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图形拼组》学习中出现了几个困惑,经过课下研讨和重新审视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重新梳理一下本节课问题,聚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指向性问题。
问题一:如何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怎样落实这一教学目标?
在教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单独分类,甚至可以说出:图形的特征:如四条边、四个角;学生也能为图形命名。其实这也只是一小部分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能代表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大多数还是缺乏对图形特征的感悟。对低年级来说边、角这些数学概念并未学习。如果采用手势比划加上语言描述还是能够丰富学生表象。
问题二: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如何提升?
首先对学生小组分类活动所使用的学具还是进行了充分准备。在教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出标准,所以学生分的结果有的是按颜色、有按形状;这个环节有点拖沓而冗长。
另外在自由拼组的环节,也出现了混乱,孩子们没有合理使用学具,由于年龄小的问题,孩子们不太愿意分享,出现学具不够,图形单一。有分享意识的小组还是顺利漂亮的完成小组合作。
使用学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过于精美的学具反而让学生学习过程受到干扰,阻碍教学目标达成。为了提升小组合作有效性,可以将学具进行减少,颜色统一。排除干扰。再个就是虽然课堂上经历了探究过程,但印象加深不深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师将问题讲清楚、问明白。
问题三:如何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学生看似对图形特征已经掌握,在练习应用环节却出现问题,部分学生对“变式”的正方形完全不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学现象呢?
首先,借助认知基础和活动积累,直观认识图形,在看一看、指一指、认一认、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直观认识图形。再个,在教学中多提供素材,让学生对“变式图形”有充分的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问题四:“面”和“体”的关系如何感悟?
课堂上学生能从“体”上“形”,也能借助“体”来画“形”,但被问到“我们认识的物体和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题学生却非常茫然,理解还是孤零零的,形是形,体还是体。
原因可能课堂上描图形的环节过于形式化,缺乏“面”与‘体’的知识沟通。应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在通过心里活动内化表象;然后掌握图形的特征。因此,在课堂上也只是让学生拿出学具在纸上描出平面图形,缺乏,感知图形的形成过程。
一节课,经历了磨课和思考,也受到一定的启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只有关注学生,教学才会有意义。低年级的空间想象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具体事物感知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自助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不仅关注操作结果,也要关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从而切实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空间想象力在课堂中绽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