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