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省级学科带头人选拔作业《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7:0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省级学科带头人选拔作业《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一直以为《人类简史》这本书所讲述的,一定距离自己太遥远,一定枯燥难懂。所以几次捧起这本书,总是又屡屡放下,我实在提不起勇气去读懂它。这几天终于又再次捧起这本书,只想权当随便翻翻。不曾想,这么随手一翻,我竟然不愿放下了,《人类简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很客观地鸟瞰智人发展史,也对以后人类的发展作出一些假设,令人不禁掩卷深思。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因此向前一直延伸到数百万年前,然后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的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看历史的热闹,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思考价值却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并让我们有机会创造更好的世界。这是一本观点性的书,一本哲学性的历史书。作者整本书观点非常鲜明,从石器时代的智人演化,一直到21世纪的政治和科技革命,作者例举了详尽的史实,并用充满想象的文字,试图证明着:人类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物种;历史总是充满骗局,人类的农业革命就是最大的骗局;人类历史从无真正的正义;人类的庞大社会组织和精神力量来自虚拟的共同想象;科学这一光辉名词身后站着贪婪的君主与资本家。最后,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讨论了“人类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是快乐?”这样的“非历史”问题。不得不说,《人类简史》非常发人深省。
第一、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客观的对智人的发展进行解说,智人是一步步从偶然走向现在的必然,其中的艰辛对抗自然并逐步适应加强自身的能力,或者借助工具、文字来梳理知识。
第二、作者认为人类的动物性让智人自私、排他,致使其他人种和很多动植物灭绝,换来了智人自己的生存空间。
第三、作者认为智人发展可能对于智人个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陷阱。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虽然让智人这个大集体得以发展延续成为世界的主人,但对于个人是痛苦的我们牺牲自己的天性、快乐。
第四、作者认为世界将来会成为一个世界帝国。并从经济、文化、帝国、宗教分别进行了分析阐述。很深刻,可能性也很大。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作者对于智人的种种行为也感到担忧甚至是排斥。我们智人对于其他物种进行残忍的掠夺式的压榨,比如家禽、奶牛等,其手段令人发指;我们自身的发展已经在科技革命的带动下,已经是超越“人”的范畴,其结果令人担忧。
读了这本书,我被尤瓦尔·赫拉利的学识和见解折服,也赞同作者的观点和设想。我认为智人的发展应该辩证的来看,对于智人群体而言是成功的,对于智人个人而言是痛苦的血泪史,当然对于其他物种而言,无疑是灾难的。但是我们应该跟客观的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作为动物,无论我们智人一步步从愚昧走向智慧,能力一点点加强、认知一点点积累已经超越其他物种很多,但是我们作为动物的动物性还有,我们自私、排他只为我们自己生存下来这是无可厚非的,不然灭绝的可能就是我们智人。但是我们现在有能力去尽可能的挽救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有能力去制止一些灾难性的科技发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能让我们清晰看到我们的过去,也能让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让我们开拓了眼界,知道了我们的本性,知道了我们千万年来的文化、制度、宗教从何而来。尤瓦尔.赫拉利,生于1976年,2002年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经历了微观和中观历史学的专门训练,后转投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而且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化学、生物、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做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因此,认真研读这本书能让我们认识世界,思考未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09: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