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心得 我们需要深邃的语文课堂——读《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00:0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摆渡人》是贾老师推荐给我的一本小说,本想利用寒假读完,再看看同名电影,自会是别有一番风味,可种种原因没有能如愿。那就看看推荐给学生的童书吧,也便于新学期对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督促指导作用。但又唯恐看完之后没有时间动笔写些什么,还是有所忧虑。抬头,发现前段时间读过的《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映入眼帘,那就再读读她吧。

这次重读,本人可是带着的是一种敬佩之情的。作者苏静是朱永新教授的学生,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由青岛一个小学的普通老师一跃成为青岛师大小学教育系的专业讲师,前前后后又出了不少的著作,不能不说这位老师有着自己的神奇之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她的神奇课堂吧——

一、诗词引入,课堂更有吸引力

有人说,有诗的的地方就有远方。苏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诗情所在的地方。想必教过《蟋蟀的住宅》的老师都还有印象,学习蟋蟀的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苏老师的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诸如“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等公式式的答案。常规情况下,到此我们的目标也已经达成了。而苏老师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之后为学生写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并进一步解释其含义“所谓君子就是品行高尚的人。在古人眼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同天体的运行,恒久不息。而蟋蟀,用柔弱的工具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不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么?它堪称动物界的真君子。所以,这句古代名言把我们刚才对蟋蟀洋洋洒洒的赞美浓缩其中,可谓言简意赅,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如此一番讲解后,孩子们啧啧称奇,经典之语铭记于心,课文难点迎刃而解。

以上案例,用经典诗句化解了课文的重难点,又深化了主旨,提升了课堂品质。经典诗文自然有会在学生的心田留痕。

教参对五年级上册《白杨》一课中“边疆这么苦,建设者为什么还要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呢?”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们热爱祖国的边疆”“他们服从大局,不怕苦累”等等。孩子们在课文学习之后也会很容易地说出此类的答案。通过五年的学习,他们自己已经会在总结人物精神时想到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类的词语来,“大帽子”他们已经学会扣了。苏老师并未满足目前学生的表现,紧接着抛出——抛去我们已知的,还有什么可以主宰一个人的心?所幸的是苏老师的门生们,并没有茫然,他们早已习惯,越是此时,越是表明苏老师又有大动作了。只见苏老师又在黑板上挥笔写下“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番解释之后又旁征博引了弗洛伊德创作《梦的解析》时的状况以及毕加索的“没有孤独,什么事都干不成”名言,引导学生发现,面对大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无穷诱惑,他们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远赴边疆,为的就是寻求心灵的寄托,他们如此不仅仅是对祖国人民的爱,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

苏老师引导学生抛开已知的答案,引入诗词深究看似无意义的未知,是因为她知道观照人物内心的感受,你会发现另一个天地,一个有着更丰富内涵的有血有肉的边疆建设者们。苏老师面对学生依赖经验的回答,运用广博的知识和个性化的表达,给孩子以振聋发聩的心灵冲击,引导其转换视角,审视内心,对问题进行多元的解读真是了不起啊!

二、经典美文,课堂更有魅力

群文式的语文课堂渐渐被大家所接受,并在课堂中进行实践。让我们看看苏老师在《燕子》一课中的做法。

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语形容春天的样子之后,苏老师推出了朱自清的《春》,钱钟书的《窗》,两首《钗头凤》。就是同一主题的这几篇文章,苏老师的处理方式也完全不同——朱自清的《春》较为“散”,学生不容易理解,经典段落分享后,面对反应平平的学生,老师说今天不多将本文,等你们上中学时自会再领悟其中的奥妙。而在分享钱钟书的《窗》中的春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贱”字,引起轩然大波,这可与他们的常识大大地违背的呀。一番分析理解后,孩子们若有所思,显然,他们被这种新鲜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吸引住了。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让孩子们体味到了“悲情的春天”,接着在德国诗人里尔克那里感受了“灵感的春天”,在马克吐温那里又享受了“幽默的春天”,一番经典美文让“耳朵尽情旅行”之后,借李清照的一句词“春天的万种风情,怎一只燕子了得”结束知识拓展,那意味怎能尽呢?

这样大量的知识拓展,不仅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时,也可以积累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启迪。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课堂容量太大,学生能接受的了吗?我和大家一样也有所怀疑。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当这种大容量成为一种习惯时,他们会慢慢接受的。或许开始时只是听懂了百分之一,百分之二,长此以往不知不觉中他们可能就会百分之百的全懂,如果有可能他们还会学会自己思考,去甄别,去表达自己最本色的见解,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追求的吗?

走出本书,观照我们自己。难道我们都必须像苏静老师那样成为诗意教育的老师吗?不一定。但一定的是我们得有像苏老师那样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自己的行动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成为乐学会学之人。让我们谨记让大容量成为一种常态,让深邃成为一种习惯。如何让课堂深而不涩,邃而不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提升和丰富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