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22:0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

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组织学生讨论: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1)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

(2)1.2m可能是这些身高的平均数。

2.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

课件出示: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指导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学生进行计算,独立填表,排出名次。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在实际比赛中计算平均分的规则。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实际比赛中的评分规则和平常的求平均数方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交流并汇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4.小结:在很多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往往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的记分方法。

5.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一个数有变化,所求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22:03:07 | 只看该作者

(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进行总结)

预设

生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平均数真的很灵敏。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运     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通过实际观察、计算,再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巩固练习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数?

2.完成教材88页1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完成教材88页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次感知平均数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的体会和认识,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张伟五次跳远的成绩。(单位:厘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65

170

168

168

167


裁判员最后给出的成绩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小结:在体育比赛中,为了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鼓励大家超越自我,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往往用运动员的最好成绩作为他的最后成绩,而不是用他几次成绩的平均成绩。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布置作业

教材88页3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1.平均数具有代表性。

2.任何一个数据有变化,平均数都有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6 12: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