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规范提出:语文教学应促使同学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发生自我呼应与感悟。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一文,无论是从新课标的知识点、能力点,还是情感点来说,都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相对小学二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如这篇课文的生字多、难;另外让同学领悟戴嵩虚心的品质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人士挑战的精神更是一难点。这正是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面。鉴于此,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这是发生距离同学一千多年的故事,能够认识画家戴嵩的同学并不多,这就需要同学自身到课外去收集、查找有关资料,对画家进行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在教学时难以激起同学的兴趣,兴趣没了,何谈有效呢?
2、注意字词训练的形式多样,提高识字效率:
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教学有效性的表示这一。而这篇课文中的字多、难,故在设计第一课时教学时可以采取“找朋友”、“比一比,找不同”、竞猜竞赛等多种形式变换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识字效率。
3、注重课文情境的再现,追求感悟实效:
这篇文章的精华在于让同学领悟戴嵩虚心的品质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人士挑战的精神,由于二年级同学理解能力尚未幼稚,让他们身临其境的去演绎当时的情景,体会文中所包蕴的“情”和“理”,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组织同学进行情景再现扮演,然后继续让同学假设:在当时,假如你是戴嵩会怎么做?假如你是牧童会这样做吗?想好后当堂交流。既能加深理解,又能训练写作和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教学有法,又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敷浅见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