝,也好像是为中国的伟人——钱学森同志致敬。

  钱学森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是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一生都用在了为国家发明导弹上,这是一个不忘祖国的人。他在美国时,美国给他了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但是,他却时时刻刻牵挂着他热爱的祖国。美国曾经有一个海军高级将领说过: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相当于5700人)。

  尽管美国百般的阻止、要挟,甚至软禁,无论怎样的软硬兼施,就是阻止不了他回国的信念。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开往他魂牵梦绕的中国的舱船。

  钱学森的故事让我震撼,虽然美国提出了优厚的待遇,但他还是坚持要回国。至今他的一句话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在我国的土地上,干什么都行,只要我喜欢,我甚至可以去种苹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17:55 | 只看该作者
读《鞠躬》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字叫《鞠躬》的文章,文章的内容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内容的大概是这样的:1941年的北京,一位48岁的学者被残暴的侵华日军抓进监狱,并且押到了审讯室里,翻译是个韩国人,学者被押进来以后,翻译对他说:“请向太君鞠躬。”面对暴力,文弱的学者不能不照做。但是,他却对翻译官说:“我对武力鞠躬。”日本军官问他是不是抗日分子,他说是,他又对日本军官说:“如果你们想问我为什么抗日,那你就要给我二十分钟,不要打岔。”在这二十分钟里,学者对日军军官说:“你们宣传说日本的目的是为了亚洲繁荣,其实这是骗人的,你们是要把中国变成第二个韩国。当第二次

  审讯的时候,学者依旧说向武力鞠躬,但是日军军官却向文弱的学者深深地鞠了一躬……

  其实,向文弱的学者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董存瑞、刘胡兰、王二小、小英雄雨来……他们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在长征二万五千米的时候,解放军叔叔被敌人逼得没能和喝上一口水,他们只能吃草根、树皮,喝露水……有的时候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有的解放军叔叔没白天和黑夜地与敌人抗争到底。我们可想而知,他们都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啊!

  同学们你们不知道有多少抗日英雄的鲜血才换来我们的国家的繁荣啊!可是,偏偏有些人不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啊!有些大官贪污受贿,损人利己,这就是败坏社会的风气现象。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时时刻刻的都不能忘记这些抗日英雄,让我们铭记在心,一起来保卫我们的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18:03 | 只看该作者
读《无人看见的鞠躬》

  今天,随手看了一本书,一个故事吸引了我。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无人看见的鞠躬》,这个故事讲了我在东京坐过一次小巴,是那种很不起眼的小型公共交通工具。从涩谷车站到社区集中的代官山。上车就注意到司机是个娇小的女孩,穿着整齐的制服,戴了那种很神气的筒冒,还有非常拉风的耳麦。我们上车的时候她就回头温柔的说欢迎乘车,立刻就觉得这样的车程是温馨愉快的。……等了一会,我们的车开动了,我发现路边的司机静静地在路边朝我们车行驶的方向鞠了一个90度的躬,许久许久。  这个故事可以用书上的话来说:“职业的操守、行为的准则不是遵守给别人看的。如果你没有从心里理解和接受一个做法,你就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地把它做得透彻到位。其实,我们的操守教育也好、诚信教育也好,就是期待能看到大家在人后人前都能以一贯的标准要求自己吧!

  我有很大的感悟:那无人注目的鞠躬表彰显出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荣誉,甚至没有人去关注,只要心灵深处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只要人格的力量时刻鞭策着人们,这种道德就会升华为一种伟大的情感,焕发出无限的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18:09 | 只看该作者
读《向球鞋鞠躬》有感

  今天,我读了《感恩爱心》中的《向球鞋鞠躬》。这篇文中是这样讲的:在拍《黄土地》时,张艺谋还是个摄影师,拍戏两个月,就穿一双军用胶鞋。这双鞋为他跑前跑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最后一组镜头拍完后。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急着回北京剪辑,天黑他们才走入山西地界,当山西全景修公路,午夜时分,又降大雨,走不通,他么我你只有掉头去太原,掉头后前面的路好走多了,眼看要离开山西。张艺谋急令停车,他下车脱下陪着她拍片的胶鞋,恭恭敬敬的摆在路中央,口中说:“兄弟,你跟我不易呀,现在戏拍完了,我更要感谢你,我把你留在这里了。”曾担任《十面埋伏》时,张艺谋在片场总穿球鞋,丁涛说:“当片子好不容易拍完后,张艺谋同样会举行一个向自己球鞋的道别仪式:向那双鞋告别。”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导演。对一双普普通通的球鞋,球让他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也见证了脚下的路,承载了自己走过的风风雨雨,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18:12 | 只看该作者
向学生鞠躬

  脑海里常常出现一幕画面——李老师向着同学们鞠了一个标准的九十度躬。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路过我们班,刚好赶上上历史课。早就想知道我们班上历史课是如何状况的我在窗外停下来。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同学们齐刷刷站起来向老师问好。我看到,年轻的李老师站得笔直笔直,神态严肃,面向学生,等学生问好后,他回了一句“同学们好!”后,冲学生深深地鞠躬,那是一个标准的九十度的鞠躬。这一幕,让我动容;这一幕,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里。

  中国乃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尊师重道是我们传统的美德。古人拜师有严格的拜师礼,拜完师后要严格遵循“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因此,我们常常能够在书本里、影视里看到很多对老师毕恭毕敬的场面。但是,老师向学生还礼的现象却渺茫。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德高为师”这两句摆在一起,使我不禁又要联系李老师的那一还礼:虽然那是一个鞠躬,却给学生做出了榜样,让学生学会了礼仪;虽然那是一个鞠躬,却反映了李老师的品德高尚,说明他是一位真正的能够称得上“老师”的人。

  我们常常在说现在的孩子品行太差,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礼仪,当我们可曾想过,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的品行可好,我们可懂得礼仪?当学生用双手向我们递过自己的作业时,我们可曾给予他赞许的眼神;当孩子们向我们问好时,我们可曾微笑着问候学生;当学生主动为我们让路时,我们可曾让路给学生?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师者,上梁也。因此,我们在责难学生如何如何不好的时候,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看自己做的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3-22 10:18:17 | 只看该作者
读《鞠躬尽瘁为人民》有感 胡安芮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人我们要牢记,也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过上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1944年9月5日,在陕北烧炭的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因炭窑崩坍奋力将战友推出窑外,自己却牺牲了。

  正是这一事例让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们服务》演讲,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就是这个思想,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经历了32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惠及13亿中国人民。

  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

  在这个改革的社会上,有很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才是他们的出发点。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快乐。

  今天的中国人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腰包鼓起来,而且还享受到医疗保险、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

  没有这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1 08: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