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德育工作论文 耐心等待迟开的花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11:0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曾在古文中看到过这样一段有名的对话,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骂我、笑我、轻我、践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 、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值得我们借鉴更值得我们每个老师深思。

这段对话中寒山子问的巧、拾得答的妙。我们的师生关系中缺少的恰好就是这种巧妙地问答。在日常工作中我深信每一位老师也常遇到学生们提出类似寒山子的疑问,而自己却从没有像拾得那样给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说实话每次来找老师诉苦的大多都是班里成绩跟不上的后进生,他们在学习方面学疏才浅、名落松山,总想在其他方面扬眉吐气、出人头地。无形中就会招来三好生异样的目光和噪杂的议论,幼小的的心灵受到撞击出现了裂痕特想得到老师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呵护。于是鼓足了勇气喊了声“报告”胆怯的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哭诉着自己心里的委屈。“老师:某某某他诽谤我说我偷了他的东西、某某某他欺负我说我长得像个女生、某某某他嘲笑我说我每次都是班里倒数第一……”此时此刻正在批改作业的老师转过身看到诉苦的竟是平日里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差、行为习惯样样都差的后进生并没有像拾得那样笑曰,而是以师自居、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好事没你们坏事有余,先滚回教室去。心情烦躁的你说者无意可听到这些话的学生却如晴天霹雳。他们原本是想让老师为他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万万没想到却遭受到老师严厉的批评,他们原本以为老师会为他们除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万万没想到却遭受到老师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的“待遇”。自尊心受到摧残处处碰壁的他们怀揣着一颗滴血的心回到了教室灰心丧气的低垂着头,在这个老师不爱同学不亲的集体中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我相信在日常教学中每个老师都非常喜欢勤奋刻苦、字迹优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对那些捣乱纪律、不求上进、逃学厌学的后进生不屑一顾。老师们我们很有必要放下笔、静下心、伸开双手仔细地端详这能伸能屈的十指是否一样长?我们很有必要认真思考这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学生的智商是否一样高?手指虽然不一样长但他们各有各的有作用和特点、学生的智商虽然不一样高但他们各有各的优势和内在的潜力。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株独一无二的绿植,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时令快乐的、尽情的生长、惬意的自由的舒展。我们不能看到旁逸斜出的枝条就挥舞着剪刀大刀阔斧随意修剪,更不能触到枯枝败叶就伸出无情的毒手肆无忌惮的摘除。旁逸斜出的枝条同样是枝条、枯枝败叶同样是这绿植的叶子、他们同样进行着光合作用、同样为秋天增添一抹红,后进生同样是学生同样是人,他们应该享受作为学生该享有的权利,他们的身心该得到呵护,他们的人格更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我想对每一位同行们说:我们不能一看到考试成绩几乎为“0”、求知欲望几乎为“0”、综合素质几乎为“0”的后进生就眉头紧锁、疾言厉色。这“0”也许是鱼卵可以激活一池春水,这“0”也许是鹅蛋可以飞出美丽的天鹅,这“0”也许是蚕茧可以织成一匹匹漂亮的锦罗……关键是看我们怎样突破这“0”的外壳?这外壳显然坚硬、顽固。想要软化、突破它我们老师必须放下架子、走下台子、弯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坎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驱散他们心理的阴影,让捨德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的那种高、大、上的思想在后进生脆弱的心灵中渗透,让捨德那种宽宏大量的修养和忍辱负重的品质在后进生得过且过的日常行为中滋生。

故天降大仁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既然老天将这教书育人的大任赋予我们,我们就应该抬起头,直起腰,挺起胸膛站在讲台上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顶天立地不能让班里这些“拉不起、站不直、走不快、学不进去”的后进生苦我心智、劳我筋骨、饿我体肤,不能让班里这些思想松懈、劣性难改、一窍不通的后进生绊我腿脚,困我身心,乏我意志,我们应该精神焕发,斗志昂扬,用百倍的细心,千倍的耐心和万倍的爱心精心呵护这些迟开的花蕾、耐心地等待让他们在自己的时令慢慢地绽放。用《寒山问捨德》这个名扬天下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引导他们容班级难容之人,容班级难容之事,容班级难容之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8: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